“课堂管理”的含义
课堂管理,从字面上分析就是由课堂和管理组成,并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分析课堂管理首先把“课堂管理”分解成“课堂”和“管理”两部分分别阐释,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课堂管理的具体涵义。课堂,人们普遍认为就是指教室,就像一道砖墙、一排篱笆环围出一个院落一样的空间,人置身其中便有了读书的感觉。实际生活中,常常把课堂与教室作为等同的概念。在英文中他们的表达也均为“classroom”。并且在大多数英汉词典中对“classroom”的解释也是把教室、课堂等同起来,泛指能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一、课堂概述
(一)课堂的历史发展
从纵向的发展角度来看,课堂经历了原始形态、单一形态、综合形态的演变过程。19世纪以前,由于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机制不普及,教育内容也比较单纯,因此教育活动相对于现在来说就是简单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直线的联系,课堂教学也是面对面的直线式的原始形态。到了19世纪初,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导生制,打破了课堂的单一直线形式。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内容的日益丰富,教育也逐渐制度化,开始出现班级教学。教师不再是手把手的、一对一的教授学生,而是要面对数十个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虽然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背景大不相同,但是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对他们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他们的要求也基本相同。因此,当时的课堂教学仍显得单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虽然课堂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它所涵盖的内容和要求却变得相应的丰富和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集体教育或团体教育的样式,而且具有了多元教育的性质。课堂发展为体现多元文化、具备多种功能、完成多重任务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形态。
但是,课堂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与教室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这种差别随着课堂形态的演变表现得更为显著。一般词典上对课堂做出的界定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强调教室是一种静态的、看得见的场所。而相对于教室,课堂却不一样,它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境,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
(二)从不同角度看课堂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课堂原本是指集体指导学生读、写、算等各种学习活动的一种组织体。但是现在,人们对课堂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把课堂学习视为一种机械性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丰富多样的团体生活,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里承受力、对事务的应变能力。因而,课堂日益成为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
从行政学角度研究,行政管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活动,良好的行政管理将使学校运转得更好。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展开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是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课堂也是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基层组织细胞。处理好课堂在整个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会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处理好这个微型社会对整个学校这一大系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和环境之间不断发生变化,也会常常产生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冲突。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促进着课堂的不断变化。学生正是在这种作用、影响和变化中不断发展。课堂是学生个体自行建构生活意义的环境。
(三)课堂的定义
由此可见,对课堂可以严格地定义为: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二、管理的概述
(一)管理的历史发展
管理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出现时就存在着不同活动之间的水平分工和人与人之间的垂直分工,虽然是无意识的状态,但是也逐渐形成了组织的模糊概念。后来,在古希腊的国家中,有了阶级之后,自由人和经济主等领导者专门从事思想研究和政治活动,即所谓的脑力劳动。而把所有的执行性工作分配给从属,形成了明显的垂直的和平行的劳动分工。当时的哲学家为这种组织设定了基本的原则和评判标准。并且哲学家对这种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垂直劳动分工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将之扩展到诸如天主教会等其他领域的组织。
中世纪时期,建立了更为严格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天主教会和军队建立了有效的直线型地区性组织。在组织内部,下属根据组织上级或者总体的战略安排,在其负责的范围内执行管理职能,从而提高了组织的政策标准和执行要求。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组织结构的认识。因为每一组织都有自己理想的形态、构造、权力范围、程序和相互联系的网络,所以要训导民众接受他们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观点和形式。
时间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的大发展造就了大型公司和相应的组织,也形成了新的组织问题和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同时,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也运用了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对组织问题进行思考。因此,人们对组织和管理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正是在这一时期,“管理”这一术语形成了与今天的含义比较接近的固定用法。
泰勒把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监督和组织的研究之中,后来韦伯又引用了官僚组织的概念。他们创立了新的组织理论——机械型组织理论,把于19世纪的组织文化中流行的机械型组织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从而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机械型组织理论强调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分工,强调稳固、可靠与效率,要求根据组织分工,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间职责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应超越自己的职责权限;每一个人都竭尽全力地提高其组织的实际效率,并有权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奖励。机械型组织理论的观点在较长时间里相当普遍,但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批评。
20世纪80年代后,人为关怀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因此以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开始向以人为基础的管理方向转变。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中,最有影响的学者当属彼德斯和沃特曼。他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人力因素和软管理是管理中更为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在管理文献中,文化问题开始得到提升。由于组织中的成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冲突和矛盾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因为,组织的发展过程就是协调冲突与矛盾中的各种力量的过程。冲突与矛盾是促进变化和阻止变化这两种力量的对话,如果不能对组织中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差异给予关注,不能很好地了解成员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乃至文化分歧,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组织中成员的冲突与矛盾。
(二)管理学的发展
随着管理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对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也自然地开展起来,并逐渐形成各种相应的管理理论,甚至形成了当今的“管理理论丛林”。不同的学派或者管理理论对管理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因此对管理也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古典管理学派将管理定义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科学管理学派则把管理表述为“经由他人的努力与成就实现团体目标的过程”;行为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为在组织团体中工作的人们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以利于发挥最高工作效率而达到团体目标”;系统学派认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分系统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活动”;决策理论学派却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管理本质的理解也在日益加深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