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
2004年4月6日的上海《新闻晨报》,有一篇题为《健康食谱,防癌之墙》的报导写道: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三十余年间,上海癌症发病率,男性增长37%,女性增长45%,其增长势头,正向发达国家靠近。癌症增长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饮食所致,就是说,这些癌症是吃出来的。文章指出:“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建议中国人保持自己原有的健康食谱”。这一建议,对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人来说,是颇令人深思的。
所谓的“健康食谱”,是指传统饮食中主食、副食之分。主食是五谷杂粮,饮食中为主的成分;副食指菜,包括青菜、肉食等,饮食中起调节口味、使人能把主食吃下去的辅助作用。就是这种食谱,伴随中国人朝复一朝,代复一代,一路走来。
然而,刚刚摆脱饥寒的中国人,如今的餐桌上,已是鸡、鸭、鱼、肉,应有尽有,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比比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的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诸多“富贵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建议,可谓是忠言良药。
据调査,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因国家、民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这无疑与饮食不同有关。
日本有个以甘薯为主食的村庄,村民们都长寿;北海道有个地方以裸仁南瓜为主食,那里几乎没有糖尿病患者;土耳其人普遍喜欢吃南瓜子,男人很少患前列腺肥大;我国贵州山区癌症发病率极低,那里的人们喜欢吃一种叫刺梨的野果;宋代大诗人陆游享年85岁,且耳聪目明,他常以栗子为点心……
食品种类五花八门,营养学将其概括为七大营养素。
一、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碳水化合物是其化学名称。
糖类是人体热能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1克糖可提供17千焦(4千卡)的热能,身体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热能有60%以上来自糖类。糖类对人体的作用后文多有论及,此略。
糖类的主要来源是谷物、杂粮、薯类及蔗糖、麦芽糖等食用糖类。
二、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的物质基础,对人体的作用是其他营养素无法比拟的。
人体细胞内固定成分的80%以上都是蛋白质,也就是说,蛋白质是构成和修补人体细胞的主要原料。因此,人在生长发育期、创伤及手术后、疾病恢复期、身体消痩、虚弱时,都需要更多的蛋白质供给。
食物中含蛋白质较高的有鸡蛋、牛奶、牛肉、猪瘦肉、大米、小麦、花生、大豆等。其中鸡蛋、大豆制品中的蛋白质应特别关注。
鸡蛋通过一定温度,可以孵出小鸡,一个鲜活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质,鸡蛋中都有,此是说鸡蛋中所含营养成分之全。殊不知鸡蛋中所含蛋白质质量非常好,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与人体蛋白质的组成非常相近,所以被称为完全蛋白质。人体对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达98%以上。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比猪肉牛肉还要高出一倍多,且是纯植物蛋白。大豆制品最为常见的便是豆腐。豆腐不含胆固醇,所含脂肪是对人体有益无害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维生素,是廉价、高质量、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
三、脂肪
脂肪能提供给身体大量热能,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后产生38千焦(9千卡)的热量,比蛋白质和糖类的产热量高得多。脂肪也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不可缺少的物质,而磷脂对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构成尤为重要。
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存在于植物油、动物油及动物的脂肪(俗称肥肉)中,如豆油、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等;动物油有奶油、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脂肪以猪的脂肪最多,牛、羊、鱼等肉中亦有。
四、维生素
维生素是食物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物质代谢起着调节作用。其种类不同,功用各异。如维生素A,能保护眼睛,维持正常视力,缺乏时可致夜盲症;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使骨骼、牙齿完健;维生素C能增强人的抵抗力,促进造血功能;B族维生素能维持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
维生素种类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介绍。维生素在食物中的分布,一般说来,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D,以动物肝脏中含量最高,如鸡、羊、牛、猪的肝脏;其次是鸡蛋中含量高;蔬菜中含有量较高的则有豆腐、菠菜、胡萝卜、雪里蕻、芹菜等。维生素C于猕猴桃、山楂、大枣、萝卜、西红柿、黄瓜等水果、蔬菜中含量为高。
五、矿物质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其中钙、磷、钠、氯、钾、镁、硫七种,人体含量较多,称为“常量元素”;铁、锌、碘、铜等,人体含量较少,故称“微量元素”。矿物质在人体内的总量不多,却是构成机体和调节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所以必须从食物中不断摄取。
矿物质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中,乳类、蛋类、肉类、虾皮中含钙、磷的成分高;猪血、动物肝脏中含铁的成分较多。人们正常饮食所摄入的矿物质,是能够满足机体所需的,唯有钙例外。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钙还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参与凝血过程,能激活多种酶。正常情况下,骨骼、牙齿中的钙和血液中的钙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食物中的钙供应不足或体内钙大量流失,牙和骨中的韩就会随时转移到体液和血液中供代谢急需,便会造成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顾名思义,就是骨质的密度下降。人在青年、成年时骨的密度最高,坚韧度完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密度渐趋下降,骨质的脆性增加。
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及更年期女性,发病初期表现为全身疼痛或腰腿痛,后期则表现为易于骨折。中老年人,尤其是45岁以后的女性,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全身疼痛、腰腿痛,应当想到是由于缺钙而造成的骨质疏松症的前期症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6月24日定为“骨质疏松日”,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
据上可知,中老年人补钙,可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补钙的首选是牛奶,牛奶含钙量高,且含优质高蛋白,人体对牛奶的消化吸收率高达96%以上。其次可选豆浆代牛奶,菜中以虾皮、海带、豆腐、雪里蕻、油菜、落葵(木耳菜)、荠菜等含钙量高。同时,也可选用本书下篇《强筋壮骨类》中方一“五加健骨酒”、方二“狗骨壮腰汤”。
六、水
参阅本篇第五讲。
七、食物纤维
食物纤维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如在谷类、豆类种子的外皮,植物的茎叶及海藻内含量丰富。它们虽然不能在肠道内被消化吸收,但在防病、治病、维持健康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保持大便成形,使之不干燥或便溏,有着其他物质不能取代的作用。这一点,可参考本书下篇186页《润肠通便类》。
以上是从现代医学、现代营养学的角度谈饮食与养生的关系。中医学谈饮食与养生时,更侧重于宏观、整体规律的探讨与把握。
元代人李鹏飞所著《三元延寿参赞书》,对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论述甚详,引证如下:
“饮食者,所以(是用来)资(助)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营养)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营养成分中最好的)者,为(化为)髓(脑髓、骨髓)为精(精液),其次者,为肌为肉。常时(平时)不可待极饥而方食,候(等候)极饱而撤馔(撤下食物),常欲如饥中饱(不使过饥),饱中饥(不使过饱)。青牛道士云:人欲先饥(先于饥时,未饥)而后食,先渴(先于渴时,未渴)而后饮,不欲强(过)食强饮故也……凡所好(爱好)之物,不可偏耽(沉溺,指过食),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讨厌)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这段文字有以下两点需注意:
其一,“常欲如饥中饱,饱中饥”,这一观点,前文《养生综述》中已经谈过,此处再次引用李鹏飞的论述,以示古人对此观点之重视。
人步入成年之后,营养的摄取,最好和能量的需求相平衡。摄入不足,则人体消瘦,抵抗力下降;摄入超过需求,多余的养分则转化成脂肪,使人体发胖。
中年以后,人活动量减少,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渐少,所以应适当控制每天的饮食。王立男、赵鸿鹏夫妇所编著《养生日谭》中认为:以一个40岁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0465千焦(2500千卡)总热量为例,那么,41~50岁热能供应就应减少5%;51~60岁宜减少10%;61~70岁减少20%;71岁以上减少30%。也就是说,人70岁以后,每天有7325千焦(1750千卡)热量即够。
以上的举例,是从量化的角度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饮食量应递减。热量的计算,很是麻烦,读者取其意可也。
其二,“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这是告诫人们不可偏食,偏食则营养成分不均衡。营养成分均衡是饮食养生的核心所在。
上文谈的七种营养素,前三种糖类、蛋白质、脂肪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人体所需量最大的三大营养素。这三种物质摄入的比例,与养生的关系至为密切。专家认为中老年人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入,以3.5:1:0.8的比例为好。
此三种之外的营养素,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之中,正常的饮食摄取量,就能满足人体所需,故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没必要刻意去补什么。
回到开篇主食和副食的话题,一般说来,主食宜粗而不宜精,可选粗粮、五谷杂粮,制作不宜过精,食物纤维以粗粮、谷类的糠皮中含量高。副食宜清淡,蔬菜为主,适量补充肉类、蛋类。
饮食与养生,本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内容庞杂,故本文亦啰啰嗦嗦。择其要者编一歌诀,结束本文:
饮食养生有几怪,多吃粗粮和青菜。
肉食蛋类适量补,营养均衡莫缺钙。
每餐只吃八分饱,多吃长肉肥胖快。
年龄递增饭递减,健健康康儿孙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