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称谓
(一)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二)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苏辙为苏子由等。
(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等。
(四)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五)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六)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七)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
(九)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十)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用于他人。
1.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驾、陛下等。
2. 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 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驾(称对方)、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兄。
5. 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十一)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 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姓,“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等。
4. 年龄的称谓。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官职与科举
(一)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二) 官职的任免升降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 察举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四) 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五)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六)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七)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八)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九)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十)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十一)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十二)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一) 地区名
1. 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 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4. 山东: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5. 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6. 中国: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二) 政区名
1. 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已亥杂诗》)
2.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3.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4.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5.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例如: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6.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例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8. 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士。(《海瑞传》)
(三) 山川关隘名
1. 江: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 河: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 崤:指崤山。例如:有二陵焉。(《崤之战》)
4. 函: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5. 岱:指泰山。例如: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望岳》)
6.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7. 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 大泽: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泽。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 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澎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11. 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1) 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如:金陵降,君臣出走。(《阎典史传》)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梅花岭记》)
(2) 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3) 福州: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4) 镇江: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
(5) 开封:又称东京。例如: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12. 三都、两都、三辅
(1)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2)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3)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g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13. 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四) 其他
(1) 三山:相传是神仙所居住的山,指蓬莱、方丈、瀛洲。
(2) 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辖京都及附近地区。
(3) 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
(4)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国语》及《史记》中专指太湖及附近的湖。
(5) 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
(6) 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宇宙或天下。
(7) 八荒: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面荒远之地,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音乐文娱
(一)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
(二)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三)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四)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五)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
(六)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