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也是陈宝箴推荐上来的(事后陈家可是倒了霉)。不愧是陈寅恪他爷,推荐的刘光第更是帅呆了:穷家的孩子,读书的才子,清官的料子,为人的君子。那边荣禄为保光绪而建议太后不审而处斩他们,这边不知情的刘光第则提出强烈抗议:“未讯而诛,何哉?”在去刑场的路上,他叹息说:“吾属死,正气尽!”临刑时,他又一次提出质问:“祖制,虽盗贼,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刘光弟集》编辑组:《刘光弟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8页;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5页。监斩者无言以对。刽子手强按他跪下,他崛立不从,受刑后,头被砍了,身躯还“挺立不化”,被人传为“刘君不死”!
谭嗣同呢,本来能逃走,但是他没当回事儿。被捕前几天甚至与大刀王五筹划营救光绪一事,再说了,他早做好思想准备了,想做中国的公孙杵臼与日本的月照呢。曾跟梁启超交代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光绪皇帝)。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9页。杵臼是中国经典故事赵氏孤儿中的男主角之一,月照是日本维新三杰西乡隆盛的好友,两个人都是为了大义,主动投死的。谭嗣同,清末四大公子之一就这样走上了不归路,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同上。前面说过,他喜欢流血与暴力,这下总算遂愿了。在狱中,他写下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被杀前,谭嗣同叫监斩官刚毅过来,说:“吾有一言!”刚毅扭过头,不予理睬。同上。谭嗣同朝着刚毅的背影,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邓忠先,王益志:《紫禁城档案:宫廷隐私》,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杨深秀是六君子中比较激进的人,常言“得三千杆毛瑟枪围颐和园有余也”。有人劝他要韬光养晦,他的回答是:“本朝气数已一息奄奄待尽,尚能诛谏官乎?”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这一点他倒是判断错了,六君子中,就他是唯一的被诛的言官。历朝执政者一般不敢杀言官的,但老寡妇就敢。这叫小光棍碰上了老寡妇,人还是老的毒。杨深秀这人敢骂,说:“西后于穆宗则为生母,于皇上则为先帝之遗妾耳,天子无以妾母为母者。”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00页。一般人钦佩杨深秀,还有一点,是出于梁启超所言:“至八月初六日垂帘之伪命既下,党案已发,京师人人惊悚,志士或捕或匿,奸焰昌披,莫敢撄其锋。君独抗疏诘问皇上被废之故,援助大义,切陈国难,请西后撤帘归政,遂就缚。”同上,第101页。但是据孔祥吉先生查证,档案里至今找不到他的这份奏疏,所以我们只好存疑了。不过,有没有这份奏疏,都不影响我们对他的敬仰。
林旭是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也比较激进,经常因为奏折的缮写问题与杨锐吵架。小伙子死时才二十四岁,仰天冷笑中走向死亡。林旭乃福建侯官人,小个子,面貌俊美,少孤贫、好读书,文章冠乡里,被同乡沈葆祯(林则徐女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之子沈瑜庆发现,并为之倾倒,许以小女,招赘金陵。所以林旭既是林则徐的同姓老乡,还是林则徐的重外孙女婿,连荣禄都很爱慕他的才华,做福建将军时曾将其延为幕僚。问题是政府不待见这种优秀臣子,必欲杀之而保全自己的利益与特权。林旭死后,他那年轻貌美的娇妻、林则徐那多才而多情的重外孙女儿沈鹊应欲亲自上京收尸,被家人拦住。她以仰药、绝食的方式几次殉夫不成,终在哀毁中香销玉殒,时为1900年4月,距离林旭被诛仅七个月!享年也是二十四岁。
康广仁临死前在狱中以头撞墙,呼天抢地。这家伙也是个神童的底子,而且比老兄看得要透。变法期间,他看见老兄写书章写得辛苦,嫌他啰唆;见老兄所经营的维新事业遭遇的阻力太大,建议说:“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今科举既变,学堂既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梁启超字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6页。说得真好。问题是他这阿兄是圣人,早养成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结果,他就成了阿兄事业的第一道牺牲。他不甘心啊。因为他是六君子中唯一没做官的,也不是维新派的风云人物。不过在监狱里还是跟同人慷慨表示:“我等未必死耳,若则中国之强在此矣,死又何伤哉!”同上,第97页。问题是死了中国也没有强,白死了。
八月十四日(9月29日),清廷公布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罪状,由八月初六谕旨中的“结党营私、诱言乱政”升级为“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这应该是袁世凯补告后的结果!至于康梁的脑袋,也在谕旨中明码标价了:十万雪花银。活人奖十万,死尸也是十万!这一会儿,康有为刚刚逃到香港。
虽然事后的康梁死不承认这份升级的罪状,但历史是有缝隙的。杨天石先生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发现了谭嗣同好友毕永年流亡日本后的《诡谋直纪》,交代了这一图谋。而且,康有为的准备是,报告光绪时只说执太后而废之,具体行动中则是执太后而杀之。这叫将在外,君的亲爸爸有所不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与太后相继死去,光绪的侄儿溥仪做了皇帝,光绪弟弟、傅仪父亲载沣做了摄政王,之后便把袁世凯罢斥了。康有为试图上书摄政王,把自己当年的密谋稍作透露,毕竟光绪是载沣的同父异母哥嘛。但梁启超坚决反对这种透露,他认为,载沣虽然是光绪亲弟弟,但其摄政地位,却是西太后给予的。围园密谋一透露,你让人家往哪边站?往哪边站都不对嘛。还不如把屎盆子都扣袁世凯头上呢,就说围园密谋都是他造的谣,目的是为了自保。更重要的是,没有围园密谋,戊戌案才能平反,党禁才有希望开放。为此他要求老师跟自己统一口径:“以后发论跟此一线,以免异同。”刘振岚:《戊戌维新运动专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梁启超这份统一口径的信,虽然首尾缺失了,但中间关键部分则保留下来了,被人收录到《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了,俺们河南帅哥袁世凯才不至于被他们一帮子维新人士继续一再地冤枉下去。
袁世凯冤枉也就罢了,问题是光绪充了最后的冤大头。光绪发出的衣带诏仅是让维新人士想变法良策呢,结果他们想的良策就是诛太后。诛太后也就罢了,没诛成,却给光绪惹来了一身臊,特别是光绪真正的密诏当时没有公之于世,世人知道的仅是康有为在海外公布的那道经过他篡改的密诏。这让光绪在太后面前咋也说不清了。康有为这个广东小人,就这样把光绪害苦了。光绪苦也就罢了,问题是所有的维新举措全部被废止,大清这艘大破船继续它的旧航道。
老太后葬送了维新,也葬送了历史给予大清的一次机会。老太后的宗旨是,宁让我负天下,休让天下负我!从此恨上了康梁,谈维新色变;由于英日方面掩护了康梁的外逃,也就捎带着恨上了这些外国。至于光绪这个负心儿,更是让慈禧恨得牙痒!
那根正说,她老姑奶奶有个大哭仁寿殿的故事。政变后,老太后有次在仁寿殿,当着百官的面就哭了起来,边哭边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她说:我没想到啊,你除了没吃过我的奶,我对你比亲儿子还亲,这些大伙都看着呢。俗话说燕雀反哺,今天我把你这个小雀雏哺大了,可你反过来要啄我的眼啊。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据说她哭得惊天动地,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没有在场,所以我不动容!为了保住你的眼,多少人失去了肝;为了一个老寡妇的眼,老大帝国沉没得拦都拦不住。一个人不高兴,全大清遭殃!
不管怎么说吧,老太后认为光绪负心,那就是负心。在中国,伦理都是政治斗争的武器之一,也是政治忽悠的幌子之一。母慈子孝什么的,都是统治者教化老百姓的,至于他们自己,根本不在此列。在中国,刑不上大夫,礼也不上大夫的。阮籍大家都知道,当时社会规则是叔嫂不通问,他回家省亲则专门与嫂嫂见面告别,遭到别人讥笑后,他说:“礼岂为我辈设耶?”士大夫如此牛逼,玩的就是个另类心跳;至于皇家,更是不堪了,你见过哪个皇家子弟真正讲礼的?讲也是政治需要,装给百姓看的,爹亲娘亲不如老太后亲,其实就自己亲。光绪被囚后,口吃的内阁学士联元在慈禧面前进言“皇帝当保全”,伶牙俐齿的太后当即反驳:“皇帝当保全,予不当保全耶?”可怜的联元口塞而出。李希圣:《庚子国变记》,选自《义和团·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页。
总之,光绪与老太后之间,就是玩命的关系,就看谁能玩过谁了。而事实证明,光绪玩不过老佛爷。俩人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用马士的话来讲:“皇上打得虽狠,但是乱打,而西太后打得既狠又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打的结果,光绪一方主要人员伤亡如下:光绪本人下岗圈禁,永不叙用;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康广仁被斩,做了君子;翰林院侍读学者徐致靖永远监禁;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礼部尚书李端棻(梁启超中举时,主考官是李端棻,李对梁一见钟情,把自己的堂妹李蕙仙嫁给了梁)发配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湖南巡抚陈宝箴、湖南学政徐仁铸、庶吉士熊希龄、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工部员外郎李岳瑞、刑部主事张元济、已开缺的户部尚书翁同龢概行革职永不叙用;吏部主事张三立革职;出使日本大臣黄遵宪开去差使;候补四品京堂王照查抄家产,革职拿问,但是人却跑了。康梁虽然也跑了,但是政府悬赏十万雪花银购其项上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