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职务大小,都不愿意看到内部有拉帮结派的现象。而且,有的甚至非常痛恨,大有“除之而后快”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无非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拉帮结派现象不利于管理者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令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因此,作为管理者都不允许内部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
笔者也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虽然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但是笔者对拉帮结派现象的痛恨丝毫不亚于任何“封疆大吏”。管理者们或许会为了杜绝内部出现拉帮结派而绞尽脑汁,然而不幸的是,很多管理者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纵观历史,虽然历朝历代都残酷“镇压”拉帮结派现象,但是却始终无法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无法彻底根治存在的这种现象。
那么,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团体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到底是否正常?客观地说,这很正常。一个国家有不少政党,一个组织有不少部门,一个团体有不少分工,这些都是“拉帮结派”现象,只不过这是抽象的拉帮结派。同时,政党里还有各种派别,部门里还有各种团体、分工中还有各种人群,这些也是拉帮结派,只不过是具体的拉帮结派。陈独秀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句话也曾被毛泽东同志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所引用,因此流传很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拉帮结派是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当中的,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必定有拉帮结派。因此,拉帮结派是正常现象,也是无法彻底根治的。
既然拉帮结派是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为什么作为管理者对于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呢?是因为历史上很多的拉帮结派现象不仅挑战了管理者的权威,而且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深入,并且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成效。譬如,汉代的党锢之祸,明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新旧党争,明代的东林阉党之争……
既然如此,难道所有的拉帮结派都是负面的吗?也不尽然。比如汉代党锢之祸中的“党人”,他们是当时的政治清流,代表了大部分民意,同时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宋代新旧党争中的“新党”就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他们是顺应民意,也是为了王朝的统治。这些拉帮结派有利于维护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管理工作的深入并有利于发挥管理工作的成效。宋代的欧阳修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朋党论》,非常精辟独到,试引用一二:“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可见,拉帮结派不一定全是负面的,因此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古代,拉帮结派称之为“朋党”;在现代,拉帮结派是贬义词。管理者不论职务大小,不论英明愚钝,都不想允许拉帮结派的存在。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或者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即使这种不自信隐藏得很深或者即使这种不自信只有那么一点点。因为教训是惨痛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管理者的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笔者认为,固然拉帮结派大多数会对管理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毕竟还是存在正面影响的拉帮结派。对于那些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工作的拉帮结派一定要打击,并且是坚决打击!而对于那些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大团结的拉帮结派则要允许,有的时候甚至是鼓励。要做到这点不简单,没有非凡的领导视角、没有非凡的领导能力、没有非凡的管理水平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关键的核心是用人,是用好人用对人!(把人用好,把人用对)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当然,要彻底杜绝拉帮结派是不可能的,但是管理者可以做到暂时杜绝拉帮结派的现象。怎么才能暂时杜绝呢?
其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就是给心怀异心的人在头上悬挂一把尚方宝剑,令他们时刻警醒而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有法可依”。
其二,管理者要身体力行,不要说一套做一套。管理者自己尚且都要拉帮结派,又何谈去杜绝拉帮结派的现象呢?有的管理者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不是亲戚朋友不是心腹亲信就置之不理、高高挂起甚至避而远之,试问这样的管理者如何能让下级信服呢。可以这么说,首先是管理者自己毁掉了管理的权威,这才助长了拉帮结派现象的滋生。《论语·子路》说道:其身正,不令虽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建立并保持自身的权威。
其三,对于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工作的拉帮结派,要依据规章制度进行惩处。对于形成“山头”的核心人物,不论其职务多高、不论其能力多强、不论其资历多老都要进行“镇压”。或开导或罚款或降级或停职或开除,一定要让拉帮结派的人清楚地知道:管理者是决不允许任何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工作的拉帮结派现象存在。同时,对于拉帮结派所造成的后果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不能让拉帮结派的人心存侥幸地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一走了之”。一定要注重“精准打击”,一定要对首脑人物严加惩戒,一定要追责,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俗话说,杀鸡给猴看。打击拉帮结派则需要“杀猴给鸡看”,这样才能震慑其他成员,才能挽救其他成员。
其三,要对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工作的拉帮结派进行内部分化。怎么分化?可以通过“掺沙子、扔石头、挖墙脚”的人事安排来进行。挖墙脚的意思很普及了,那么什么是掺沙子?就是安排能够制约不良团体的人进入该团体任职;什么是扔石头?就是孤立、打击不良团体的次要人物,通俗地说是“敲山震虎”或者是“杀鸡给猴看”。
其四,要用正确、健康的拉帮结派来制约、孤立、打击不正确的拉帮结派。既然拉帮结派客观存在,那么肯定不仅仅存在负面的拉帮结派。当负面的拉帮结派已经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的时候,必须通过正面的拉帮结派来进行制约、孤立和打击。当负面的拉帮结派消亡之后,只要正面的拉帮结派不演变成负面的拉帮结派,是可以允许存在的。一旦发现其有蜕化的苗头,那么再去解决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容易?因为正面的拉帮结派开始都是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工作的,其团体成员的思想觉悟一般较高,因此通过说道理、讲利害、论荣誉这些方法即可让其逐步解散。
其五,要经常对组织各成员灌输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给予其强烈的归属感和存在感。要做到这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奖惩条例,必须要经常地交流、探讨、培训,必须要经常地开展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必须要经常地组织学习和讲座,必须要表扬先进批判落后……
其六,要有合理的人才储备。在这点上,可能很多的管理者会基于成本考虑而选择放弃实行。然而,事实上放弃之后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小利,失去的却是长远的大利。当负面的拉帮结派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时候,管理者即使想开除其中的成员却没有储备人才顶替,那么管理者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开除吧?相应岗位要出现空缺,必然导致相应的利益下降;不开除吧?管理工作已经难以进行,更不要期望有理想的管理成效出现。这就是常说的“尾大难掉”,这种情况如果发生,管理者只能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什么是“民族统一战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人士进行抗日。这是民族层面的拉帮结派,事实也证明了这次“拉帮结派”是正确的是有利的。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不要惧怕内部出现拉帮结派现象,更不要风声鹤唳地证明管理者的怯弱和无能。对于正面的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管理成效的拉帮结派要允许存在要鼓励存在,这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也是“众志成城”。对于负面的不利于工作不利于管理成效的拉帮结派要严厉打击要坚决杜绝,而不是听之任之,视若无睹。毛泽东同志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作为优秀的管理者,都应学习这种胸襟,都应学习这种气度和魄力,都应学习这种能力!
附(北宋)欧阳修《朋党论》原文及译文:
《朋党论》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朋党论》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