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302700000001

第1章 时代与命运

第一节 诗人的社会地位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文体,人们谋求仕途、抒情言志、社交应酬、日常娱乐,都离不开诗歌。在唐代,诗人的地位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便是:尽享荣耀。

帝王也作诗

诗歌地位的确立,跟帝王的创作有很大的关系。自从汉高祖刘邦开了帝王写作诗歌的风气之后,汉武帝刘彻也花费大量时间,从事诗歌创作,俨然半个诗人。汉末曹操更是于四海动荡、军政繁忙之际,在马上横槊赋诗,成就卓著,堪称一代大诗人。曹氏家族诗人辈出,曹丕以帝王之尊,高度肯定诗赋的功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以其杰出的禀赋,用心于斯,成为一代诗宗。至此,诗歌已经成为华夏民族一桩非常崇高的事业,无论有才没才、聪慧愚蠢,人们都要竭尽全力,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日夜苦吟。

到了唐代,诗歌的规则更加丰富,技术臻于完善,帝王们也更加热情饱满,纷纷染指。李唐王朝存在的二百八十余年间,总共有二十三位皇帝,其中有诗歌作品留存到今天的就有十二位: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哲)、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德宗李适、文宗李昂、宣宗李忱、懿宗李凗、昭宗李晔。此外,一般正统史学家将其排斥在李唐皇帝行列之外的武则天,也留下了一些诗歌作品。皇帝之外,皇后、贵妃、太子、王、公主,也有好多位是写过诗的。《全唐诗》中,就收有文德皇后、徐贤妃、上官昭容、杨贵妃、江妃、章怀太子、韩王元嘉、信安王祎、宜芬公主等人的作品。皇帝当中,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的作品最多,在《全唐诗》中分别占了一卷的篇幅。

皇帝作诗是一件隆重的事情。中宗时,皇帝举行国宴、游览,除了宰相,就只有修文馆的直学士们可以跟随在皇帝身边。皇帝有所感触,写了诗,就让学士们唱和。虽然这些学士并没有写出像样的作品,无非是些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套话,但这事情本身在当时是人人羡慕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临别之际,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在长安城东门设帐,为其饯行,要求朝廷百官参加,李隆基本人也写了送别的诗歌,这在当时也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新闻。白居易去世不久,新登基的宣宗李忱为了赐予他哀荣,也曾作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既高度评价了白居易诗歌作品的影响,也表达了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当然,从艺术的角度讲,唐代虽然有这么多皇帝写过诗,却没有一位是出色的诗人。太宗虽然是公认的一代英明君主,文武兼备,在诗歌上显然也下过一些功夫,但是,他的作品仍然不免有“女郎诗”之讥。

不过,帝王们作诗,好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重视诗歌这种文体,他们打心眼里愿意做一位诗人帝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热情洋溢地从事诗歌创作,整个社会自然会蔚成风气;与此同时,皇帝的参与,也必然提高了诗人们的社会地位。换言之,这么多皇帝以九五之尊,兴致盎然地客串了一把诗人,至少说明,这诗人的头衔在当时的确是发散出光芒的,是令人羡慕的桂冠。

皇帝重视士子的诗歌才华

皇帝毕竟是皇帝,通常要端端架子,不能什么时候都亲自出马;再说,大唐皇帝的榜样李世民确立的是勤政务实的作风,不像其他“多有才艺”的“亡国之君”,一味地沉湎于诗词歌赋之中。因此,多数情况下,皇帝们都会让别人作诗来“润色鸿业”,歌颂伟大的时代或伟大的事件。

比如,武则天有一次游龙门,为了留下历史记录,命令群臣赋诗,写得又快又好的就赏赐他一袭锦袍。结果,左史官东方虬最先完成,就得了赏赐。拜谢之后,他回到自己的座位,屁股还没有坐稳,宋之问的诗也完成了,而且文理俱美,人人称赞,被评为第一。武则天于是下令,夺了东方虬手里的锦袍,改赐宋之问。再比如,中宗有一年重阳日登高,曾下令让二十四位大臣作诗纪念,结果,韦安石、苏瑰最先完成。还有一次,金城公主奉命和蕃,中宗亲自送到马嵬驿,也曾让群臣赋诗纪行。

皇帝重视作诗,也表现在对身边大臣的诗作、诗才的夸赞上。有一次,太宗李世民作了一首《帝京篇》,命令李百药赓和。李世民赞叹李百药和作精妙,手批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长安流行春游,宰相苏颋作诗描写,有这样两句:“飞尘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唐明皇很欣赏,于是掐了一枝御苑中的鲜花插在苏颋的头巾上,当时人都觉得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康洽善于创作乐府诗,宫女、梨园都有将他的作品谱曲歌唱的。因此,玄宗也知道他的名字,曾经赞美了一番。他的朋友戴叔伦有诗写到这件事:“一篇飞入九重门,乐府喧喧闻至尊。宫中美人皆唱得,七贵因之尽相识。”

玄宗夸赞过的诗人不只康洽。天宝末年,玄宗有一次月夜登勤政楼,命令梨园弟子唱几首歌曲凑兴。有人唱起了李峤的诗:“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当时玄宗年事已高,记性不大好,问是谁的诗,有人回答说是李峤的诗。只见玄宗“凄然泣下”,说了句:“李峤真才子也!”不等听完曲子就离开了。第二年,安史乱军攻占长安,玄宗慌忙之中逃往成都。一次登上白卫岭,眺望良久,又听见有人唱李峤的诗,他又说了句:“李峤真才子!”不胜感慨。

皇帝重视诗才,不是只有空话一句,有时候还会落实在行动上:提拔或任用诗人。

唐代实行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虽然并非诗写得好的人就一定能够考中进士,考中进士的也绝非个个都是诗人,但是,把诗才当作衡量人才的一种重要标准的做法,必然会激发、造成全社会重视诗歌、学习作诗的风气,极大地提高了诗人的社会地位。唐代的科举考试卷子分省试(在考场临时写出的诗歌,一般是五言律诗)和行卷(举子事先准备好的作品,给考官或有影响的达官贵人、名流看的)两个部分,省试固然很难产生优秀的作品,但是,行卷中是很有可能出现好诗的。

除了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皇帝们也经常会有即兴发挥,给一些诗人以额外的进身机会。

有人因为有诗名,意外得中进士。会昌五年(845年),主考官陈商准备放榜,武宗李炎责怪榜中没有顾非熊(顾况之子)的姓名,命令有关官员将其追加上去。顾非熊是因为在当时很有诗名,所以有这个恩遇。

更多的人因为有诗名,得到较好的职位。杜审言因为受命作了一首《欢喜诗》,武则天欣赏他的文采,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德宗时,知制诰缺人,中书省两次上奏人选名单,德宗都不批准。第三次请求御批,这才批道:“给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一个是诗人,一个是江淮刺史,宰相不知道皇帝指的哪一位,皇帝就又批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不久,韩翃就以驾部郎中升为知制诰。

宪宗皇帝似乎特别喜欢提拔诗人。有一次,他说:“我记得有一首《咏史》诗,这作者如果还活着,就让他做朗州刺史。武陵桃花源,可以满足诗人的兴致。”诗是戎昱作的,他大概也没有真的被派去做朗州刺史,但是,皇帝这么惦记着他,在当时确实可算是一种荣誉。还有一次,宪宗因为熟悉李益的名字,就把他从河北召回京城,任命他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

宣宗曾问宰相:“诗人赵嘏,有好官做吗?可以把他的诗拿来我看看。”宣宗本意是想了解一下赵嘏的情况,给他一个合适的职位。不料,赵嘏诗集的第一篇《题秦》诗有这样两句:“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宣宗当时就很不高兴,提拔的事就吹了。

一般来说,唐代白衣书生要想进入仕途,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昭宗景福二年(893年),诗人郑良士向皇帝献诗五百首,马上就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正七品上),后来又升迁至康州、恩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郑良士因此被视为“诗可达人”的典型。

皇帝之外,王侯也有不少是很喜欢结交、赏拔诗人的。比如开元时期(713—741年),岐王李范就很爱跟文人儒士交往,刘廷奇、阎朝隐、张谔等就经常出入他的府邸,饮酒赋诗,日相娱乐。众所周知,杜甫也曾是“岐王宅”的常客。

士大夫推重诗才

诗歌才华在唐代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才华,一班喜欢奖掖后进的士大夫,也乐于对有诗才的后进加以奖拔,或为其延誉,或奉为上宾。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在唐代也有许多不但不相轻反而相推重的例子。王湾游览今天镇江北固山,作了一首诗,诗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一作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江南意》,或作《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也是文坛领袖,他十分欣赏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便亲手将其书写在宰相办公室(政事堂)的墙壁上,经常让能作诗的人看看,把王湾的诗句当作学习榜样。

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为了谋求仕进,来到京城长安。一次在秘书省,雨后天气,秋月如洗,一班诗坛名流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玩联句成诗的游戏。当孟浩然对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时候,举座赞叹其清绝,都停笔不再往下续。从此,丞相张九龄,侍御史王维,尚书郎裴胜、卢僎,大理评事裴揔,华阴太守郑倩之等等,都纷纷跟孟浩然结为忘形之交。张九龄、王维更是对其赞不绝口。

上文曾经提到过,有个叫康洽的诗人,因为诗写得好,得到了玄宗的赞美。其实,他在士大夫中间也颇受欢迎,出入王侯贵主宅第,参加各种游览活动、宴会,达官贵人家的骏马、仆人,都仿佛是他自己的,可以任意使唤。看他服饰玩物的光鲜珍贵,一般人恨不得一回到家里就烧了自己的东西。安史之乱爆发前,康洽曾经密切往来的达官贵人有令狐楚、牛僧孺、沈传师、王起四家父子兄弟,以及李德裕、李珏、杨汉公、赵蕃、张又新等人。一时贵人,皆有交往。

郎士元与钱起是齐名的诗人,当时朝廷自丞相以下,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出差,若是没有这两位诗人的送行诗篇,都会感到脸上无光。可见,诗人在士大夫的社交场合是多么地受欢迎。

唐代文人之中,张说、张九龄、贺知章、王维、韦应物、韩愈、柳宗元、皇甫湜、李翱、白居易等人都曾经热心接引过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一定才华的后学。曾经做过国子监祭酒的杨敬之,更是古道热肠,一旦得知他人写了一句好诗,便整天挂在嘴上,如同有瘾。其中,最有名的是他赞扬项斯的故事。因为他欣赏项斯的为人和诗才,于是在给项斯的赠诗中这样写道:“几度见君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后来,“说项”便成了一个固定词语。

诗人既然在士大夫阶层是受推重的群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诗人尤其是优秀诗人,他们的仕途都很不顺利呢?这能不能说明,唐代诗人的地位也不过是“光着屁股坐花轿”有名誉无实惠呢?《明皇杂录·补遗》有一条说,唐代鼎盛时期的天宝年间,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都有诗名,但是却都流落不偶,仕途坎坷,其原因都是他们“恃才浮诞”。这说法也许指出了部分原因,但肯定是不全面的。古往今来,才华与命运的关系从来都是很复杂的,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规律;有个人原因,也有客观情况。

比如,李商隐的一生,辗转下僚,命运坎坷,我们似乎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的个人原因。李商隐幼时即能写诗。他于弱冠之年,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当时的河阳节度使令狐楚,令狐楚一见之下就十分欣赏,加以礼遇,让他跟自己儿子交往。李商隐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令狐楚、令狐绹父子也在主考官高锴那里替他说好话,因而他顺利地中了进士。不久,令狐父子又为他谋得了集贤校理的职位。但是,很快,李商隐又跟令狐父子的政敌王茂元密切往来,并且娶王茂元的女儿为妻。李商隐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当时士流的普遍指责。因为,当时牛李党争十分激烈,令狐父子、王茂元分属牛(僧孺)、李(德裕)党。李商隐这样脚踩两船,自然受到了人们的非议,被认为是“诡薄无行”,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共同排挤。跟他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做了宰相的令狐绹,也“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不肯提拔他。

而实际情况,可能不是那个样子的。作为优秀诗人,李商隐可能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也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浮浅。他之所以跟王茂元密切来往甚至娶了他的女儿,可能是出于天真性格,对党争的残酷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也可能是他为了追求爱情,忽略了家族恩怨,有点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当然,也有可能是李商隐对牛李党争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他对牛李党的分歧不感兴趣。

著名诗人张祜的命运也很有戏剧性。张祜早年就有诗名,据说曾得到过白居易的赏识。但是,当令狐楚将他推荐给朝廷的时候,却受到了当时正被皇帝重用、也是著名诗人的元稹的阻挠。元稹对皇帝说出的理由是,张祜的诗才不过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如果朝廷奖励太过,可能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改变,言外之意是助长华而不实、投机取巧之类的风气。当时皇帝显然听信了元稹的说法,张祜那一次到京城谋求进身,自然只能以失败告终,寂寞而归。为此,他作诗自悼:“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这故事,表面上看,张祜的坎坷好像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元稹的赏识,而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个样子的。《旧唐书》令狐楚传记载,自从元稹得到皇帝信任,被任命为学士,就开始讨厌令狐楚跟皇甫镈为了稳固恩宠相互勾结的做法,在一次起草诏令时,指出令狐楚曾在担任地方长官时暗中破坏朝廷的出兵计划,勾结奸邪党人,妨碍了贤能之士的进身之路,令狐楚因此在心里十分憎恨元稹。可见,元稹跟令狐楚之间是势不两立的关系。元稹阻挠张祜,根源很可能在令狐楚那里:阻止政敌所推荐的人进入朝廷,乃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张祜不幸成了这种斗争的牺牲品。

诗人的社会声望

在一个诗歌不受大众欢迎的国度,诗人们是很难获得像样的社会名声的:诗人不会成为令人尊敬的对象,诗人的言行没有人关注,诗人的头上没有桂冠,诗人的身体饥寒交迫。

而在唐代这样一个诗歌的国度里,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在唐代,即使是落魄的诗人,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各界、各阶层,对诗人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尊敬。

贞观六年,太宗为了打击崔、卢、李、郑四姓的社会势力,树立本朝士大夫的地位,下令根据本朝官品、人才,重新排列天下姓氏的尊卑等级,修撰了《氏族志》,颁行天下。从此以后,唐代衡量一个人,开始重视他的官爵高下。但是,因为诗歌盛行,士人的名声也不完全依赖于官爵职位,即使官微职卑,只要诗歌写得好,同样可以为其赢得广泛的社会名声。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卷之下指出,开元天宝时期,有一批官位不高但名声很大的人,他们是:李北海邕、王江宁昌龄、李馆陶、郑广文虔、元鲁山德秀、萧功曹颖士、张长史旭、独孤常州及、崔比部元翰、梁补阙肃,还有韦苏州应物。除了这些人,唐代位卑而名显的诗人我们还可以举出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孟郊、李贺、温庭筠、李商隐等。我们甚至可以说,唐代最优秀的诗人,基本上都是仕途不通达者,这应了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

诗的国度,很多女子暗恋诗人。多种文献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末诗人罗隐曾经把自己的诗作献给宰相郑畋。郑畋有个美貌而且喜欢作诗的女儿,她喜欢读罗隐的诗,经常至于废寝忘食。每次读到“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两句,都会在她父亲面前赞赏不已。看女儿读罗隐的诗读得如痴如醉,郑畋以为她有意嫁给罗隐,于是,有一天邀请罗隐到他家来。他女儿从门缝里看见罗隐,原来是一副丑陋的相貌、一派迂腐的举止,从此只字不提罗隐诗。事情虽然没有按照戏剧情节继续发展下去,但是,这个只有前半截的故事本身已经说明,诗人是受到当时女性欢迎的一个群体。

诗歌在当时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因此有不少诗人适合谱曲演唱的作品就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街巷传唱。比如王之涣,他的诗歌一写出来,就有乐工拿去谱曲。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人“旗亭赌酒”的故事,也说明那个时代有许多诗人,他们的名字是广为人知的,无异于明星,受到艺妓歌女们的仰慕和崇敬。

著名诗人萧颖士是个脾气古怪、性情严苛的人。有一个仆人跟了他十余年,萧颖士动辄施以鞭笞,每次都要抽打一百多下,仆人苦不堪言。别人都劝这仆人跳槽,另择主人。不料,这仆人却回答说:“我不是不可以另择主人,我之所以一直没有离开,乃是因为爱他的才华!”古今中外有条铁律:仆人眼里无伟人。萧颖士的这个仆人却能忍受鞭笞而仍然不减爱才之心,除了这仆人确实爱才心切之外,恐怕也跟当时尊重诗人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吧。

唐末有个宜春人,名叫王毂,有一定的诗名。他曾经写过一首《玉树曲》:“璧月夜,琼树春,莲舌泠泠词调新。当时狎客尽丰禄,直谏犯颜无一人。歌未阕,晋王剑上粘腥血。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一时间广为传播。王毂没有中进士的时候,一天在街上走路,忽然看见有同学被一群无赖围住殴打。这王毂有心上前救友,奈何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急中生智,只见他冲着无赖们大喊一声:“不得无理!认识我吗?我就是写出‘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的人!”要搁今天,无赖们非先来一阵哄笑,然后继以一顿拳脚不可。可是,唐代的事情不是这样的。那帮无赖一听这话,不但当时就停手不再殴打他同学,并且惭愧地向王毂谢罪,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诗人李涉有一次过九江去看望他的弟弟,行至浣口西边,忽然遭遇大风。他看见江上有一艘大帆船,船上数十人全都手执兵器。两船相近时,那艘船上有个人上前问他是谁,李涉手下人就回答道:“是李博士的船。”那船上的强盗头子就说:“如果是李博士,我们就不拿他钱财了。因为久闻诗名,只希望得到一篇诗作,钱财金帛不稀罕。”李涉当即写了一首绝句赠给强盗头子。强盗头子也礼尚往来,请李涉吃喝了一通,临走时还赠送他不少东西。

这两个故事虽然不免有些传奇色彩,但是,都可以说明这样的情况:唐代就连市井无赖、江洋大盗都熟悉一些诗句,知道诗人的名字,并且都愿意敬重诗人。也许有人会觉得故事不一定很可靠,那么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可靠的事情:跟杜甫曾经有过交往的诗人苏涣,在中进士之前,就曾是著名的江洋大盗,在巴中地区抢劫商人,因为惯于使用一张白色弓弩,被称为“白跖”。

现代社会,商人们为了宣传产品以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都喜欢找影视歌明星、美女拍广告,做形象代言人。唐代似乎不是这样,唐代最有市场影响力的是诗人。一个诗人的褒贬能直接影响妓女声价、妓院生意。诗人崔涯,是吴楚地区的一名狂傲书生,当时跟张祜齐名。这崔涯,只要他给妓院题一首诗,立刻就会传遍大街小巷。赞誉的,就会车马络绎;贬斥的,则会门庭冷落。有一次他作诗嘲讽当时名妓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囱耳似铛。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生。”把李端端丑化(极言其肤色之黑)得不成样子,李端端看到这诗,忧心如焚。崔涯在别的妓院饮酒回家,远远看见李端端,只见她踮着脚走路,小心翼翼在路边向自己行礼,战战兢兢地说:“端端等候三郎六郎,希望可怜可怜。”崔涯于是给她重新写了一首尽是粉饰说好话的绝句,诗是这样写的:“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相诧,一朵能行白牡丹。”很快,富豪们竞相登门,李端端身不暇接。有人针对这事,开玩笑说,“李家娘子,才出墨池,便登雪岭”。据说,当时那些夜总会、妓院之类的地方,没有一处是不怕崔涯写诗讽刺自己的。事情可能经过夸饰,但应当不是凭空杜撰的。

第二节 诗歌才华与功名

生于像唐代那样充满自信、积极向上、文物繁盛的时代,是人们共同的梦想。文学上,唐代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诗人辈出,佳作如云,唐代因此成为诗歌的颠峰时期。唐代的诗人,永远是值得后人羡慕的一个文人群体。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烦恼多多的群体,其中的诗人,包括一些卓有成就的诗人,往往过得水深火热,赍志以殁。

唐代科举的社会影响

唐代的科举制度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科目都各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以常科中的进士科,最受时人重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进者,终不为美”。人们为了博得进士一第,不惜付出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光,以至于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有人因此作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代的进士科考试,确实有其消极的一面,浪费了许多士子的时间乃至生命。比如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按照清人徐松的《登科记考》卷二十四记载,这一科共录取进士二十六人。又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八《放老》条记载,这一科放榜之际,昭宗因为宰相崔胤结、都指挥使孙德昭等剿灭了废除自己皇位的左右军中尉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而被迎复位,“闻放新进士,喜甚,诏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敕授官”。为了塞责,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杜德祥于是让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这五位新进士中,曹松、王希羽“甲子皆七十馀”,刘象、柯崇“皆年逾耳顺”,郑希颜据洪迈的《容斋三笔》卷七《唐昭宗恤录儒士》条说亦有五十九岁了。因此当时人称这一榜为“五老榜”。选拔人才的科举功名,变成了安抚人心的礼品。

大概因为进士科普遍受到重视,士子们争相参与考试,加上唐代的进士科考试比较重视应试者的诗歌文赋才华,唐代的进士有不少人同时又是出色诗人的——其实这话应该分为两句说:一句是,有一部分出色的诗人凭藉其诗名登第成为进士;还有一句是,有一部分进士日后经过努力成为出色的诗人。根据我的粗略统计,《唐才子传》所收的280余位才子中,至少有177位是进士出身的(其中有6位是状元)。从比例上讲,进士诗人占了全部诗人的62%。没有进士功名的107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没有参加过进士科考试的,有帝王、别科出身者、出家人、无意于功名的隐士和按规定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女性;第二种情况是参加考试而没有被录取的;第三种是因为文献缺乏,情况不明的。属于第一种情况者有55人,属于第二种情况者有43人,属于第三种情况者有10人。也就是说,在280余位诗人中,有219人是参加过进士考试的,其中80%是考中进士者。

既然诗人大部分是进士出身的,其中自然有一部分是功名、诗名双丰收的,即:既在科举上中了高第,同时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王维、元稹是状元出身,岑参是进士第二名及第。

科举遗漏诗人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杰出的诗人并非进士出身。这一部分诗人我们可以举出孟浩然、李白、王之涣、韦应物、卢纶、李贺、温庭筠、张祜、陆龟蒙、罗隐等,名单相当华丽。这一部分人没有成为进士,情况是多样的。李白可能是出身的缘故,没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也可能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高蹈处世,效法的是范蠡、张良、鲁仲连一类历史人物,不屑于参加进士考试;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晋”“进”谐音,因避讳不得参加考试,韩愈为之力辩之后,也没能获准参加考试;韦应物少年尚侠,“十五侍皇闱”(见其《燕李录事》诗),早早就做了唐玄宗的侍卫,忙于扈从游幸,或者说,他的仕进已经不需要科举功名这块敲门砖了;杜牧诗“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的张公子张祜,唐五代典籍多有称之为“处士”者,似乎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直接原因可能是跟徐凝争杭州“解头”失败,心灰意冷;孟浩然、王之涣、卢纶、温庭筠、陆龟蒙、罗隐等则或一举不第即放弃科举考试,或屡试不第后落魄而归。《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上篇》记载,唐太宗有一次私幸端门,看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很高兴,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如果所记属实,则唐太宗的得意未免一厢情愿了点儿。事实上,天下英雄并未尽入李唐彀中,有些是不愿意入其彀中,有些是欲入其彀中而不得。再者,以唐代一科取进士少可仅二三人、多不过五六十人的规模,怎么可能就将天下英雄一网打尽了呢?唐代才子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不乏成就卓越声名显赫者)并非进士出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唐代虽然素称开明,唐代的科举考试也还没有宋明清等朝代那样因过于重要而泛滥,以至于弊端百出,但也决不是无可指摘的。部分帝王巨卿可以干预考试,左右录取谁不录取谁,主持考试的考官水平有贤愚高下之分,衡量人才的标准本身也难免有不够合理之处。种种原因,就会造成一些取舍不公平的现象,一些高才举子被困场屋,乃至终身坎壈。

举两个例子,其一是,杜甫开始时两次参加考试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在二十四岁那年,即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地点是崇业坊福唐观,当时主持考试的还是位卑望轻的考功员外郎,而不是后来的礼部侍郎。杜甫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的次年,开元二十四年,举子与主考官(考功员外郎李昂)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可见考功郎主持进士考试颇难服众。杜甫这次落第恐怕也有让他感到不平的地方,三十年后回忆这一段经历,“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壮游》),杜甫还是愤愤然的。杜甫第二次参加进士试是三十六岁,天宝六载(747年)。这一次更惨,由于奸相李林甫的作祟,布衣士子全体落第。同年也参加了考试的元结《喻友》记载此事甚为翔实:“天宝丁亥中,诏征天下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举人多卑贱愚瞶,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于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例。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送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杜甫身受其害,自然悲愤难平,在一首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题为《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的诗中有这样几句:“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杜甫后来总算因为献赋打动玄宗,于四十余岁时谋得一个出身,不然,一代诗圣就只能以白衣终老了。

第二个例子是温庭筠的屡试不第。温庭筠是公认的才子,从小就聪明,善于写作诗歌文赋,跟李商隐齐名,时人号为“温李”。他是捷才,《北梦琐言》卷四载:“……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多为邻铺假手”也许是夸大之辞,但是“温八叉”的说法确实是屡见载籍的。温庭筠当然不是那种有速度无深度、有数量无质量的人,但是,他在科场上却屡屡失败,一直没能博得进士头衔。温庭筠未得进士一第,物议颇有不平,以至于后来他儿子温宪参加进士考试,有当权者出于“厌公论”(按:厌,满足)、“少雪忌才之恨”(按:雪,洗掉)的考虑录取了他。

追授功名

落魄诗人才子不得功名,唐人已经有人为其鸣不平而上书朝廷,要求追授进士的。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五载,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十二月,时任左补阙的韦庄就曾上书朝廷,要求为那些“不沾一命于圣明,没作千年之恨骨”的遗贤“追赐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韦庄列出了一个应该追授的名单,其中有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得)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珪、罗邺、方干等,韦庄称赞这些人“皆有奇才,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口”。据说当时最高统治者也颇认可韦庄的意见,“敕奖庄,而令中书门下详酌处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统治者也承认了科举考试不能尽举人才的缺陷。

功名好比是龙门,引诱着读书的人们纷纷跑去纵身上跃。为了跃过龙门,人们必须练习跳跃的本领。唐代以诗赋取进士,自然就会推动人们去刻苦修炼作诗的功夫,原本就有文学才华的,业精于勤,诗兴大发,咳珠吐玉;原本无才的,日积月累,至少也能照葫芦画瓢,诌几句韵语。整个社会读诗、写诗蔚成风气之后,于是便成就了一个泱泱诗歌国度。对于古代科举的利弊得失,我们还是应该有客观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唐代进士科考试至少对唐诗的繁荣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三节 诗歌才华与官运

唐代的进士科考试重视举子的诗赋修养,因此,许多具有诗歌才华的人,得以通过进士考试步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的成员。相对于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朝代而言,生于唐代的诗人是幸运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在唐代,一个人只要拥有了出色的诗歌才华,就一定会有亨通的官运。实际情况是复杂的,这里分三个方面略作讨论。

唐代诗人仕宦概况

宋代陈振孙《郡斋读书志》记录了一个被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引用的说法:“唐世工诗而宦达者唯高适,达宦诗工者唯元衡”。《郡斋读书志》和《唐才子传》都在这句话的前边用了“议者谓”三个字,现在无从考证,这“议者”究竟是唐人抑或宋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唐人,这话可能是针对唐代某一段时期而发的言论;如果是宋人,这话就是概括有唐一代得出的结论了。我们这里暂且假设这“议者”是宋人吧。

这个归纳有人引用,说明它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毕竟不是统计数据,难以全面反映情况。我们以《唐才子传》主目录所收才子(去掉六位帝王和三位女性,共有275人)作为考察范围,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归纳出如下一些情况:

做过宰相的有11人:李峤、张说、武元衡、令狐楚、王涯、权德舆、元稹、李绅、高骈、韦庄(后蜀)、李建勋(南唐);

做过大郡牧的有2人:贾至(京兆尹)、杨巨源(河中少尹);

做过尚书的有4人:鲍防(工部)、李益(礼部)、刘禹锡(检校礼部)、薛能;

做过御史大夫的有1人:贺兰进明;

做过侍郎的有10人:李昂(礼部)、孙逖(邢部)、吉中孚(吏部)、张谓(礼部)、韩愈(吏部)、白居易(邢部)、司空图(兵部)、秦韬玉(工部)、王焕(礼部)、卢延让(邢部);

做过节度使的有2人:高适(西川)、李廓(武宁);

做过秘书监的有3人:贺知章、姚合、曹邺(?);

做过尚书丞的有1人:王维(右丞);

做过容管经略使的有3人:元结、窦群、戴叔伦;

做过观察使的有1人:韩琮(湖南);

做过刺史的有17人:刘长卿(随州)、李嘉佑(袁州)、郎士元(郢州)、独孤及(常州)、畅当(果州)、窦庠(登州)、张登(漳州)、李远(建州?)、李敬方(歙州)、许浑(郢州)、雍陶(雅州)、薛逢(嘉州)、李频(建州)、唐彦谦(阆州)、林嵩(全州)、罗虬(台州)、郑良士(恩州);

做过国子祭酒、司业的有4人:窦常、窦牟、韦楚老、张籍(司业)。这里所列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可算得是高品级的职位了。当然这里不能肯定已经将《唐才子传》中所有曾经位列四品以上的人悉数罗列出来了,可能还有少数遗漏。尽管这样,这些数字相加起来,已经达到了59人,占了全部《唐才子传》主目录275人的21%。其实,很难说《唐才子传》已经将唐代的诗人都网罗在内了。举个例子,张九龄既是玄宗朝的名相,诗做得实在也不坏,如《感遇》十二首,但是《唐才子传》中并无其名。

在上边所列的四品以上才子名单中,我们看到有不少是相当有成就的诗人。例如:元稹、韦庄、刘禹锡、韩愈、白居易、高适、王维、元结、戴叔伦、刘长卿、张籍。

不得不承认,诗才跟官运之间,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皇帝和当权者在任用官员的时候,恐怕还是多少考虑了被擢任者的诗歌才华的。换言之,一个人的诗名对其官运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唐德宗在圈定知制诰人选时,在江淮刺史与写过“春城无处不飞花,轻烟散入五侯家”诗句的诗人韩翃之间,钦点诗人韩翃(已见前引)。诗名既然能达于“圣听”,点官受到影响,自是情理之中。

科场失意者

唐代初年,科举取士原本有多种途径。唐太宗的时候,俊才、秀才两科还能够跟进士科齐名。但是,从唐高宗李治咸亨(670—674年)年间开始,帝王重视进士科人才,进士出身者每每能仕途通达;进士科主要考查士子的诗赋才华,吸引了天下众多已经享有一定文名的士子参加考试;录取的相当一部分进士,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种种原因,遂使进士科成为当时士人谋求进身、博取名声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辩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宏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

进士科在唐代如此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势必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天下士子蜂拥着过进士科这一座独木桥,难免会有人怀才不遇,失魂落魄。社会愈是重视进士科,考进士失败者的士子,失意悲情就愈深重。随便翻检一下《全唐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少以《下第》《落第》为题的诗歌,自述下第后的悲苦、送别下第朋友时的深厚同情,千年之下,仍然令人动容,为之掬泪。举两首诗为例。李廓《下第诗》:“榜前潜制泪,众里独嫌身。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落第者的失魂落魄情形,可见一斑。有一位姓赵的落第举子的妻子,在丈夫落第后作了一首《夫下第》,诗是这样写的:“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一个人落第了,他本人痛苦不说,就连他的妻子都要这么蒙羞受辱。

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记载,唐代每科取进士,数量相当有限。唐太宗贞观年间,历科进士录取人数如下:贞观元年4人,三年5人,四年9人,五年15人,六年12人,七年13人,八年9人,九年6人,十年11人,十一年8人,十二年11人,十三年17人,十四年5人,十五年14人,十七年15人,十八年24人,二十年3人,二十一年7人,二十二年9人,二十三年8人(《登科记考》卷一)。武则天为了笼络人心,取进士是比较多的,但最多时也不过几十人。光宅二年27人,垂拱二年4人,三年65人,四年24人,永昌元年8人(限于洛阳和西安),载初元年16人(限于洛阳和西安),天授二年16人,长寿二年18人,证圣元年22人,天册万岁二年27人,万岁通天二年27人,圣历元年22人,二年16人,三年20人,大足元年27人,长安二年21人,三年31人,四年41人(《登科记考》卷三、卷四)。按照一科八九百人的参试规模,录取比率只是十几乃至几十分之一。

更何况唐代的进士参试士子(贡生)是已经经过了县、州选拔删汰的,天下读书人考取进士的难度由此不难想象,失意人数自然是很多的。加上科举考试本身的标准问题、执行时的人为弊病,这其中当然就有一些是有真才实学而名落孙山的。

仕途失意者

没有中进士的难以谋得仕途的通达,中了进士的也绝非人人可以飞黄腾达。《唐才子传》中的280余位才子,有近180位是进士出身的,但是,官至四品以上的不过60位左右,大部分进士是沉寂下僚,还有一小部分于仕途颗粒无收。

纵观有唐一代,怀才不遇的感慨之音,不绝如缕。曾经慷慨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李白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进士科考试,但是他既然因有人推荐而被任命为翰林院供奉,就相当于进士出身了),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感慨;早年自信立志“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也有“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愤懑。唐王朝素称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但是,李白、杜甫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生逢其时,却都未能得其大用,展其才华,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最终落空破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

在诗歌上表现了卓越才华的李白、杜甫,生平却历尽坎坷。他们到底是有言才无干才呢,还是属于“才大难为用”、“英雄未展才”?《唐才子传》作者元人辛文房大概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发过这样一番议论:“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崎岖放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无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辔未骋,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卷第二《杜甫》)这种感慨恐怕是古今一切喜爱李杜的人,都会有的吧。《新唐书》杜甫本传曾经对杜甫之所以未能大用,进行解释,曰:“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这当然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的味道了。历史不能重来,假设也可以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唐代既然是以诗赋取士,那么像李白、杜甫这样杰出的诗人都没能得到像样的任用的机会,总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是光鲜王朝一个不小的斑点吧。一句话,越是光明的地方,阴影也越深;李白、杜甫的坎坷不得意,说明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是存在着严重问题的。

也许有人会说诗人若是没有经历过那些坎坷,没有接近底层百姓的生活体验,没有悲惨的人生遭遇,就不可能创作出那么多的优秀诗篇,就不成其为李白、杜甫。这种理论,大约会有不少赞同者。但是,我认为这理论是似是而非的,而且多少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味道。说它“似是”,因为某种意义上这毕竟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文学即人学,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说它“而非”,因为这是一种事后诸葛亮,评论者的立场是站在后代的台阶上的,实际上放弃了对那个时代有关制度的客观审视和应有的批判态度。我认为,唐代一下子出了李白、杜甫两位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固然可以说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光荣,但同时也不能不认识到,这当中也折射出了李唐王朝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再者,李白在进入翰林院之前,杜甫在政治理想幻灭、华州弃官之前,都已经创作出了足以代表他们一生最高水平的诗歌作品——李白已经写出了《横江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蜀道难》等作品,杜甫已经写出了《望岳》、《八仙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后《出塞》、《北征》、“三吏”、“三别”等作品。就是说,假如李白杜甫的后半辈子都像王维、白居易那样官运亨通,即使他们不再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他们伟大诗人的地位也已经确立起来了。

同类推荐
  • 麻雀不是鸟

    麻雀不是鸟

    本书为作者的散文作品集,收录有:《麻雀还是鸟》、《三分春色》、《荷塘》、《大声朗读》、《水妖》、《回避》等。
  • 2015中国年度散文

    2015中国年度散文

    王蒙、刘兆林、毕淑敏、林清玄……40余位作家的40余篇佳作,或着眼现实,或回眸历史,无论思辨文字,还是抒情篇章,在认识历史和人生、呈现观察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均有直指心灵的力量。本书由中国散文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5年度散文的创作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流云散记

    流云散记

    本书是已故著名文史学家孟超先生的作品集,书中包含了孟超先生在解放前发表于各类进步报刊上的说文论史的文章共计49篇,包括对历史人物如李隆基、秦桧、武则天、杨玉环、黄天霸、贝多芬等人的解读;对京剧《珠帘寨》《四郎探母》《鸿鸾禧》等的评论;对当时时事的论说;对外国文学作品如《大雷雨》等的分析。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是我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她的作品亲切自然、坦诚真挚,具有独特的情韵美境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韵味与欧化色彩的交相融合,使她作品的语言流畅、圆润、丰厚、自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音乐性。《石评梅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石评梅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热门推荐
  • 缈州芸妃传

    缈州芸妃传

    世间长情归风月,九重宫阙独留仁。芸香四海万物皆华,朝天阑;褚门九州生灵昌永,唯世泽。一袭蓝袖划动多界奇缘,英气剑眉俯瞰天地苍生;一抹青衣执手两世姻缘,似水柔眸深探山河辉煌。翎凰后裔芸若欢,因为他的一声阑儿,执念无丈红尘,千语千岁;九方异族褚昱宸,因为她的一声阿泽,追逐天荒地老,万兴万叹。天烬帝国风云,神秘国度玄机,三域胜地历史,莫测变化破极限。探索多界大陆,徜徉似海深情,醉酌兄弟情义,回肠荡气握乾坤。世事皆变,世事皆因,既然生在漩涡中不可回避,那就拿上武器去迎接狂风骤雨的挑战!【本文1v1,双洁】
  • 传承希望之光

    传承希望之光

    读者:大大,你在写什么?作者:我在写流传千古乃至永恒的真~经典巨著!我要让我的大名响彻所有位面和世界!我要给你们生命一个不同的未来……读者:……作者:喂喂!你怎么就走了,我还没说完呢?读者不屑冷笑:偶要看爽文!作者拜服在地:我改!我改还不行么……(所以这是一本真~经典巨著改编的yy小说)
  • 我的世界之回归便是末日

    我的世界之回归便是末日

    我的世界,当今最火爆的游戏之一,游戏迷来到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呢?
  • 蓝境

    蓝境

    这夜颇不安宁,狂风大作,将树影摇出狰狞的身姿。我的冰蓝色窗帘猛烈地飞舞,我执著地不关窗。失眠多日了。我已经不以为意。披起丝袍,站在窗前。我是蓝冰,蓝国的女王,从前蓝金帝国的公主。
  • 原来是爱情呀

    原来是爱情呀

    乐天派少女余一一,在转到北一高中之前从不知道烦恼为何物,直到被校草林夕一“箭”倾心,开始了鸡飞狗跳的追男神艰辛之路。辛辛苦苦追了两年,才知道林夕喜欢的另有其人,伤心欲绝,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不告而别远走他乡异国留学,想忘记他重新开始。毕业后归国第一天,便意外的再次遇见林夕,而余一一也深刻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忘记,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本想着离他远远的就此别过,却不曾想处处都能遇见他。
  • 种田诸天

    种田诸天

    种田在末世2105,发展于高武乱世,行走在旧日宇宙,逃亡在星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诸天故事,新人新书求支持。
  • 快穿之每个世界都有一个哥哥

    快穿之每个世界都有一个哥哥

    【叮,009已与宿主匹配】嗯?她这是怎么了?【宿主已与009匹配,需完成任务,当达到一定的积分,便可重生】
  • 签到从小学生开始

    签到从小学生开始

    第三本书了,两本书烂尾,简介无力,不喜勿喷
  • 听书奇缘

    听书奇缘

    作品简介: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一个名叫上官瑞的少年因为跟随母亲一次回家探亲过程中,偶然的机会与说书艺人结缘。从而在听书当中知道一个叫紫水小子,人世间酸甜苦辣的修行经历和种种遭遇,其中更是叫上官瑞第一次如此的亲身接近,神仙鬼怪的离奇故事,自画眼前而不能自拔。其后上官瑞更不想把这些离奇往事的埋没在胸,请随着他的思绪听着说书人慢慢回忆道来,听一段口口相传鲜为人知的故事,品一段不一样的百味人生:
  • exo之女神改造计划

    exo之女神改造计划

    一个歌坛女唱将就因为玩真心话大冒险输了就要进攻演艺圈?别以为你在歌坛是女神,在演艺圈也是女神,对于这种刚进入演绎圈的人,不管历史多辉煌,一切从零开始!某个叫叶熙的歌坛女唱将不服了:“老娘在歌坛能当女神,进了演艺圈,照样也要当女神!”于是某女的演绎生涯就此开始。没想到,某女的演绎之路十分坎坷,先是遇到许多男神,可在某女的眼中这些人都那么可怕!然后又有一群有心机的白莲花跟她处处作对!某女大喊着:“老娘可是有金刚不坏之身!不怕你们!”于是某女就开始斗白莲花,就像开外挂一样升级,不过某女没发现的是——男神们的心都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