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30200000045

第45章 戴震: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

一、戴震简介

戴震(1723-1777年):中国清代哲学家、教育家、考据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皖学的集大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生平无嗜好,唯喜读书,博闻强记。自17岁时即有志闻道,已而精通《十三经注疏》。至20岁,在郡城紫阳书院受教于大学者、音韵学家、徽派朴学创始人江永。中年时,因文字狱案,受豪强陷害,过了10余年的流离避难生活。为贫困所迫,曾在纪昀(即纪晓岚)、王安国家任塾师,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方面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大有裨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40岁中举,6次参加会试,均落第。晚年从事著作,讲学于浙东金华书院。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被召为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库馆所校书,除《仪礼集释》和《大戴礼记》外,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等。

他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考工记图注》、《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水经注》、《经考》、《原象》、《勾股割圜记》等,后人统编为《戴东原先生全集》。

戴震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训诂考据的方法论作为其治经闻道之本,从而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哲学、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声韵等均有很深的造诣,尤精于名物训诂,是乾隆考据学派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中国古算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天算的教育,均有很大的影响;还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弟子众多,能传其学者,如小学训诂有段玉裁、王念孙,典章制度有任大椿,测算有孔广森,皆皖派巨子。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蔽生于知之失”,“私生于欲之失”,须用扩充学问,合理地节制情欲以造就人才。他反对理学家把“理”与“欲”对立起来,宣称“存理去欲”之说是“以理杀人”。戴震否定人性有先天的善恶,认为智愚的差异乃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若“因才而进之以学”,则“虽愚必明”。

在谈到经学教育时,他反对空谈心性,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在市民阶层的影响下,他把经世致用与通经致用的思想结合起来,产生了通经理民的主张。并认为治经应从考据入手,“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

戴震治学,贵精不贵博。他说:“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但他并不排斥博,曾说:“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认为三者具备,方能达到“十分之见”,即“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他反对学习上食而不化。认为“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学生王念孙、段玉裁等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与大家,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18世纪的高峰标志。

二、戴震的教育思想

戴震对于教育问题本身,并没有像王夫之、颜元那样有比较缜密的系统的见解,对于教与学的问题也不曾提出多少具体意见。但是,他所提出来的见解,却是有创造性的。他一生从事学术,为清学中坚;一生从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他的思想中,已含蕴着新的时代的教育要求的开端,这是非常可贵的。

他的教育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虽是封建道德内立言,但他却在新的解释之中,扬弃了他认为旧的错误的东西,表现了一些新的方向,足以反映出当时理学教育思想已在没落途中,反映出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趋向。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见到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教育家的积极意义。

当然,在教育思想上,他过于强调读经,认为有志闻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可。这些缺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的限制。

戴震的教育思想,主要可归纳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的作用及目的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在《原善》中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如血资饮食,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得之也亦然。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或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曰:虽愚必明。人之血气心智,其天定者往往不齐,得养不得养,遂至于大异。苟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我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

这就是说,只要“慎习”、“贵学”“贵其化”,人的认识就能由“暗昧”到“明察”,即由不知到知;由“狭小”到“广大”即由知得不多到知得更多。如果我们消化和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就能牢固地掌握它,各界多了就能运用自如。这样,认识就可能达到同圣人一样的境界。

因此他又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身,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贤人圣人。……才虽美,譬之良玉,成器而宝之,气泽日亲,久能发其光,可宝加乎其前矣;剥之蚀之,弃之不异,久且坏伤无色,可宝减乎其前矣。”

他说得很清楚,人“不学则愚,学以养其良”,人需要教育,如同良玉需要加工琢磨一样,而“充之至于贤人圣人”,便能达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目的。

2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戴震为了实现“完其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的发展,以“理在事中”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他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为义理、制数和文章3个科目。他说:“古今学问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于义理,或事于制数,或事于文章。事于文章者,等而未者也……对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而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而失其制数。有人焉,履泰山之巅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二人者不相谋,天地间之巨观,目不会收其可哉?”(《戴东原集》)

戴震在这里并不把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同等看待,他肯定以义理为主,把制数与文章作为用以掌握义理的工具。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所以他把“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的门人段玉裁曾对此作了说明:“义理者,文章考核之原也;执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又说:“六书九数等事尽我,是犹误轿夫为轿中也。”(段玉裁《戴东原序》)

为了掌握义理,戴震要求学者必须学好制数、名物、音韵等知识,借以深刻领会六经中的义理,甚至连一字一词都不能忽视,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戴先生年谱》)他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戴东原集》)“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经躐等。”(《古经解钩沉序》)

他讲得很清楚,由字通词,由词通义,循序渐进,是学习的重要步骤;如果不掌握字或词,便不可能了解义理,所以他认为这就是义理、制数和文章三者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经典。由此也反映出戴震治学的严谨态度。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他说:“学不足以盖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以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为了很好地掌握知识,他要求学者获得“十分之见”。

他认为:“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必究,本未兼察。”这就是说必须历史地、细致地、全面而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可能达到“十分之见”,才能有所获益。

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他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正是说他的独立思考精神。由此可见,戴震的为人品德,也是值得后人借鉴。

同类推荐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小主持人技能训练

    本书详细讲解了小主持人所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的训练方法,包括语音基础、用气发声、语言表达、朗诵艺术、歌唱艺术、表演技巧、演讲要领、礼仪常识、采访写作、口头评述、主持艺术等,还提供了大量的训练素材。本书内容全面,论述精当,既可以作为小主持人高效实用的学习训练宝典,又可以作为小主持人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用书。
  • 为了生命的尊严

    为了生命的尊严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新闻事件,解读了中国社会中自毁和毁人的悲剧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指出这种极端行为的根源是生命价值感的缺失。
  • 精典教育-俗物与天才

    精典教育-俗物与天才

    本书前半部分,作者塞德兹先阐释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而在后半部分,又以小塞德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论述了天才教育法的实践过程。
  • 铃木镇一教育法

    铃木镇一教育法

    在本书中,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教授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及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铃木教授提出才能教育方法的前提,就是认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能力的。因此,孩子在任何学科上的迟钝和困难,都预示着周围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缺陷。
热门推荐
  • 我们注定死在路上

    我们注定死在路上

    那些在我每一个时刻遇到的人,遇到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这些人和事就像打磨机,反复摩擦我的身体,慢慢打造出现在的我。一个独立、坚定、冷淡又时刻保持善良的自然人。
  • 高中的那年

    高中的那年

    我的青春梦一场,那些不忘的记忆,青春的岁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俏书生

    俏书生

    三流演员一朝穿越女扮男装为族复仇,进而牵扯几国纷争,明争暗斗。
  • 散人谣

    散人谣

    日日和自己争锋相对的人,却说什么是自己亏欠了他;真真与自己掏心掏肺的人,却说什么是自己辜负了他;冷冷对自己少言寡语的人,却说什么是自己招惹了他。怎么想要快快活活地过完今生就这么难?这么多的人情债,叫我现今无权无势的拿什么还?怎么越是想还,还越欠越多?生不宁,死不静,我还能逃到哪里去?前世纸笔写潇洒,今生实战绎传奇。昔日摄政王,今日农家妇。不羡鸳鸯不羡仙,不恋富贵不恋权。可是,拜托各位,不要再找在下了,中不中?在下归隐中,只想做散人一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忘川河做摆渡人

    我在忘川河做摆渡人

    我身无他物,只有一条破旧的小木船,一支木浆,一个装满酒的葫芦,我的职业就是摆渡人,这条河是忘川河,我的乘客都是过往的亡魂。而我就是唯一的摆渡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西游不向西

    西游不向西

    西游不向西,似佛不是佛。天无情,地无义,佛无奈…佛说,清心寡欲,断念无想。可佛又知世间情字最杀人、义字最炼人、愁字最磨人?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佛又知世间恶人根本不会听?佛,只渡得了自己,渡不了众生!既如此,这佛,不做也罢!出了佛,才知醒也思醉也思的是挚爱,才知相思如山倒!出了佛,才知兄弟情义重如山,能以手足换手足!一花一木一山河,一身一影一人行!万古长夜人未还,身消意陨心难安!终有一日,我将踏上西天,质问佛,究竟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