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王守仁的很多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具有封建道德、品质的圣贤人物,借此维护封建的伦常关系,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这同当今社会主义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的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王阳明为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1.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不能成一事。
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今人与王阳明的“共识”。无德无志,不管在过去还是今日,都难以成才。尤其在物欲横流、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胸中有大志。如此,才能完成学校的教育使命。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把应付考试当成教育的全部目标,升学率成了一切。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2.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启发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王守仁认为,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又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著名企业家李开复先生给当代大学生的建议是“做最好的自己”,而不要被外界评价脱离自己的轨道,去模仿别人。这和王阳明的“因材施教”可为两端:一面是老师要因材施教,一面是学生要根据自己情况,加强、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可谓古今不谋而合。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已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3.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
王守仁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
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只管传授知识不管接受水平,这样只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当前许多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无限制地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不但课业知识要孩子学,本该属于孩子兴趣爱好的课外才艺也要给孩子上量加码。很多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起来事倍功半,原本美好的童年也变得暗淡无光。这正如王守仁所说,孩子被超量的学习负担“浸坏”了。因此,对下一代的教育,不能只想让他们在同龄人中胜出,还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量”孩子的“力”而行。否则,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4.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像、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让他们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当今中国教育广为人所诟病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学内容离实用太远,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我们今天的教育,继承教育改革的使命,更要注重“知”与“行”的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不能培养只会应试的书虫。
5.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
王守仁主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
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王守仁的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
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王守仁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纵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