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里,他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哈里说:“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并且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巅,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设法克服它。”
当小叶得知一家企业内刊招聘记者,当即携作品集赶了过去。
到现场一看,仅有的一个岗位,竞争者竟达125人!而且其间又不乏学历、资历、年龄、口才诸方面胜过自己者。见此阵势,小叶本欲打退堂鼓,可又一想既然来了,长长见识也是好的,便耐着性子坐下来。
面试的人太多,而且主考官正是该公司的老总,小叶又被安排在后面,看着应聘者一个接一个面色沉重地走出考场,他已预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必须采取独特的面试方式打动老总才能出奇制胜。
这时候,在会客室里坐等的几位应聘者开始闲聊。其中有这么几句牢骚话引起了小叶的注意:“来的都是有经验的人,小小内刊还拿不下来?一个面试还搞这么复杂!”“肯定要当面出题让应聘者动笔,不怕它,都带了作品集来,还说明不了问题?”
小叶心里一动,当即赶往楼下的打字店,以“求贤若渴”为题写下一篇现场短新闻。回到会客室时,正好轮到小叶出场了。
面试的内容有些出乎小叶的意料,神色已略显疲惫的老总既没提业务,也不问应聘者经历,而是要小叶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如何当好内刊记者。小叶当即递上刚打印完的那篇短新闻稿说自己的角度就是“敏锐”。
小叶成了应聘人员中百里挑一的幸运儿。老总说:“其实正确的方法大家都注意到了,但心动不如行动,只有你当时把大家都注意到的东西先做在了前面。”
一旦你坚定了信念,就要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赶紧行动起来。这会使你前行的车轮运转起来,并创造你所需要的必要的动力。一位演讲家曾经说过,说空话只能导致你的一事无成,要养成行动大于言论的习惯,那么即使是很艰难、很巨大的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
好心态:立刻行动起来,不要有任何的耽搁。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计划都不能帮助你成功,要想实现理想,就得赶快行动起来。成功的道路有千条万条,但是行动却是每一个成功者必须要付出的,行动也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别让犹豫囚禁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过多的犹豫不决只会导致更彻底的失败。在知道应该行动的时候却不采取行动,最后却让机会白白溜走,这种情形的发生太普遍了。
通常而言,犹豫不决所导致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失败,而是以较不明显的形式出现的。犹豫不决是造成隐性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的人总是害怕自己会失去什么,如自己的一生会失去控制,或者会失去手中的权力等,这样往往加深了内在失望的感觉。“我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会对自己说:“为什么我不能改变?”即使并没有失业,他们还是没有取得自己希望取得的成绩。
杰克就是一个例子。他的遭遇看起来像是典型的美国式成功的故事。
杰克小时候就显露出特殊的审美能力。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建筑设计。从哈佛大学建筑系毕业时,……他确定无疑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工作:如果建筑是他的宗教,那么贝聿铭就是最高主教。在贝聿铭的公司里,杰克加入了他那一代最杰出的建筑师阵容,而且有相当一段时期在公司里学习成长。但是他知道,一个建筑师如果真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必须自己开公司,表现自己的才华。然而光阴荏苒,杰克发现自己逐渐迷失在贝聿铭公司的眩目光环之中。在贝聿铭公司的生涯是充满魅力的,很安稳,而且提供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成功,这种成功从来不必让他冒着失败的风险。而问题恰恰就在于他没有失败的感觉。他清楚地了解这一点,正是这种了解使他感到绝望。
经过一段极端痛苦的历程,其间包括婚姻的破裂,杰克终于采取了行动。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那天我走进贝聿铭先生的办公室,对他说:“我要离开这里。”贝聿铭先生镇静地抬百忙之中起头说:“杰克,我等待这一天已经7年了。”然后,他补充道:“我认为公司里只有两个人可能会出去试试身手,你就是其中一个。”
杰克很惊讶地发现,并不是贝聿铭使他成为一名“囚犯”——其实贝聿铭先生一向再和蔼不过了——这一切都是杰克自己造成的。与贝先生一起工作的这么多年中,杰克最持久的建筑创作就是这个自囚的笼子。
像他这样在有名气的公司里工作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你可以跟一位大师学习;缺点却很抽象,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没有很强的信心;不敢背水一战,独自出去闯天下,去干你自己的事业。
有的人犹豫太久是因为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为了避免面对未来,他们只会说:“我陷在这里,简直不知所措。”把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交到别人手中。其实,只要他们不再犹豫不定,就会发现车到山前必有路,事情总会有选择的余地。一味地抱怨,通常是因为他们宁愿呆在那里而不愿冒险前进。因为抱怨总是安全的,改变才会有风险。
好心态:在当今这个世界里,充满着各种机会,但是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一旦有了机会,就应该及时把握,就要果断决策,勇敢地去行动,而不能犹豫不决,否则的话,你就只能永远站在那里看着别人成功。
无论何时都应勤俭节约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去世时,除了一块写有“勤俭”的匾外什么也没给两个儿子留下,兄弟俩分家时,便把匾从中间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节俭生活,结果是两手空空;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勤劳耕作,结果是坐吃山空。后来经过仔细琢磨,他们把匾合在一起,照着去做,勤俭持家,终于创造了丰富的财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这则故事可见,勤俭节约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缺吃,不缺穿,有些人就忘了应该勤俭节约。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然而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
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收集起来,学校便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要让八、九岁的孩子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有钱难买幼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它使戴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奢侈浪费必会遭受谴责,甚至身败名裂;勤俭节约必会受到尊崇,甚至成就大业。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奢侈浪费和勤俭节约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
晋代王济,字武子。娶常山公主为妻,被提升做诗中。他的父亲王浑,曾平了吴国,立下军功,做了尚书仆射。王济宗族门徒势力相当强盛,多有风流倜傥、豪迈直率之辈,豪气盖过当世;当时武帝亲自去王济家赴宴,宴席安排得极为丰盛。所有的东西都用玻璃器皿盛着,伺候女婢有100多人,都穿着绫罗绸缎。蒸的猪很肥美,和一般的味道很不一样。皇帝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做的。王济回答说:“是用人奶蒸的。”皇帝脸色很不高兴,没吃完就走了。
《唐玄宗天宝遗事》中记载,王元宝将金银叠起来造房子,将铜钱装饰花园的小路。当时人们称他家是财富的洞窟和屠宰场。过于奢侈的人,他们不能够忍受清贫的生活,而一旦这种财富失去,他们的灾祸也就来了。
晏婴出身齐国的世家,曾经辅佐三个君主,因为节俭勤勉而在齐国声名很大。吃饭时没有多少肉;妻妾不穿绸缎,祭祀先人的时候,猪肩盖不住盛器。
北魏的李崇担任尚书令,家里经常只吃炒韭菜和煮韭菜。李崇的一个门客对人说:“李令公一顿饭吃18种菜。”别人问这话是什么意思,门客说:“二韭十八。”听到的人哈哈大笑。
唐代芦怀慎,是滑州人,清廉节俭而且朴素,不求资产。唐玄宗时做费门监同平章事,俸禄发下来就给了亲戚旧友,妻子儿女却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用的东西,只有一个衣袋。
……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新店镇。15岁那年,他来到嘉义当米店的小工。后来自办小米店、碾米厂、砖厂、木材厂等,积累了办企业的经验。1957年王永庆建立的台湾塑胶工业公司开始生产。王永庆采用“点点滴滴求合理”的精神管理台塑,取得成功,产业跨化学、木材、纺织等多个部门,被誉为“主衬台湾的第一大企业家”,1978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并进军美国,被美国石化界称为“不可轻视的劲敌”。
王永庆勤俭节约的作风也一直为人称赞。
尽管王永庆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但王永庆是绝不忘本的,当年千米店小工的王永庆和现在的台塑集团董事长是一样的。
从小吃惯了苦的王永庆,一直保持着刻苦节俭的习惯。
他的一条旧毛巾,一直使用了27年,一直舍不得扔掉,仍然继续使用。因为用得时间太长了,这条毛巾缺边少沿,毛茸茸的,非常刺拉皮肤。他的太太十分心痛他,拿了一条新毛巾想给王永庆换一换,但王永庆却说:“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换新的呢。就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吃的方面,王永庆很少在外面宴请客户,一般都是在台塑大楼后栋顶楼的招待所内宴客。还经常采用“中菜西吃”的方式,让大家围在圆桌上,将个人盘子端出,由侍者个别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即卫生又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借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塑集团内的职工食堂,也采取类似的自助餐形式,菜与饭都是自取,而且份量不限,可是舀到餐盘里的饭菜绝对不可以剩下或倒掉,否则就要受罚。王永庆还时常提醒厨师要节约能源,他说:“汤煮开以后,应立即将火关小,滚汤温度达到沸点100度以后,继续用火烧,那只是浪费电而已。”
在穿的方面,王永庆也十分节省。王永庆经常是实在有必要时,才去做一套西服,而不是像一般企业家一样,事先预备好几套西装。有一次,王太太发现王永庆的腰围缩小了,平常穿的西装显得不太合身了,特地请了裁缝师傅到家里给王永庆量尺寸,准备给他订做几套合身的新西服。没想到,王永庆却从衣柜里拿出几套已经很旧的西装,坚持请裁缝师傅把腰身改小就行了,而拒绝订做新的。王永庆认为:“既然旧西装还是好好的,改一改就可以穿了,又何必浪费去做新的呢?”
在行的方面,王永庆也处处节省。有时甚至出国出差都只肯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到了目的地以后,也不愿住五星级宾馆,大多住在当地的台塑集团招待所里,就连外出时用的小轿车,也反对使用豪华车。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
1975年元月9日,王永庆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
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身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恩赐。”可见,刻苦耐劳不但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处处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王永庆,也认为不论他的事业有多大的发展,都没有过奢靡生活的本钱。身处土地狭窄,资源缺乏的台湾的王永庆更是没有放弃传统的勤俭美德,处处以身作则,决不花不应该和不必要花的钱,把这种勤俭朴素的作风带到了整个台塑集团。
好心态:奢侈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勤俭节约,贫穷时要勤俭节约,富有时更要勤俭节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富有,并且也会越来越富有。
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试想,如果你一会儿心情忧郁,情绪一落千丈;一会儿又怒火冲天,使你的朋友们对你敬而远之;一会儿又情绪高昂,手舞足蹈,谁还愿意与这样情绪不定的人交往合作?而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也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朝三暮四,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扔在一边,丝毫没有计划和韧性。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杰出的成功学家,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新的成功学的科学体系,他的著作被译成26种文字印刷于世,他的读者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他的理论使无数人受益。其中,美国惟一连任四届总统的罗斯福、被称为印度救星的圣雄甘地、控制了美国1/4经济命脉的银行巨子摩根等都是拿破仑成功理论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拿破仑·希尔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成功学的17条准则,这些准则被人们称为“黄金定律”。其中被列为第五条的是“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在这方面,拿破仑·希尔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创业生涯初期,拿破仑·希尔通过一件小事发现自己缺乏自制力、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却给了他惨痛的教训,使他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学会驾驭情绪这匹烈马。
他这样描述自己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当时我碍于面子没有向他道歉。从那以后,我们两个人之间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后来,管理员知道有时整个办公大楼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工作时,就把电闸拉下来,使办公室里面一片漆黑。这种事情一连发生了几次,我很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