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礼
摘要今宁夏彭阳,在东汉、魏晋时期,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才子皇甫谧。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针灸医学家。流传了2000多年的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洛阳纸贵”,就是由于他的一篇美文而产生的。
皇甫谧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皇甫家族是汉朝至魏晋时期西北的名门望族,“累世富贵”。先祖皇甫规、皇甫嵩,都是有名将领,建立过赫赫战功。但是,后来到了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皇甫谧自幼过继给叔父做儿子,为了生计,不得不跟随叔父离开家乡到新安(今河南渑池)谋生。由于家境贫苦,没有进学校读书的条件,便跟随叔父种地。20岁时,皇甫谧还是不好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胸无大志”。但是他对叔母非常孝敬,家里有了好吃的东西都要先孝敬叔母。一次,他拿着从地里采摘的瓜果去给叔母吃,叔母流着泪对他说:“你要是能刻苦读书,将来干了大事,这才算是真孝啊”。这话对皇甫谧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决心白天下地干活,夜间读书,甚至就连在田间劳动的休息时间也在看书。日积月累,他博览群书,通“典籍百家之言”。他在40岁时回到原籍奔丧,从此再未离开故土。在家乡由于气候不适应,不久,皇甫谧患上了风湿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手不辍卷”,“披阅不怠”,被人称为“书淫”。他甚至把地方上能找到的书都读完了,还不得不大胆向皇帝写信借书看。晋武帝司马炎,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很敬重他,便赠给他一车书。普通布衣老百姓向皇帝借书,而皇帝又给民间一个读书人送书,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
皇甫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学者、硕儒名流。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他自然成为统治阶级后备人才的培养对象。凭他的学识、文品、人品和家庭出身背景以及道法、文章兼优的综合条件,的确是封建地主阶级理想的接班人。但是,无论是地方上的委任还是朝廷的选拔,甚至就连皇帝的亲自诏请,都被他一一坚决谢绝。对此,家乡的父老乡亲都非常不理解,也很失望。为了表明不当官的态度,他先后撰写过《释劝论》《让征聘表》《答辛旷书》《玄守论》等文章,充分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林,不图仕宦,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污合流的志向。
皇甫谧虽然终生布衣不仕,但是史书称他是“高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在教育上的成就特别突出。他热心教育,精心指导青少年学习。他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是品学兼优的社会精英,“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张轨的后代在“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年代,创建了前凉政权,“乱中求治”,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爱戴。皇甫谧帮助后生左思的故事更为感人。左思是一位酷爱文学的青年,但处于门阀世风的时代,他因出身寒微而怀才不遇,许多诗文也未被社会重视。他奋发图强,决心在文学创作上超过前人,于是用10年时间构思,写出了《三都赋》,但是却被当时许多文人所耻笑。皇甫谧则鼓励他,帮助他修改文章,最后又为《三都赋》亲笔作序。该书出版之后,因为文章艳绝,书前又有当代名流皇甫谧的序文与大力推介,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大家都想先睹为快,朝野官民各界人士一齐争相抄阅,一时间把洛阳城中的纸都购买一空。由此左思也一鸣惊人,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洛阳纸贵”的新成语也因此而产生并流传至今。
皇甫谧一生研究成果丰硕,著述颇多,品类多样,影响深远。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文史方面、文学艺术方面都不乏力作问世。如文学类的诗、赋、诔(哀文)、颂等,政治类的论(政论文)、难(疑问文)等;史学类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特别是他的文史作品,不仅写得生动传神,而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史料价值,是后世史家们的珍贵参考资料。除了文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居于领先的地位,皇甫谧对于医学研究的贡献也不次于专门人才。他中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长期与病魔作斗争,并决心习医自疗。他久病成良医,总结了魏晋以前医药学和针灸学领域的成绩,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自体试验的感受,编写出《寒石散论》《巢氏病源》和我国针灸医学领域的不朽经典巨著《针灸甲乙经》。这部学术名著,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被各国医药学界所推崇。
另外,他在提倡从俭办丧事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和模范实践。皇甫谧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非常了解人民的疾苦。所以他既反对富人在世时奢侈淫逸,又反对人死以后的“厚葬”之风。他认为人死之后神形分离,“精歇形散”,神(气)升空中,形(尸体)埋于土中。他说所谓“葬者,藏也”,就是把尸体埋藏在土中,与大地完全结合,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回归自然”。所以他要求子女们,当自己死后,早晨咽气,晚上入土;晚上咽气,次日晨下葬。不要另做新衣(老衣),不要用棺椁,不要停灵家中多日吊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更不要立坟茔,封土应与地平,上面种草种树一如平常。他特别强调,切切不可以把金银财宝放入墓中,这样反会引来盗墓贼,把墓主人的棺材打碎,毁尸取宝,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在1700多年前,皇甫谧就提倡“薄葬”,他有这样科学唯物辩证的认识,非常难能可贵。
皇甫谧病故于西晋大康三年(公元282年),享年68岁。他的两个儿子皇甫童灵、皇甫方回,遵照父亲的遗言,从俭办了丧事。后来,皇甫方回又被朝廷选为博士,他按照父亲生前的教导,为民而不入仕。不久,他与人民一起避乱逃到荆州(今湖北荆州),靠耕织自给,从不利用父亲和自己的名声交结官场。荆州刺史陶侃十分尊敬皇甫父子,常常亲自到皇甫家中探望。后来,王廙代替陶侃接任荆州刺史,以皇甫方回不主动拜望地方父母官为由,竟然把他杀害了。荆州地区民众对皇甫方回的死都十分痛心,“莫不流涕”。
(原文载《新消息报》2005年10月13日;《固原日报》200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