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礼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魏晋杰出的学者皇甫谧的生平事迹,考证皇甫谧故里在今宁夏彭阳县境内,评说其他几种皇甫谧故里的异说。
2005年10月13日,我在《新消息报》上以《彭阳皇甫谧与成语“洛阳纸贵”》为题,发表了一篇介绍宁夏籍历史名人皇甫谧的短文。孰料受到有关方面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华兴时报》记者还从互联网上发现了惊人的信息——皇甫谧早已被甘肃省灵台县指认为该县籍乡人,并在灵台县修建了中国皇甫谧纪念馆、皇甫谧陵园、公园和纪念亭,建造了皇甫谧雕像,还成立了皇甫谧文化交流协会,正在酝酿筹建国内外皇甫谧基金会和皇甫谧(针灸)国际大学。我不对上述信息进行评论,但是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甘肃省和灵台县的领导和文化界同志对于弘扬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对人文资源潜在价值的认识是到位的。所以,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地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大打“旅游牌”,大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提高知名度,招商引资,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种思路和战略眼光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对于皇甫谧这样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宁夏理应把文章做在前,而且还应做得更大。20世纪80年代,我就研究过皇甫谧。1993年,还给当时自治区党委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自治区计委的领导介绍过情况,并当面向自治区计委主要负责人建议,应当由自治区立项在彭阳县古城镇的朝那古城遗址基础上,建造皇甫谧纪念馆。之后,又给这位领导整理过一份皇甫谧的简要材料,供他参酌。可能是人事变动等原因,最终没有下文。
现在,宁夏彭阳县和甘肃灵台县都把皇甫谧视为乡贤人物,这应该是件好事,说明大家念祖思贤,不忘历史。当然,历史人物有可能足迹多地,或后人迁徙、分居于多处,但他的故里只能有一处,就如同华人文始祖伏羲(太昊)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故里,建国并病故于陈——今河南淮阳,两地都建祠庙纪念。江泽民同志曾为天水市伏羲庙题词“羲皇故里”,而朱镕基同志也曾给淮阳太昊陵题词,称此地是“羲皇故都”,两地都有历史渊源,并不矛盾。甚至在伏羲率领部落族众东迁的进程中,驻足地也都纷纷兴建纪念物,但它并不能改变羲皇故里在今天水的事实。
那么,皇甫谧的故里在哪里呢?据正史记载,皇甫谧家族是西北名门,先祖皇甫棱曾任汉度辽将军,皇甫棱儿子皇甫旗,曾任扶风都尉。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次子皇甫规历任大司农、尚书、弘农太守、护羌校尉,封寿成亭侯,《后汉书·皇甫规传》称“安定朝那人也”。皇甫谧是皇甫节之子皇甫嵩的嫡曾孙,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生活在三国、西晋。由于家道中落,自幼清贫,大器晚成,一生多病,隐居不仕。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书·皇甫谧传》也称“安定朝那人”。无疑,皇甫家族故里在汉晋时代的安定郡朝那县是可以肯定的。
安定郡和朝那县在何处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安定郡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原北地郡析出设置的新郡,下辖21县,朝那为其属县之一。“汉志”又载,县境内有“湫渊祠”。再根据《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综合分析,安定郡的治所当在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今宁夏同心县、海原县、固原市和今甘肃靖远、会宁、平凉,均是该郡的管辖范围。可是,辖地中的朝那县地属今又何所指呢?经查《史记·孝文本纪》有这样一段记录:“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可知朝那塞应是秦长城一处关隘,因位于朝那县,故名为朝那塞,反之也证明朝那城应地踞长城朝那塞之内侧近处,或者朝那城就是在朝那塞。而秦长城的位置与走向也十分清楚,从今甘肃入今宁夏固原市境内,从固原市北郊走向彭阳县古城镇,再向东延伸复入今甘肃,穿今陕北,直抵内蒙古黄河南岸。正好现在彭阳县境内靠近秦长城的一个镇叫古城镇。古城者,说明它年代久远,故名。而且位于该镇境内靠近长城内侧(南侧)又有一座古城遗址,仍较为完整保存下来。1977年,古城公社古城大队出土西汉初年铜鼎一尊,鼎上清晰铸有“朝那”等铭文,已被考古界定名为“朝那鼎”。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遗址发掘发现文化层深达4米,下层为汉代砖瓦的堆积层,这是古城即汉朝那县城址的考古印证和实物佐证。1984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王树林到古城实地考察后,他结合史料记载与考古实证,确认今彭阳县古城镇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代安定郡朝那县城的故址,这一结论早被我国史学界所公认。所以,《辞海》《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等大型权威工具书,都一致肯定汉朝那县治在今宁夏固原市东南。我国历史地理权威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分册)也将朝那城址标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和彭阳县之间的地方。
古史和地方志对于朝那古城位置的记载,在大致的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记:“百泉县,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这里所说“百泉县”即今彭阳县;“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区;“故城”即今彭阳古城镇之古城遗址。百泉至原州45公里,之间的半程处即朝那“故城”,与今里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经注》也记:“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东南接壤地也。”清《通鉴》胡三省注:“汉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称花石川。新中国编修的史书和新方志,如《宁夏通史》《西海固史》《固原地区志》《固原县志》《彭阳县志》等,均一致认为今彭阳县古城镇境内的古城遗址,就是汉朝那县治所在,它的管辖范围应包括今彭阳县全境和周边邻县的一部分地区。
考证朝那地属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湫渊”。因为《汉书·地理志》中说到朝那县境内又有“湫渊祠”。湫渊,大湖也。早在秦汉时期就被列为国家级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单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专供祭祀的祠庙,因湖名曰“湫渊祠”。《史记·封禅书》中早有记载:“湫渊,祠朝那。”后来各种史志均称之为“朝那湫”。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朝那县境内有湫渊和湫渊祠。祠庙是人工建筑,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难以灭迹的。作为大湖,其变化无非是水域面积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
现在朝那县治所已经考证清楚,今彭阳县古城镇境内古城遗址即是。而在它的周围有一个名叫湫渊的大湖吗?明《嘉靖固原州志·古迹》记:“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东岸有庙”,“即古朝那湫。”在同一志书中又收录学政李诚撰写的《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一篇。文章开篇就写道:“开城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春秋时秦人诅楚之文,投是湫也。汉唐载在祀典”。不仅固原本地方志如是记载,再考之北魏《水经注》也记有“东水发源县东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唐《括地志》亦载:“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县东南二十里。”还有清《平凉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东南四十里”曰“东海子”。古人对朝那湫的记载虽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还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东约三四十里和今彭阳以西约五六十里之间的地方。对此,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王恽、彭阳县地方志办公室高万伟都有专文论证,确认“彭阳县古城镇西”的“东海子”就是朝那湫,也就是今彭阳县与原州区交界处的“东海子水库”。王恽、高万伟实地考察,均发现水库正如《水经注》所描述的“渊在四山中”,“如今还湫波涟漪”,而且在修水库时,还挖出距今数千年的古木,并在南岸边发现大量汉代大板瓦和汉以后的蓝琉璃瓦片,这不正是古湫渊祠的遗址吗?
从朝那县古城遗址与秋渊遗址的互证,再从考古发掘实物的印证,结合对正史、古文献和地方志书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当代学术界集体攻关所形成的各种权威性大型辞书、工具书中一致的公认,古朝那县治就是今彭阳县境内的古城遗址是无可置疑的了。而《后汉书》《晋书》等正史也都明确记载皇甫谧和他以上的七代宗祖都是“安定朝那人”,所以皇甫谧家族的故里在古朝那县就没有必要争论了。
可是,这么重要的一位历史名人的历史和故里为什么会被后人搞得如此纷乱呢?按我的分析,根源可能出现在顾祖禹的身上。顾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大家,他于清初完成的《读史方舆记要》巨著,是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集大成名著。但是他生于江苏,身在沿海,没有深入到西北边地考察,对于记录边远地方出现一些差错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各种史书都记录朝那在原州、固原的东南,他却笔误为在“平凉府东南”,这样就把坐标南移了,随之“东南”方位也就整体向东南移位,而另有所指了,于是朝那就从彭阳县向南,从固原市向更东南错位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皇甫家族是个大家族,后人离开故里,分居于各地是很正常的事。迁移、分居后,为了纪念祖先,表达思乡的情结,在新居地建祠、修祖坟,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乡故里的老名子,这也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在地名学上称之为“同源地名的播迁”。如宁夏的富平县迁到了陕西,而陕西的银川(银州)又移到了宁夏。就连三皇五帝、华夏初祖的炎帝陵不也是在几省内多处出现吗?更何况布衣皇甫谧呢?
(原文载《固原日报》2005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