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02300000010

第10章 辛亥东渡与学术转向(1)

一、诗词:情感与思想之晴雨表

1911年秋天,辛亥革命爆发了。

尝任《时务报》馆经理的汪康年,尝与罗振玉创办《农报》馆的蒋黼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数日内,相继在天津和北京而亡故。11月,王国维携家眷,随同罗振玉及其长婿刘季英两家,在瑟瑟寒风中离京东渡,寄居日本京都。

王国维与罗振玉抵达京都的第二个月,即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隔一个半月,即1912年2月12日,宣统溥仪下“退位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与入主中原260多年的爱新觉罗王朝一道,宣告灭亡。王国维因此与罗振玉一起做起了“胜朝遗老”。其实,此时的王国维就年龄而言还谈不上老,是时不过35岁而已,甫及中年,当为学术上之最佳年龄。然而,辛亥东渡,的确使王国维之学业及生活道路皆发生了巨大之变化。

王国维初至日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仍关心时局和国运,他除了读书做学问外,将一些所思所感凝聚在诗词创作之中。他在1913年5月13日致国内友人缪荃孙的一封信中说:

至冬以后得古今体诗二十首,中以长篇为多,现在拟以日本旧大木活字排印成册,名曰《壬癸集》,成后当呈教。(《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第36页)

的确。遇有时局变化和自己思想情感复杂时,他总是寄托于诗词创作。可以说,诗词创作是王国维情感与思想之晴雨表。大时代之风云变幻,思想情感之一波三折,皆在此“表”上有或深或浅、若隐若现之记录。我们可以在王国维感慨颇深的《读史两首》中觅其踪迹:

(一)楚汉龙争元自可,师昭狐媚竞如何?阮生广武原头泪,应比回车痛苦多。

(二)当涂典午长儿孙,新室成家且自尊。只怪常山赵延寿,赭袍龙凤向中原。(《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549页)

前一首写的是壬子正月二十二日(3月10日),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感慨,亦隐指袁世凯于宣统下诏退位之第二天,致电南京政府一事。第二首是讥斥袁世凯为篡魏之司马昭,而取“典午将灭,徐广为晋家遗老;当涂已谢,马孚称魏室忠臣”(《北齐书·王琳传》,见《二十五史》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12月影印出版,第2555页)之典,自表忠于前朝(清室)之“遗老”心迹。

王国维在这一时期影响最大之作品,当是仿长庆体而写之长篇排律《颐和园词》,咏清室之盛衰兴亡,歌西宫之“才略第一”。诗中最后写道:

宣室遗言犹在耳,山河盟誓期终始。寡妇孤儿要易欺,讴歌欲讼终何是。深官母子独凄然,却似泺阳游幸年。昔去会逢天下养,今来劣受厉人怜。虎鼠龙鱼无定态,唐侯已在虞宾位。且语王孙慎勿疏,相期黄发终无艾。定陵松柏郁青青,应为兴亡一拊膺。却忆年年来食节,朱侯亲上十三陵。(《王国维文集》第551页)

此诗写成后,王国维在写给日本学者铃木虎雄(豹轩)的信中说:此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至于全国民之运命,与其所以致病之由,及其所得之果,尚有更可悲于此者,拟为《东征赋》以发之,然手腕尚未成熟,姑俟异日。”当时,日本亦面临着明治天皇死后之改朝换代,铃木虎雄有《衰情赋》之作咏之。于是,王国维说:“仆本拟作《东征赋》,因之搁笔”而未果。他复写信给铃木说自己所作《颐和园词》“虽不敢上希白傅(白乐天),庶几追步梅村(吴伟业),盖白傅能不使事,梅村财专以使事为工。然梅村自有雄气骏骨,遇白描处尤有深味,非如陈云伯辈,但以秀缛见长,有肉无骨也。”(《王国维全集·书信》,第27、26页)诗甫写成,罗振玉一见而大加激赏,遂亲自抄写付石印,很快传至国内,沈曾植、缪荃孙等争相索阅,影响巨大。盖有清—代之诗,实由吴伟业哀崇祯吊死煤山(今景山)之《圆圆曲》发其端,而以王国维悼“觉罗氏一姓之末路”之《颐和园词》殿其后。

二、“返经信古”重考据

转眼间,到了1913年3月22日,载湉遗孀,隆裕太后在北京病殁。东京报纸为向逊清暗送秋波而大肆炒作。王国维则复以长篇排律哀之,题为《隆裕皇太后挽歌辞九十韵》。诗作完成后,王氏在致国内好友缪荃孙的信中说:“维自阴历开岁后共作诗十余首,而此《隆裕太后挽歌辞五肓排律九十韵》颇为满意,惜篇幅太长,不能写呈,拟将至东以后诗编成一卷付之排印,再行奉呈教正。”(《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5页)由于王氏对此作颇为满意”,遂便很快由日本报纸发表。发表时,王氏将“隆裕太后”改为“孝定景皇后”。何以如此改之?可能是“孝定景皇后”乃逊帝溥仪在她死后之“谥号”,当王氏作悼诗时,“谥号”尚未公开之故。由此改动,亦足以能看出王氏忧国忧世之灵魂仍骚动不宁。全诗叙时论证,由表及里,颇为翔实,从光绪“亲政”大婚,“旁求内助贤”写起。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此去朝先帝,相将诉昊天。秋荼知苦味,精卫晓沉冤。过路传乌喙,宫廷讳马肝。生原虚拟寄,死要重如山。举世嫌濡足,何人识仔肩。补天愁石破,逐日恨泉乾。心事今逾白,精诚本自丹。山河虽已异,名节固难刊。诔德词臣少,流言秽史繁。千秋彤管在,试与诵斯遍。(《王国维文集》第561页)

其实,王氏未必真要为业已覆亡了的清窒做“诔德词臣”,但从王氏一生来看,他极为看重“名节”,这是毫无疑问的。正是在此种心态中,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中详细记述了自己在京都与王国维论学之经过:

方今世论益歧,三千年之教泽,不绝如线,非矫枉不能反经。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反经信古末由也。公年方壮,予亦来至哀暮,守先待后,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论学集》第413页)

罗振玉说,他对王氏之此番谈话,令王国维极为感动。罗振玉说:

公闻而惧然,自怼以前所学未醇,乃取行《静安文集》百余册,悉摧烧之,欲北面称弟子。予以东原之于茂堂者谢之,其迁善徙义之勇如此。(同上注,第413页)

“东原”即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1723—1777年),系清代大儒;“茂堂”,即撰写《说文解字注》之文字学著作的段玉裁(1735—1815年),字若庸,号懋堂,亦作茂堂,系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辛亥以后,袁世凯由代总统而总统,军阀混战,祸国殃民,政局淆乱,王国维激愤不已,决心“返经信古”,此即罗振玉所谓之“迁善徙义之勇”。然而,王国维移居京都后,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学术研究,并能成为一代宗师,的确得感谢罗振玉。罗氏在《王忠悫公传》中说:

公居海东,既尽弃所学,乃寝馈于往岁予所赠诸家之书;复尽出大云书库藏书五十万卷、古嚣物铭识拓本敷千通、古弊嚣及他古器物千余品,恣公搜讨;复与海内外学者移书论学,国内则沈乙庵尚书、柯蓼园学士,欧洲则沙畹及伯希和博士,海东则内藤湖南、狩野子温、藤田剑峰诸博士及东西两京大学诗教授。每著一书,必就予商体例、衡得失,如是者数年,所造乃苴深且醇。(《王圈维论学集》第413页)

可以看出,当时在国内虽时局混乱,但在京都一隅,罗振玉为王国维做学问而提供了最佳之学术环境。别的先不说,仅大云书库之五十万卷藏书即足能俾王氏变成另一副学术模样。难怪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亦有此感慨记述:“岛国风光换岁时,乡关愁思增绵邈。大云书库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考释殷书开盛业,钩探商史发幽光。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渤渤内神州。伯沙博士同扬榷,海日尚书互倡酬。东国儒英谁地主,藤田狩野内藤虎。”(陈寅恪:《诗集·附唐贫诗存》,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5月版,第15页)罗氏与陈氏所云“大云书库”,乃罗氏尝得敦煌石室六朝写本大云经残本,故将其书库名之为“大云书库”。至此,王国维之学术兴趣,由哲学之嗜好而转向文学,又自文学而转向经史考据,虽因环境之改变及受罗氏之影响,但亦并非皆属被动。王氏内心或以为研究历史特别是从事考据之学。其对象为古文字、古器物、古代历史事实等,皆远离现实人生,或许亦为一种解脱之方法,故从其内心恐亦乐于此转向。王国维在其词作《浣溪沙》中便有这样的描述:“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啼怨春残。坐觉无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王国维文集》第605页)所谓“闲愁清欢”,皆由于生活之欲望,而灵魂苦孤寂灭则忧患两忘,故王氏认为“弄丹铅”、搞经史考据,不失为遣愁之良方,亦乃忘忧之净地。这首词当是王氏内心世界之流露。但是,实践证明,研究历史,从事经史考据,亦并非能忘其忧患而得以解脱,不仅不能,有时甚至使内心冲突更加激烈,使灵魂更加忧苦,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故王国维在《蝶恋花》一首词中又云:“辛苦钱塘江上水,日日西流,日日趋东海。终古越山满洞里,可能消得英雄气。说与江潮应不止,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千载荒台麋鹿死,灵胥抱愤终何是!”(《王国维文集》第591页)王国维以钱塘江的潮涨潮落来比喻“人间”之潮涨潮落,涨潮时江水日日西流,落潮时江水东趋海,这首词完全可以视作王氏灵魂忧苦之真实写照。

罗振玉所言在此数年间,王国维每著一书,必就予商体例,衡得失”。其实,罗振玉每著一书,亦经常与王国维商量,并征询王国维的意见,如《殷墟书奥考释》即请王国维手钞付石印。罗振玉所谓“往岁予所赠诸家之书”,主要是指顾炎武以来戴晨、程易畴、钱大昕、汪中、段玉裁、王念孙父子等清代朴学家之著作。王国维自辛亥以后在国学上复狠下了一番功夫。他仔细圈读《周礼》、《仪礼》、《礼记》及《十三经注疏》等,并经常作疏记。在致好友缪荃孙的信中说:今年发温经之兴,将《三礼注琉》圈点一过。阮校尚称详密,而误处尚属不少,有显然谬误而不赞一辞者,有引极平常之书而不一参校者,臧、洪诸君非不通礼学,而疏漏如是。此系私家著述,犹不免是病,无怪官书之不能善也。”(《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7页)由此可见,王国维为日后探究殷周制度本末是作了学术准备的;认真圈读段注《说文解字》,亦同样为日后从事古文字、音韵研究及考辨金文、龟甲文字作了学术准备。

三、礼制本末之考辨

1916年2月4日,王国维告别了罗振玉及前来送行的狩野直喜等友人,从京都启程回国。此时,罗振常、刘季英两家已在头一年返国,王氏家眷亦在上一年先期回到海宁老家。事后,王国维尝在日记中回顾此段经历时说:

自辛亥十月寓京都,至是已五度岁,实计在京都已四岁余。此四年中生活,在一生中最为简单,惟学问则变化滋甚。客中书籍无多,而大云书库之书,殆与取诸宫中无异。(《王国维年谱长编》第140页)

可见,京都四载,乃王国维学术转向之关键时期。他寓居京都时,自己的书很少,但大云书库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书籍,使他有条件全身心地投入殷墟甲骨、钟鼎彝器、汉简唐卷、齐鲁封泥与汉魏石经之研究。集中了他后期学业之精华的《观堂集林》中之许多重要论著,皆是在京都客中完成的。此时的王国维,学术探讨之重点则在三代两汉,考礼制本末,溯文字源流。《明堂庙寝通考》即是他在京都写成的。这是王国维在完成《宋元戏曲考》以后,全力投入古文字和古史研究的第一篇考据著作。王氏取诸彝器古物、参照汉魏以降诸家之说,若汉代郑玄《考工记》注并《玉藻》,宋代聂崇义《三礼图》,清代汪中《明堂通释》、程易畴《《释宫小记》,以及《隋书》牛弘及宇文恺《传》,皆一一征引考辨,是真正的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有关明堂之制,历来众说纷纭,而该制起源甚古,秦时已不了解其具体制度,自汉以后,歧说更多,王国维集众家之说,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勘证等方法,详加阐释。王国维对此详细地分析说:

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其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言,而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故穴居野处时,其情状余不敢知。其既为官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距至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向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矣。此置室最近之法,最利于用,而亦足以为观美。明堂、辟雍、宗庙、大小寝之制,皆不外由此而扩大之缘饰之者也。……明堂之制,外有四堂,东西南北,两两相背。……明堂为古宫室之通制,未必为听朔布政而设。而其四堂、八个,适符十二月之数,先王因之而月异其居,以听朔布政焉。……四堂之后,各有一室。古者宫室之制,堂后有室,室与堂同在一屋中,未有舍此不数而别求之于他处者也。则明堂五室中,除太室外,他四室必为四堂后之正室。……四堂、四室,两两对峙,则其中有广庭焉。庭之形正方,其广袤实与一堂之广相等。……明堂之制,既为古代宫室之通制,故宗庙之宫室亦如之。古宗庙之有太室,即足证其制与明堂无异。(《观堂集林》外二种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73页、第75页、第76-77页)

王国维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史记》、《考工记》等多种古籍,考证明堂之制为古代宫室宗庙燕寝的通制。是时,王国维在致缪荃孙的信中亦谈起了此项学术活动。他说:“顷多阅金文,悟古代宫室之制,现草《明堂庙〈寝〉寝〈庙〉通考》一书,拟分三卷:己说为第一卷(已成),次驳古人说一卷,次图一卷。此书全根据金文、龟卜文,而以经证之无乎不合。脱稿之后,再行呈教。”(《王国维全集·书信》第36—37页)王国维有关明堂寝庙的考证之精之细,由此可见一斑。很快,王国维又撰写了第二篇考古力作,即《布帛通考》,后改定为《释币》二卷,此文实为古代服饰及历代绵帛市价之小史。此处不赘。王国维复始为罗振玉整理大云书库所藏齐鲁封泥墨本,经过排查辑录,编成《齐鲁封泥集存》,并写序言论述此封泥墨本对于考证古代官制演变、沿革与发展、地名与变迁,有极大之学术价值。他写道:

癸丑之岁,上虞罗叔言参事既印行敦煌古佚书及所藏洹阴甲骨文字,复以所藏古封泥拓本,足补潍县陈氏、海丰吴氏《封泥考略》之阙者甚多。因属国维就《考略》所无者,据《汉书》表志为之编次,得四百余种,付诸精印,以行于世。窃谓封泥与古玺印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则较古玺印为夥。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凡此数端,皆足以存一代之故,发千载之覆,决聚讼之疑,正沿袭之误,其于史学裨补非鲜。若夫书迹之妙,冶铸之精,千里之润,施及艺苑,则又此书之余事,而无待赘言者也。(《堂集林》外二种下,第570、573页)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本书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合作完成。封面署名的排列顺序,以各位教师所撰写的《作品导读》的字数多少为依据。参与编写工作的教师,大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学术研究的深厚实力。同时又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本教材的篇目编选和导读写作等方面,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融入其中。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凡尘清唱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凡尘清唱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山水游记和旅行随笔,他们对遥远的故乡有无限眷恋,他们对壮美河山有无限热爱,他们在晨曦中聆听乌儿的鸣唱,他们在夕阳下眺望凡尘都市……他们一路行走,留下一路芬芳美文,让我们沉浸其中,呼吸一下江南潮湿温润的空气,感受一下北方人的豪爽气魄!
  • 像烟花那样绽放

    像烟花那样绽放

    作者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阐述人生哲理,传递人间情感,描叙世界万象,这些芥子藏须弥的精微感悟和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情愫,可以使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与感动,这就是这些哲理情感美文的最大魅力吧!
  • 借我春秋五十年

    借我春秋五十年

    本书是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作者的又一部宏篇巨著。作品叙述并描写了一个英俊少年从戏剧舞台到政治舞台的人生历程。洋洋洒洒、流畅生动的文字展示着作者精彩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有众多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句时髦的词语——我们很快就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作者对亲历的数十个文化事件的详细描写真实地揭示了座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堪称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配有百余幅历史图片,展现着作者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书稿更加显得生动而丰满。
  •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

    精品文学书系: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

    阅读经典,会得到一种很好的阅读享受。在阅读中开始品读他人的人生,同时也开始规划你的人生。李超主编的《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所编选的文章在强调深刻性、哲理性的同时,更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读来如行云流水而无晦涩之感。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关于阅读的美好的青春记忆,因为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你对世界的阅读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热门推荐
  • 我爱你,孙悟空

    我爱你,孙悟空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孙悟空,你若成佛,我便成魔……追随你千万年,得到的却是你成佛我成魔,呵呵,为何老天爷要这般折磨与我!孙悟空,你可为我心动……,可否说一句爱我……
  • 以贱之名

    以贱之名

    本着能占便宜绝对不吃亏的原则,王小明坚定的走出了将捡到的钻石戒指往身上藏的一步,但带来的结果却是他从未曾想到的,异世大陆,魔法玄幻,萝莉,女王,熟女,各种缤纷的世界开始向他展开。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大叔无聊之极的玩笑之举,大叔又该如何挽救他的失误,以避免被放逐的命运呢......请大家尽请期待。
  • 永生幻想曲

    永生幻想曲

    使用的是光之魔法,但是本身体现的却是暗,哪怕躯体被毁坏,依然可以继续战斗,看那巨大恐怖的魔神之骸,天神下凡的光之圣女,神秘的永夜精灵,奏突然感觉,自己或许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存在吧。
  • 龙珠超异界时空

    龙珠超异界时空

    吕凡是一个普通的三无青年,在一次玩游戏时无意间穿越到“龙珠异界”的游戏世界。这个世界和游戏不一样和原著也不一样!维护时空就是我的责任,维护正确的历史就是我的使命。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在龙珠世界风起苍穹的。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4)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迅作品集(4)

    自从中华民国建国二十有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自由谈》的编者刊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以来,很使老牌风月文豪摇头晃脑的高兴了一大阵,讲冷话的也有,说俏皮话的也有,连只会做“文探”的叭儿们也翘起了它尊贵的尾巴。但有趣的是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谈风月就谈风月罢,虽然仍旧不能正如尊意。
  • 至少有个曾经一直在

    至少有个曾经一直在

    时光会老、没有什么输和赢,再见到你时,你会是什么模样,“好久不见”会不会从你口中说出。至少有个曾经一直在。
  • 云水集

    云水集

    一首诗一种心情爱了即使不能相依相偎幸福也会常伴心中
  • 无梦到长安

    无梦到长安

    逃避相亲的她躺着也中枪竟然穿到了唐朝!美男!还是个王爷!吃干抹净了就玩失忆?一个神经打结的女人和一个定期失忆的王爷……“任何人都可以变得恶毒,只要你尝试过嫉妒。”——*——*——*——*——*——*——*——因为档期的原因,此书暂停。流年的另一部言情《此花开尽更无花》(书号:2467720)已接近尾声,欢迎乱入。
  • 燕家恶女之指腹为妻

    燕家恶女之指腹为妻

    兄台,听说过燕家堡吗,没听过燕家堡你还算江湖中人?什么,你不混江湖?那你总见过的燕形标记的茶馆、酒楼、当铺,听过燕家小姐的传闻。燕家小姐,出生克死了娘亲,满月就送到了尼姑庵。十二岁第一次回家,逼死了继母,逼疯了幼弟,逼走了父亲。十七岁嫁给指腹为婚的飞鱼山庄少庄主,才三天就红杏出墙被休回家。从此,纵横商场,游戏江湖,抢得美少年无数,连当今皇上最宠的七皇子都躲不过。若是你连这些惊世骇俗的事儿都没听过,真是白做了几年人,问问别人,谁不知道燕家有恶女。
  • 品孙子兵法学管理

    品孙子兵法学管理

    本书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涉及管理学、战略管理学等诸多方面。内容包括:料敌制胜的战略管理、未战而庙算的决策管理战略、力求全胜的目标管理战略、选贤任能的人才管理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