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精益创业”在科技界变成了一个“敏捷开发”级的词汇,很多推崇这种模式的创业者们就像是在专注单身二十年后看到《搭讪技巧从入门到精通》一般顿悟,认为读完《精益创业》就能让产品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真实需求,做出来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执行产品)就能吸引到用户,并且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支撑打磨产品,使之走上人生巅峰,残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新的工作方式的确让产品成功快了许多,但创业成功率却并没有因此而提高。
在开始嘲讽之前,先借用spotify的产品设计流程来理解精益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么,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Think It
一个全新想法的出现或者一个改版目标的建立,由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组成三人小组来完善这个想法和目标,解答一系列既定的基础问题(比如5W1H大法)后讲述一个假设的故事,用简单快速的方式制作低保真原型,小范围调研验证故事是否能准确传达最初的目标。
Build It
这是一个成本最高且并不能降低任何风险的阶段,甚至在研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意外的情况,例如“需求变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MVP,即一个对于发布给外部用户,传达某些产品理念来说已经足够好的最小可行产品。不管用什么“敏捷开发”的方法,只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标就是好方法。
Ship It
将MVP逐步铺开给少量用户测试,同时进行详尽的数据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优化细节,接着开放给更大量的用户直到全员,MVP+部分必要的产品迭代已全面上线,意味着产品目标论证部分结束。
Tweak It
最关键的节点,很多产品在这一时间达到了阶段性峰值,重要的改进已经完成,附加功能对产品数据带来的提升非常有限,这时候团队内部就会有一些人转去做其他业务,一些人回到Think It阶段去重构这个产品,使之进入另一个高峰。
这一套模型听起来和用户调研、产品设计、开发测试、版本迭代并无多大区别,Spotify用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它们的不同:产品的最终目标是做一辆汽车,传统的方式是一开始就规划出汽车的结构和零件,并将零件拆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造轮胎、第二阶段造车架、第三阶段造车身,第四阶段出成品,这一流程的耗时长并且并不确定市场是否接受,所以他们的四个阶段是,先做了一个滑板、后做了一辆自行车,之后是摩托车,第四阶段是汽车,在整个打造的过程中不断的颠覆自我重新思考,产品的初衷并未改变并一步一步接近最终目标。
从各种畅销书里面我们知道,成功的人和成功的项目总能被总结出各种各样的成功法则,什么7个习惯8个技巧,乍一看逻辑清晰分工合理,但在拿来之后却发现困难重重不可复用,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曾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过不少类似的项目,本着不忘初心不断颠覆的目标,把一个乌托邦式的兴趣聚合社区翻来覆去的推陈出新,工作中尝试了各种精益敏捷方法,结果大家都知道的,下面就讲讲为什么会水土不服。
愿景
作为产品设计师最熟悉的一些话就是“生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创业的目标就是改变世界”,“加入我们来一起改变世界”,“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在这里发现生活的乐趣”等等这种听起来很唬人仔细想想一点干货都没有的vision,产品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占最大原因的一定是这个假大空的愿景,“精益创业”本来就是为了修正这个愿景而生,可惜大多数的创业者沉迷在自己一开始的想法里不能自拔,固执的认为是市场不配合用户不成长,自己牛逼到爆的想法没人懂。另一方面,如果产品的愿景是一个以改变业界为目标的完美产品(比如锤子、特斯拉),这个目标大胆且诱人,需要第一次出现就震到整个市场,不断的用一个连基础功能还不完善的产品来反复迭代消耗用户耐心有害无利。
方法论高于实际
精益的核心是小团队快速执行,被部分创业公司奉为圣经,不管做什么类型产品都要求团队小而美,只要产品专注,不需要销售、不需要地推,甚至是内部合作也不需要,用户可以自己发现产品的美妙,品牌知名度会被病毒营销,销售额自然而然会上去。比如项目团队只有一个产品+一个销售+一个客服就想做全国活动票务代理,且不说产品本身质量是否已经做到极致,这种“不劳而获”的思路就是对客户的不尊重。
承受不起失败
精益创业是为试错而准备的,从愿意接受这个方式的第一天起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做的不是copy2china,没有先例可循,市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不高,产品目标可能是错误的,失败的可能性很高,对数据的详细检测和分析能够让我们知道失败的原因以及尝试其他方式去改进,一两次的失败没什么只要坚持梦想一定会实现。可惜的是,人的耐心有限,看到一点失败就立即放弃,还不等用户习惯建立就开始改版,对于制造失败产品的团队也没有足够的宽容和认可,就像是票卖到一半因为没有达到销售预期就把演出停止团队解散了一样,坚持还有成功的可能,放弃就血本无归。
适用范围
精益的思维是建立在一群志同道合理念接近的团队身上的,基于共同的目标和足够的信任进行创业,一方面需要积累足够的默契,另一方面对于公司传统文化也是一种挑战,一群熟悉的小伙伴做初创企业比较容易开展,老公司或大团队则无力推进,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短板,理想化的创业教程需要因地制宜才行。另一方面,这种快速开发迭代方法多适合功能性验证,不适合考验老用户对产品的热爱,如果持续做一堆损害既有体验却无法为新用户带来收益的改进,就真是NoZuoNoDie了。
“精益创业”有很多可取之处,照这个思路的确能节省不少时间,但有几个基本的前提是:1、创业成功率很低,好的方法只是少走弯路,但不代表一定直;2、能做出来demo的永远比纸上谈兵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3、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浪费时间做大而全的产品,不要浪费精力做没法给自己家人解释的产品。
知乎上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作为本期结语:精益创业的本质与改革开放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类似,其优势在于能够基于痛点快速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样,也会面临改革进入攻坚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因为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看清看透,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于追求增长的虚荣指标,过于追求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等等种种问题,造成巨大的试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