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这篇专栏前一晚,偶尔看了眼芒果台《天天向上》,请了路金波和蒋方舟。路的字幕打的是“著名出版人”,但开口时自称“卖书的”。说买书是个葱酱生意,一本就挣五块钱,但架不住卖得多……易中天的新书一年卖了120万册,韩寒的几本书在他手里几年来累计卖了不下1000万册。虽然他说的这个册数未必是真,但即便打掉水分,他也无疑算个成功的“卖书的”。
不是所有出版人都能走他的路,不是所有出版人都自诩“卖书的”,每年多少新品,畅销几本?万里挑一不止,绝大多数品种、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分母。有目标有榜样有方向都对,但得先把分母上的工作尽力做好。
路金波早年以“李寻欢”为笔名,大概是网络世界第一批探险者,那么早就了解、应用网络的影响力,能精准清楚地调动网民热情,不管是单品种营销还是树作者,都是驾轻就熟。每个时代总有这种踩上了点儿、合乎适宜的人,当然运气也不要太背,路本身就有商业成功性格,不做出版也一样能挣别的行业的钱,但现实中很大比例的出版人却是不合时宜的,或者恰恰就可贵在这份不合时宜。这世界变化太快,唯变化中有不变的,人才有根,文化才有根,根基稳固的大树,树枝才有弹性,才更经得起风雨。
扯远了,这篇来谈谈公版书。
2008、2009年,我们就一直在琢磨怎么做公版书。最直接的原因是成本低,而另一重要原因则涉及出版业的大环境和本质。目前这神奇国度的文化产业所受到的监管限制,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敏感话题,而是整体上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不要抱怨读者们口味差,好的作者好的文本实在难得,真敢说敢写又能写得出来出得出来的,得兼顾才华、身份、名声、技巧、学术背景、人际关系、口碑等各方面襄助,全中国也没几个。水平退而求其次的,稿酬却不见得退求;水平不错要价不高的,人气却不见得旺,费了牛劲做出来未必有读者买账;名作者难争取,新作者难培育……而公版书中其实还有很多没被充分认识的宝藏。新入行的策划人除了自己同学朋友老师能直接介绍作者资源之外,在公版书资源中淘拣是个捷径。出版人挖掘新人新作固然是本分,但打磨经典文本、以当代立场重塑经典、参与到经典的形成过程当中,则更是夯实人类文明基石的责任所在。
外文好的话,建议在外语世界寻找,单本或者编文选,找译者重新翻译,好东西多得是,就看你阅读量是不够大,尽量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外文不好,就还在中文资源找,好东西也不少,只不容易捡漏儿,但即便捡不着漏儿,也还有别人捡过、却还值得另打磨新版本的,打磨经典嘛,不能说三五年前有人做过就不值得再做了,结合现实找到新的切入点,提炼新的卖点,做出新的版本,你看看诗经哪年没有新的版本?反而恰恰是从没人关注过的漏儿,往往是过于小众不好卖的,不然前辈们都看不见它?
所以说,想做公版书,首先要多看书,眼界要宽广,其次要分得清到底是捡漏儿了还是就确实没人看的偏门,所谓篮球场定理,球出了界再怎么打磨包装也是事倍功半了。就个人经验来说,能把别人做过、市场良好的文本找出一点新意重新包装新版本上市,要比找到一个之前没有人出过的冷门更保险。这跟前一篇说的原创书的独一性原则是不同的。如何编选如何打磨包装都要体现你自己的想法,有赖于你自己的学养、阅读经验、态度,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只介绍个例子,抛砖引玉,没时间可以不看了哈,这段总结的记得就好。
2012年我们整合既往很多思绪和作者资源,确定出版《可以触摸的民国》系列丛书。编者的话中,可以体现我们团队的态度:“民国绝不是万恶的旧世界,也不是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她是我们的先人曾经在纠结中不断尝试和追索的第一次现代,是灿若星辰的文化人第一次放胆展示自我。同时,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保守与开放的争夺,西学与中学的通融,****与民权的恶斗,极度的聪明和极度的愚蠢,极度的崇高和极度的可笑,都在这个时代充分表演,并给后人埋下了种子。所以我们的关注,不只是行注目礼,更是寻求还原,寻求真实,不管热血与极端,也不管沉郁与凉薄,这既是叙述对象的真实,也是原作者的真实。”这个系列分成4个子系列,《现场》《侧影》《细节》以及《新学》,前两个公版为主,后两个原创为主。(《细节》则是结构别致的人物传记类原创性文本。《新学》作者皆为民国文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对民国的态度有其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创新。本篇不提。)
《现场》的意思接近于“现场报道”,首选了四本:“报界奇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黄远生的新闻文选;中国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先驱、“铁肩辣手”的杰出记者邵飘萍的新闻文选;“思想界明星”、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陈独秀所主编《新青年》《每周评论》中的新闻与时评选集;“五四三圣”之一、“再造文明”的设计师胡适的时评选。这四位报人(无论专职或兼职的)都是学者型的,都曾为民主为言论自由历尽艰辛,饱经磨难,选择的文本基本都是他们在彼时彼刻针对当时的新闻所发出的现场报道、现场评论,请专业学者加以导读。尤其是黄远生、邵飘萍的文字,意义重大却版本很少,虽然出版后销量并不是很大,但也算捡拾了被埋没忽略的颗颗明珠。
《侧影》,编选民国著名学者、文人的文字,以特殊视角,生发陌生化的全新印象。譬如,傅斯年不仅是儒雅严谨的学者,《现实政治》更展示出他对时事的敏感与睿智;徐志摩的《再来跑一趟野马》,集中其相关政论问题的文章,发现一个敏感政治、关心国家的徐志摩;朱自清的《人话》,选取他回忆性的散文篇目,串联起他的一生,搭建出朱自清的“忆之路”。市面上徐志摩朱自清的文本太多太多了,找到独特的角度,仍然可以成立,有多少人会喜欢看全集?
在编排原则上,尽管多是文选,但具体行文上是尽量保持原貌的。因为民国版图书的出版年代所限,文字中不少具体的用法在现在的汉语环境中已经有了不同的用法,但为了尊重时代的真实性以及作者的主权,没有擅改,仅也针对具体的、可能有助读者理解的部分增添了一部分注解。
2012、2013年,这个系列前后出版了近20种,也纳入了几本再版书,颇可欣慰,但2013年出版业大滑坡,民国书市场销量大大萎缩,这个系列基本也就停下来了,忍痛砍掉了基本制作过程中的选题。(这里其实也是公版书的另一个优势:你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随时处理选题,而不必担忧跟作者的合同期限等等。)而就在此时,《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这个选题又被翻检了出来。作为第一本以西方人视角观察记录中国国民性的著作,符合这条产品线的整体考量,我们长期合作的一位作者翻译过本书且质量上乘,经沟通,进入出版流程。
本书原稿问世百余年,经翻译后引进中国也有约三十年之久,其内容经过时间与大量读者的考验,已成为经典之作,市面上版本不少,此前这个选题数度拿起放下,就是因为版本太多。如何挖掘新意、做出特色,是这个选题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首先,译者在其个人收藏活动中,曾在其他民国图书中找到一张本书作者明恩溥的照片,非常珍贵稀缺,这是以往其他版本都没有用过的,具有唯一性,所以把照片放在了腰封上,突出展示。
其次,我们综合了本书此前出版过的各种译本,仔细搜集了本书问世后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各界的评价等,整合优缺点、提炼卖点,撰写《编者的话》,将此书的形成过程、对美国总统的影响以及鲁迅等民国名人的评价等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并进一步提炼到封面文案当中。尤其是本书及作者对于庚子赔款的退还、清华大学的建成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其他版本并未充分放大的(1906年,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接见明恩溥并听取他的建议,同意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办学。此后很多年,本书都是美国总统的必读书,世界其他各国总统和外交官也争相阅读,藉此了解中国。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半数“庚子赔款”,共计116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每年派送100名留学生赴美之用,直到赔款退清。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再次,除认真编辑加工、优化版式等基础工作外,此书包装上尤为用心。反复修改文案、充分把内容吃透后,与封面设计师深度沟通,最终确定了目前这个以简约符号和时尚亮色为特点、非常具有现代感的设计方案。此方案初稿用色更为大胆,黑色与潘通橘色的比例正好与目前的成品相反,设计感和艺术性很强,但结合过往的经验,经过慎重衡量和讨论,我们选择了艺术设计与产品设计的中和,敲定了这个更为鲜艳饱满的暖色调,产品形象时尚简约,现代感很强,完全没有老旧陈腐之气。事实证明,读者还是非常认可这个包装的。
目前这本书在西单图书大厦和广州购书中心都做了重点码放和促销,已经加印。算是民国套系一个比较美好的收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