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作为历史的替罪羊,实在是无辜的。作为一个贫寒女子,她完全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她不过是深宫里的一只小鸟。她的一颦一笑跟国家的兴亡成败绝无干系。然而从古到今,人们却把国破家亡的责任推到她的头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已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不易做到的“大义灭亲”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我们民族的美德。我们也经常使用大义灭亲这一成语,但往往是溢美之辞,很难名副其实。真正的大义灭亲并不是那样容易做到的,只有那些在人格修养上达到了相当境界的人才有可能下此决心。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一成语,还是要看看古人的做法。
在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经常发生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下面的例子就是一件。
卫庄公的妻子名叫庄姜,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庄姜生得非常美丽,倾国倾城,连《诗经》中都有文章记载她的美丽,但她始终未能给庄公生孩子。庄公为传宗继位,便又在陈国娶妻名叫厉妫,生了孝伯,但不久又夭亡。后来,厉妫的妹妹戴妫又为庄公生了儿子,取名为完。以后,庄公的妃子们又为他生了几个儿子。而庄姜很爱自己的妹妹生的这个儿子完,便将完作为自己的儿子,不准别的妃子夺爱。
庄公有一个儿子名叫州吁,是一个宠妃所生,很受庄公的宠爱,但庄姜很不喜欢他。石碏是当初十分受宠信的大臣,便对庄公说:“怎样才算是真正喜欢孩子呢?应当教育他懂得道义,不要让他走邪路。怎样才能不走邪路?就是不要对孩子偏宠、溺爱。偏宠、溺爱,就会使孩子傲慢、无礼、犯法、放荡,就会走上邪路。孩子受宠就会骄傲,骄傲就会对自己地位下降不安心,不安心就会导致怨恨,怨恨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一些邪恶的行为。现在州吁就处在这个地位上。您很宠爱他,却不能对他严加管教。而庄姜王后却不喜欢他,一旦他地位下降,就会酿成祸乱。如果您准备立州吁为太子,那就赶快定下来;如果总定不下来,祸患迟早就会发生。您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全力除去隐患,总不该不除隐患,反而加速它的爆发吧!”
庄公对石碏的一番良言一点也听不进去。石碏见劝说无用,知道州吁早晚要危害卫国,便去管教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石厚和州吁关系很好。但石厚不但不听,反而和州吁更加亲近。
卫庄公死后,国内果然出了乱子。庄姜的儿子完继位,为卫桓公。不久,州吁便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这样一来,国内局势十分混乱,很多人都对他的统治不满。为了消除国人的怨恨,他利用宋国和郑国的矛盾联合宋国、陈国、蔡国共同攻打郑国。当时鲁国人众仲就预见到州吁一定会失败,他说:“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挑动战争,使百姓饱受战争的苦难。一个人不是靠自己的德行去赢得百姓,反而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是一定要失败的。”
果然,战争反而加剧了国内的混乱局势,国内百姓反对州吁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州吁为了稳定其统治地位,便让石厚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和国家的办法。石碏早就想除掉他们,他见石厚前来询问自己,便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对儿子石厚说:“如今各诸侯国虽已纷纷各自为政,不听调遣,但周朝天子还有他的虚名,诸侯还是无法取代,因此,可以利用朝拜周天子的办法使州吁的君位名正言顺。”
石厚问:“怎样才能去朝拜周天子呢?”石碏说:“现在陈国的国君陈桓公正受着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国又与卫国交好,如果你带着州吁去拜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周天子,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石厚听了,觉得还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真心实意,他非常高兴,便跟着州吁去陈国。不料石碏早就派人先到了陈国,对陈桓公说:“我卫国是个小国,而我年事已高,有心为国除害,但已力不从心。州吁、石厚这两个人,确实是杀害君王、纂夺君位的贼子,希望您能借机帮助我们除掉他们。”陈桓公答应了。
石厚、州吁一到陈国,便被陈国逮捕起来。接着,陈桓公便派人去卫国,请卫国派人前来处置他们。卫国便派来两个人将石厚、州吁分别杀死。
即使在今天看来,石碏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敬佩的人:首先,他为国着想,曾经竭诚尽智地劝谏过国君,当不能成功时,他知难而退,积极地寻找另外的办法;其二,是他能够大义灭亲;第三,是他能够韬光养晦,在合适的时候将国君和自己的儿子一网打尽。能够做到这三点,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也是难能可贵的。
天子、诸侯、庶人之剑
《庄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不仅是老庄学派的重要的代表著作,还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是为道教的无上经典。《庄子》不仅教我们修身养性,无为而治,而且还涉及到经世济时的道理。
《庄子》的作者是庄子。庄子(前3607~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经为蒙漆园吏。庄子的思想实质是反对人的异化。在当时,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外在的权势、富贵、名誉乃至自然生命的追求,超过了对人自身的朴素本性、本真情感的追求。庄子的哲学就是要对这种异化进行矫正,在对宇宙的认识上,他提倡无限、大同等观念,主张齐一万物,齐一是非;在对个体的人格修养上,他主张无欲、无待,提倡“心如死灰”、“形如槁木”,进而建立“至大无外”的人格,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主张“无为”、“无仁”,否弃仁义道德,主张顺其自然,建立没有约束的极乐世界。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追求超越的情感体验、玄学思辩以及对社会的批判等方面。
战国时,赵惠文王(前298~前266年)非常喜好剑术。他的王宫内供养有三千多名剑客,夜以继日地在他面前表演击剑,一年到头,剑客死伤了一百多人。赵惠文王越看越高兴,依然命令剑客厮杀。过了三年,剑客死伤已经很多了。由于赵惠文王沉湎剑术,荒于国政,国势也就一天天衰落下来。其他的诸侯国见到赵国有机可乘,便想举兵攻打。
太子悝见到赵国国力日衰,忧愁不已,便召募左右的人说:“有谁能够说服国王,使他停止观看击剑,我便赏赐他千金。”左右亲信异口同声地向太子悝推荐庄子,并对太子悝说:“庄子可以使国王停止击剑。”
太子悝久闻庄子之名,又见左右一致推荐庄子,便派人带着千金去请庄子。庄子辞金不受,和使者一起来到赵国。太子喜之不禁,亲自出迎,待以上宾之礼。庄子对太子说:“太子有什么指教,赐我千金?”太子回答说:“听说先生睿智圣明,所以诚谨地进奉千金,先生不肯接受,我怎么敢说!”庄子说:“听说太子请我的目的,是想让我断绝国王的喜好。假使我向上劝谏大王,违背了大王的心意,不能成功;下又不能迎合太子的旨意,就会被处死,那么要千金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上能说服大王,下能迎合太子,那时我再要求什么,又怎能得不到呢?”
太子见庄子如此说,也就不再提赠他千金的事。他想到国王所接见的人都是剑客,便对庄子说:“大王所接见的,只有剑客,您如何能见到大王呢?”
庄子回答:“我很会使剑。”太子说:“国王所接见的剑客,都是帽子低垂,冠缨粗实,头发蓬乱,鬓毛突出,穿着后襟短的上衣,怒目圆睁,出口相互责难,这样国王才喜欢。如果您穿着一身儒服去见国王,恐怕见不到。”
庄子便对太子说:“请您准备好剑客的服装。”三天后,太子准备好服装,庄子穿好后。便同太子一道去见国王,赵王拔出宝剑来等待着庄子。庄子昂首挺胸,走进殿门,见到赵王并不下拜。赵王问道:“您有什么剑术来指教我,而让太子先做介绍呢?”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客,所以以剑术来见大王。”赵王说:“您是用什么剑术制服对手的?”庄子说:“我的剑法,十步以内便可击倒一人,横行千里无人阻挡。”赵王听了,非常高兴,赞叹地说:“如此说来,您将是天下无敌了。”
庄子说:“用剑之道,先示人以虚空,给人以可乘之机,然后后发制人,制服对手。请大王允许我给您试一试。”赵王说:“请先生先到馆舍休息,待我安排好击剑比赛,再来请先生。”
赵王见庄子口气极大,信以为真,认为他剑法出众,非寻常可比,便命令门下的剑客较量七天,死伤了六十多人。然后,挑选出五、六个出类拔萃的剑客,准备同庄子较量。
赵王命令选出的剑客,持剑侍立于殿下,然后派人请来庄子。赵王对庄子说:“今天准备请您和剑客对剑。”庄子回答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问道:“先生所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长剑、短剑都可以用。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大王听我陈说,然后再试。”
赵王说道:“请您先介绍一下您有哪三种剑。”庄子回答说:“我的三种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人之剑。”
赵王问道:“天子之剑是怎么回事?”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国塞北的燕溪的石城作为剑端,以齐国的泰山作为剑刃,以晋国、卫国作为剑背,以周王畿朝、宋国作为剑刃,以韩国、魏国作为剑柄;以四夷包裹,以四时相围,以渤海环绕,以恒山为系带,以五行相制,以刑律和德教来判断,以阴阳为开合,以春夏来扶持,以冬秋来运作。这种剑,一旦用起来,就会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上可决断浮云,下可绝断地维。这种剑一旦使用,便可以匡正诸侯,降服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剑。”
越王听了,茫然失意,惶惑不安,只得往下问道:“诸侯之剑,是怎么回事?”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作为剑端,以清廉之士作为剑刃,以贤良之士作为剑背,以忠贤之士作为剑口,以豪杰之士作为剑把。这种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按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效圆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下效方地以顺应四时,中和民意以安顿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般震撼四方,四境之内,无不宾服而听王命。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王听了,若有所思,接着往下问道:“庶人这剑,又是怎么回事?”庄子回答:“庶人之剑,低垂帽子,冠缨粗实,蓬头乱发,鬓毛外突,穿着后襟短的上衣,怒目相视,相互责难。然后,你来我往,争斗无已,上斩颈项,下刺肝肺。这就是庶人之剑,就如斗鸡一样,一旦丧命,对国家没有丝毫好处。如今,大王拥有天子之位,却偏偏喜好庶人之剑,连我都替大王感到不值得。”
赵王听罢,恍然大悟,亲自牵着庄子的手步入殿堂,命令厨子大摆酒宴,款待庄子,赵王绕着宴席走了三圈,向庄子表示敬意。庄子对赵王说:“大王请坐下来休息,关于剑术之事我已经叙述完了。”
于是,赵惠文王连续三个月不出宫观看斗剑。剑客们气愤不已,相继散去或自杀而亡。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的主要创始之一。他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但这篇奇文却大谈治国治民的道理,显然是王霸之道,并符合庄子绝圣弃智的主张。其实,在《庄子》一书中,只有“内篇”中的七篇是真正的庄子的作品,至于“外篇”和“杂篇”并不是出自庄子之手。这篇文章即选自“杂篇”,显然是后人的伪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上面的文章中看出许多治国治民的道理来。
《庄子》善用寓言,对《庄子》一书,前人有“寓言十九”的评论。其中的有些寓言,仍然为今人所常用,如“庖丁解牛”、“匠石运斤”、“轮扁斫轮”、“蜗角触蛮”等。上文以剑喻国,正是《庄子》的风格。
人性与反间计
猜疑、嫉妒、武断恐怕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明智的人稍不注意都可能犯这种错误,何况历代君主多是昏庸暗昧之人呢?因此,古往今来的反间计均有很大的市场。
反间计是一种用谣言迷惑、假造情报等手段惑乱敌方,使其自毁长城的计谋。
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反间计的使用有着极为成熟的先例。早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中,就有对反间计的论述,并对反间计有着很高的评价。这说明反间计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由于立国久远,争战不休,成为一个世界上权谋之术、智谋之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与之相比,根本就不能望其项背。不过,即使在智谋之术如此发达的国家中,只是具体运用一两条计策就能决定整个战役乃至整个国家成败的智谋,还是极其少见的。或许只有反间计才有这样的功效。
在以权谋、智谋著称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各种智谋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军事、外交、人事诸方面的权谋、智谋百科全书;但就是在这部对后世的文学、军事等方面发挥巨大影响的奇书中,或许只有一条计谋对后世的某个历史转折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周瑜借曹操之手杀死蔡瑁、张允的反间计。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未成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兵数十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消灭孙权的东吴政权。曹操在破荆州后,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为曹操操练水军。曹操的军队本以陆军居多,一般不习水战,如果蔡瑁、张允练熟了水军,那么东吴的军事优势就完全失去了。东吴都督周瑜偷看了曹操的水军营寨后,见布列整齐有方,十分忧虑。恰巧曹操的帐下幕宾蒋干来访。蒋干原是周瑜的同窗好友,此次夸下海口,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周瑜)来降”。周瑜深知蒋干腹无谋略,只是一善于吹嘘之人,正好借他除掉蔡瑁、张允。
周瑜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蒋干,并派人监酒,规定只叙旧情,不谈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违者即斩,以免蒋干做曹操说客。这首先就使蒋干绝望,既做不成说客,总得捞点东西回去,免得空来一趟,为人看不起这就为蒋干盗书在心理上做了铺垫。
同学相聚,喝得酩酊大醉,周瑜故意安排和蒋干抵足而眠,以消其疑心;又沉沉酣睡,为蒋干盗书提供机会。果然,蒋干偷看周瑜的信件,内有一封竟书“蔡瑁、张允封”字样,抽出看时,内中写道:“某军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蒋干如获至宝,连忙逃回曹操营中。
曹操生性多疑,见书后立唤二人前来问道:“我想让你们两人进攻东吴,是否可以?”蔡瑁、张允回答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这似乎更证实了蒋干的信息。曹操就怒喝道:“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立命推出斩首。
曹操毕竟是聪明人,等看见二人人头,猛然省悟道:“吾中计矣!”但又不肯认错,等众人人问其故时,曹操掩饰道:“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周瑜听到二人被杀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话:“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如果有这二人在,也许徐庶的“连环计”就会被识破,火烧赤壁之败就不会发生,也许东吴政权就会被曹操一举灭掉。
周瑜使反间计斩蔡、张二人似乎并无真实的历史依据,但到了清朝初年,努尔哈赤却把它当做真实的历史来读。其实,一旦写成文学作品,是否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已不重要,只要能为人们接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