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聊天的时候爸妈问枫晴今天上学怎么样啊,是不是有很多小朋友啊。枫晴没说话觉得和那群孩子成朋友还很遥远,觉得从小到现在自己承认的朋友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哥哥枫雨,尽管兄弟俩时不时因为一些琐事闹矛盾,但两个人毕竟两人一起生活了六年。
夜没有枫晴想象那么长,就像是闭眼睁眼的功夫天就亮了,那个时候没有闹钟靠还是家里养的土公鸡打鸣来判断起床的时间。妈妈睡的很浅估计常年叫枫雨起床已经养成习惯了,对于枫晴来说这第二天上学的日子比昨天上学更让他抗拒,昨天爸爸带着他去报名,尽管他也很不愿意,至少心里对学校这个地方还是充满好奇的,然而经过昨天的一天好奇心一点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抗拒。哥哥习惯性的很快就起床了,可是枫晴总的爸爸用带着家法的话刺激一下他才能起作用。又是个伸手不见五指早晨走在路上明显能感到早晨露水的湿气,到处迷漫着清脆的蝈蝈叫声。哥俩走在上学的路上没有对话,可能因为太害怕了,第一次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上学。枫晴第一次萌生了不去上学的想法,哪里的人叫逃学,走的很慢很慢,哥哥枫雨走在后面看着他,但是他不上学哥哥肯定会告诉爸爸,爸爸知道了肯定会把他打个半死,强烈的思想斗争过后,枫晴还是觉得逃学风险太大了,还是乖乖地和哥哥一起去上学。
小学至初中的生活,对于枫晴和枫雨来说估计都只能用打酱油来形容,记得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下来了,那个时候小学学校考试只考两门语文和数学,第一次考试语文37分,数学66分。那个年代分数不是那么重要,父母也不觉得上学多么重要,好多家里的父母都不知道孩子上学考了多少分,枫晴父母也不例外,与其说不关心还不如说没时间管孩子们学习的事。第一,落后的村子上过学的家长没有几个,就算上过学,大多数就上了个小学,上初中的家长也很少很少,加上时代的文化差异,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辅导他们的孩子;第二,整天都在地里干农活晚上风尘仆仆的回家基本都是洗洗就睡觉了;第三,教育制度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不上学学校和教育局会来家里调查的,所以上学很多家长可能都是被逼的,要是自愿他们估计都不会送孩子去上学。所以这里的家长对孩子上学是很懵懂的。
渐渐的枫晴也习惯了学校的生活,对于枫晴来说他在学校一直想的几个问题就是:我上学干啥啊?为啥每学期的时间这么长?啥时候才能放假?即使再不愿上学的枫晴有时候也觉得上学还是有好处的,六岁开始上学在农村这个年龄可以好很多事情了,如果不上学的话,农忙季节他们会被爸妈强制去地里手工割麦子,拔豌豆,掰玉米,除草,放羊,放牛等等。大人干的活他们也会逐渐上手去做由不得他们,随着对学校的熟悉枫晴不但习惯了学校的生活,而且也觉得上学其实可以躲避不少农活,也不用像爸妈在家那么累。
时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那样的漫长,每天去学校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快点放学回家吃饭,在学校没有热饭和热水,饿了只能吃妈妈做的干馍片和学校厨房的凉水,孩子们盼望着回家吃口热乎的。一天、两天、三天……小学的生活伴着日出日落悄悄地过去了,枫晴和哥哥也在一天天长大,生活给不了他们美好的童年记忆和学习环境。那样的日子对于他们俩,对于那个学校的所有孩子们来说都难以抗拒。当他们已经习惯了生活的不美好,都能学会苦中作乐了,抓石子(七个石子按照一定的规则抓)、斗筋(两个人各自用自己的两个手包住自己一个脚的脚踝,靠另外一只脚跳着移动去攻击对方)、丢手绢、捉迷藏、圈白菜(十几个人手拉手将两个人做为白菜心团团围住,留一个人去扯最里面白菜心的人的腿,把所有人拉倒地即可)……看似不完整的童年校园生活,在孩子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在学校枫晴和枫雨会和其他孩子一样疯一样闹,但是回家了就不一样了,他们兄弟俩会有干不完的农活,当他们十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上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在家里可以当一个大劳力用,基本大人干的活他们都能干。对于哥俩来说上学就是盼望放学、放假、过年;放假还要盼望着没农活干;有农活干的时候盼望着天要下雨,因为下雨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尽管家里人可能很着急,他们希望雨下的时间越长越好。
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总算磕磕碰碰的读完了小学,这些生活对枫晴和枫雨来说经历是一样的,五年级第一次住校;第一次被老师批评甚至体罚;第一次不经意抓住喜欢的女孩的手;第一次上学可以拿一块钱去学校花……同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感受就有不一样的成长。
五年级住校时候枫晴看到了家庭与家庭的差距,他班上有个特别漂亮的女孩,至少是他见过最漂亮的了。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周穿一套衣服,天天的饭还是干馍片和玉米糊糊,喝水只是伙房打的白开水;可是人家穿的干干净净,一周换几身好看的衣服,夏天只有她会穿露肩膀的衣服,她真的是全班男生的女神,每次放学都有小车接送,用后来的话说绝对是白富美,车接车送的生活想都不敢想,枫晴这时候看出了自己与她差距,自己家庭与人家家庭的差距,孩子时代表现出来的那种羡慕与嫉妒之情格外强烈。
枫晴小学毕业了,算算时间上学有六年了,没有快乐的校园生活太漫长了,在学校彻彻底底地混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