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唐·李白《苏武》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匈奴挟打败李广利擒李陵之威入侵雁门。雁门太守只守不攻,眼睁睁地看着匈奴掠走人畜和财物。这让最近比较烦的汉武帝更加烦,于是他大手一挥,将太守以“失职罪”斩首。
与此同时,汉武帝厉兵秣马,准备再次反击匈奴。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征调二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对匈奴进行规模空前的大反击。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路,主帅:贰师将军李广利。兵力: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共计十三万人马。出发地:朔方。
第二路,主帅:因杅将军公孙敖。兵力: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共计四万人马。出发地:雁门。
第三路,主帅:游击将军韩说。兵力:骑兵三万。出发地:五原。
这三路军的接应官仍是强弩都尉路博德。他带了一万多人时刻准备着,这次汉武帝要求他做到“三路汉军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你,否则军法处置”。
面对二十多万汉军浩浩荡荡的军事行动,强悍的匈奴并没有被汉军的气势所吓倒,相反,他们在且鞮侯单于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且鞮侯单于采取的战术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之一句话,咱匈奴人不是吃素的。
第一路军李广利十三万大军很快便遇到了且鞮侯单于率领的十万精兵。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人没有说半句多余的话,直接开打。
硬碰硬的结果是胜负难分。接连打了几天还是这样,但形势却渐渐明朗起来,李广利越来越不妙了,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在匈奴的地盘上作战,匈奴士兵只会越聚越多,而汉军只会越来越少。其二,还是那个老问题,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干什么,吃饱喝足最重要。匈奴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粮草供应自然不成问题,而汉军在别人的地盘上,所带粮草有限,接应的也有限,长此下去,没有饭吃了,还打什么仗呢?
万般无奈之下,李广利只能选择撤军。然而,穷追不舍是匈奴人一贯的优良传统。于是乎,李广利马上面临退一步挨一下打的地步,再加上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李广利的形势已是万分危险。
幸好这次负责接应的路博德没有再开小差,他的及时接应,使李广利能顺利脱险。而第三路的游击将军韩说在优哉游哉兜转一圈后,连一个匈奴士兵都没有碰见。被且鞮侯单于放了鸽子的他,听说李广利都撤兵了他二话不说,赶紧也闪了。
三路大军,一败一退,只剩下第二路大军公孙敖了。且鞮侯单于派出了一翼左贤王来陪公孙敖练太极,两军在草原上转来转去玩起了捉迷藏。双方还没有正式交锋,就传来了李广利兵败和韩说退兵的消息。公孙敖也不是省油的灯,听后二话不说,也是闪人要紧。
公孙敖闪人闪得漂亮,闪得及时,闪得妙不可言,闪得左贤王连追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左贤王兵力有限,只是负责牵制公孙敖,面对公孙敖的突然撤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他自然不敢贸然追击。
但是,公孙敖在闪人时却忘了,他此次来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来接人的,接谁呢?——李陵。
原来,汉武帝虽然处罚了司马迁,但对李陵还存有最后一丝幻想。于是,这次出征,汉武帝兵分三路,第一路为重点,目的是和匈奴大拼一场,第三路韩说只为牵制匈奴的兵力,只有第二路这次不为打仗,只为趁着李广利和韩说把匈奴大军吸引开的空当,深入敌营,把李陵接出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汉武帝一厢情愿的想法。首先,被寄予厚望的李广利还是不争气,以主力对付匈奴的主力,居然还是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韩说打游击的本领太强,当真做到了滴水不漏,来去如风,不伤一兵一卒。至于公孙敖,管他什么接人不接人,先保住自身安全再说。
公孙敖做到了全身而退,但怎样回复汉武帝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最终他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以谎言来忽悠汉武帝。
汉军班师回朝后,汉武帝没有追究李广利再度失利的军事责任,而是马上召见了公孙敖。
“公孙爱卿见到李陵将军了吗?”汉武帝一脸期待地问。
“没有。”公孙敖淡定地答。
“公孙爱卿深入到匈奴腹地了吗?”汉武帝眉头微皱,又问。
“没有。”公孙敖仍是淡定地答。
“公孙爱卿和匈奴士兵交战了吗?”汉武帝眉头深锁,责问。
“没有。”公孙敖还是淡定地答。
“既然如此,公孙爱卿为什么就这样回来了呢?”汉武帝眉头几乎拧成了一条绳,怒问。
面对汉武帝的怒问,公孙敖还是不慌不忙,淡定回答道:“臣之所以没有深入匈奴境地,是因为入境之后,就捕得胡虏,供称李陵投靠匈奴后,深得且鞮侯单于的宠爱,现在已担任了匈奴数十万士兵的总教头。他们日夜操练,磨刀霍霍,只为对付汉朝。我军的虚实强弱,他们都了如指掌,所以臣没有再冒险孤军深入,而是选择了退兵。”
就这样,公孙敖是没有罪了,李陵却罪不可恕了。他的老母和妻小这下都成了汉武帝泄愤的刀下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