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死了,汉景帝醒了。他若有所思,若有所叹,出于愧疚,他封周亚夫的兄弟为侯,但这只不过是为了堵住天下众人的悠悠之口罢了。随着周亚夫的死去,周家很快便门庭没落,衰败了下去。
周亚夫死了,王皇后笑了,她儿子刘彻的地位稳住了。
为了培养太子刘彻,景帝为他找来了一位老师——卫绾。
据《史记》记载,卫绾原本和汉初的夏侯婴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车夫。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夏侯婴因车技好,屡次救主子刘邦的性命于危难之时,很得刘邦赏识,再加上夏侯婴为人厚道,一生之中只是救人,从不害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赞扬。而卫绾的发迹和夏侯婴大同小异,也是因为车技出众,被汉文帝招收为自己的“私人保镖”——侍从。
跟着领导混的人总是不会差的,领导吃肉,他喝汤,领导喝酒,他喝水。很快,卫绾的职务就被提升到了中郎将,从而正式踏上了仕途。
景帝当太子时,为了拉拢皇帝身边的人,特别举行了一次豪门盛宴,对朝中所有重臣都下了“英雄帖”。接到帖子的人都欣然赴宴,唯独有一个人没有去,这个人便是卫绾。
结果这个“不给面子”的卫绾成了景帝心底永远的记忆。汉文帝临死前,对刘启特别提了两个大臣的名字,除了周亚夫,还有一个就是卫绾。文帝留言道:“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人,我死后,你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让他给你当专职司机绝对安全可靠。”
景帝继位后,碍于父皇的遗训不好直接炒卫绾的鱿鱼,但当年心中的那个结却一直没解开,于是他对卫绾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好办法——冷处理,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不提不升。
汉景帝不愧是为君之人。一个主子这么对一个臣子,一般臣子是受不了的,毕竟没有主子的青睐,哪来高升和发达呢?然而,卫绾却是个例外。面对不冷不热的景帝,他没有心急如焚,他看得很开,反而在工作中更加勤勉,任劳任怨。
光阴荏苒,一转眼一年光景过去了。汉景帝还是那个汉景帝,卫绾还是那个卫绾,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人。卫绾还是那个卫绾,汉景帝还是那个汉景帝,不变的是人,变的是态度。
一次,景帝去皇家林苑狩猎,不但点名道姓叫卫绾作陪,而且还叫卫绾与自己同乘一车。和皇帝同坐一车,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啊!相对于喜,卫绾更多的是惊,他不知道景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果然,上了车,景帝直言不讳地问卫绾:“那一年,我请你来喝酒,你为什么不给面子呢?”
“对不起,那一天,我真的是病了。”卫绾答。
当然,卫绾当年不赴宴,并非是因为病得不能出门,而是他心里犯了病。他害怕汉文帝误会自己寻找新的依靠。
景帝是聪明人,自然明白个中缘由,此时主动提起这件事,卫绾却是故意搪塞。心知肚明的两人就像打太极一样,四两拨千斤,于无形中化解了双方的正面交锋。
其实,景帝对卫绾的忠诚还是大为赞赏的。只是,他担心卫绾对先皇如此效忠,对自己这个新皇还会如此效忠吗?
对此,景帝没有继续猜,而是决定直接试。下车时,景帝突然拔出身佩宝剑,就在卫绾惊魂未定时,说道:“朕这把剑赠送给你,如何?”
“宝剑赠名士,美女配英雄。陛下这么贵重的宝剑,微臣接受不起啊!”卫绾说着顿了顿,叹道,“先皇曾赏赐过臣六把宝剑,臣却没能练成‘六脉神剑’,实在惭愧啊!”
“那这‘六脉神剑’如今在哪里呢?”汉景帝问。
“剑之道,剑在人在,剑亡人亡。先皇所赐的剑自然都在臣的家里啊。”卫绾喃喃地答。
对话到此结束。接下来,景帝为了证实卫绾所言真伪,马上派人去卫绾家中查看,结果卫绾家里果然有六把御赐宝剑高挂于卧室的墙上,上面灰垢厚积,一点都没有佩带的痕迹。
尊敬他人之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景帝对卫绾的态度极为满意,又将他重用起来。
有了权势的卫绾为人更加低调了。他不仅主动为属下担责,而且不与他人争功。平定七国之乱时,卫绾立下了战功,但汉景帝只封了别人为侯,他却榜上无名,不过卫绾却无丝毫不满情绪。
景帝对卫绾的表现看在眼里,赞在心里。为了不让老实人吃亏,景帝封他为建陵侯,任命他为丞相,并拜太子太傅,负责培养七岁的太子刘彻。
事实证明,景帝的眼光果然独特高明,尽心负责的卫绾淡泊名和权,恪守太子太傅的职责,对刘彻进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这九年,在景帝的精心呵护下,刘彻安安稳稳,茁壮成长;这九年,在卫绾的精心调教下,刘彻博览群书,胸怀壮志;这九年,在岁月的磨砺下,清心寡欲的窦太后身子骨依然硬朗,精神矍铄;这九年,在光阴的侵蚀下,殚精竭虑的汉景帝病入膏肓,油尽灯枯。
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十七日,刚满十六岁的刘彻经历了人生当中的大悲大喜。
这一天,四十七岁的汉景帝病故,这一天,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刘彻即位。从此,汉武帝的大名如一颗明亮的星星在中国历史上冉冉升起。从此,汉武帝的光芒照亮了大汉王朝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