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呀地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呀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呀
与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呀江南。
又战斗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上前,
鲜花送模范……
一九四三年,延安
能够在时代的高处放声歌唱是幸福的。从踏上革命征程那一天起,贺敬之就一直贴近现实的脉搏,以充沛的热情,创作出一曲曲动人的颂歌。
1938年,在流亡的路上,诗人创作了长诗《北方的子孙》和抒情诗《夜,是深沉的》。1943年,《在延安**********上的讲话》发表后,诗人为《南泥湾》、《翻身道情》两歌作词。1944年,诗人与丁毅一起执笔,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艺术经典,流传永恒。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寇重兵围剿共产党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题词“自己生产、丰衣足食”,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这其中,“南泥湾”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有资料表明,1941至1943年,“南泥湾”每年上交给边区政府一万石公粮,并坚持以农为主,全面发展,先后开办纺织、皮革、造纸工厂13个,成立盐业、土产、运输等公司,开办饭店、商店、军人合作社和各种加工小作坊等,形成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形式。
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约100平方公里,虽地广人稀、草木丛生,但土质肥沃、水源充足。1941年3月,120师359旅的将士,以“一把镢头一只枪、生产自给的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开进了南泥湾。1942年7月,朱德邀请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赋诗《游南泥湾》云:“……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以新秧歌《挑花篮》慰问359旅将士,贺敬之应邀为秧歌中的插曲《南泥湾》创作歌词。歌词通俗晓畅,洋溢着劳动的喜悦。以对比点出“如今的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的主题。第二段,含义丰满,既有“鲜花送模范”的赞美,又有“学习南泥湾”的动员,同时还把“又战斗来又生产”时代旋律唱了出来。同时,配以西北地区流传的、以增添婚嫁喜庆气氛的“挑花蓝”舞蹈和曲调,歌词传播的环境、背景就更为广阔和欢快,艺术的感染力得到加强。
1924年,贺敬之生于山东省枣庄。13岁在台儿庄战役的炮声中进入兖州简师学习。流亡的路上,常读艾青和田间的诗。几十年来,一直以抒写政治抒情诗见长,被誉为“时代的歌手、人民的诗人”。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每一首都充满革命的豪情,抒情、议论、意象的塑造,都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他是时代的缪斯,是潮流的歌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以《回延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作,从民间获得了艺术养分,因服务人民而获得永生。
****结束后,诗人重新放歌。1977年贺敬之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80年2月,贺敬之兼任******文艺局局长;同年8月,离开文化部就任******副部长,1987年离任。1989年复出,兼任文化部代部长。1996年,出版《贺敬之诗书集》。2002年12月,贺敬之、艾青、臧克家、郭小川等被第7届国际诗人笔会授予“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年,世界诗人大会、世界文化艺术学院授予贺敬之荣誉文学博士。
2015年7月,贺敬之欣然为《以笔为枪——重读抗战诗篇》题词“以笔为枪、投身抗战”,表达了老诗人对峥嵘岁月的殷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