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熊熊在烧着!
它使塞北的麦田,
撤去了青纱帐;
江南的湖水,
不再漾绿波!
它从芦沟桥引发了火药,
乘着欧西侵略的风势,
溯长江,
上黄河,
快延烧进昆明湖,
延烧到科不多。
它使中华的原野
遭受了空前的惨祸,
几年来,
多少人失去了安乐窝!
战火仍然在烧着!
哦哦,
它不是罪恶的火药,
它是洗涤罪恶的净火!
几年来,
它烧毁了我
十里洋场,
却也烧去了
妖魔加在我们身上的
重重的枷锁!
腐朽的林木在毁灭着,
无边的野草在新生着。
古老的祖国,
精华很多,
废垢残渣也充满
每一个角落。
正该投进滔天的烈火中,
才会炼成金刚,
开出自由平等的
灿烂的花朵!
战火越烧越闪灼!
去哟去哟!
唱着革命的高歌,
大踏步,
从火焰山头跨过!
这边是崎岖的坎坷,
那边是自由的王国;
这边是黑暗的地狱,
那边是绚烂的天河;
这边是奴隶的深窖,
那边是主人的宝座!
去哟去哟!
咬紧牙关,
握紧钢枪,
去通过熊熊的净火!
听!净火在高唱着战歌!
一九四二年写于云南边疆
(选自诗集《怒山的风啸》)
身处边疆、心系天下,彭桂萼抗战期间的文化建设将为民族永远铭记。那些带着西南风味的文字,为整个抗战诗歌增添了耀眼的光芒。
彭桂萼1908年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古称缅宁)。1927年春,18岁的彭桂萼,步行1000多公里到昆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东陆大学预科第八班。1936年到双江省立简易师范任教,主编丛书、校刊多种。1940年任省立缅云师范学校校长。此时,他创作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诗文,向《警钟》在内的国内报刊踊跃投稿,并与郭沫若、王亚平、臧克家、老舍、舒群、孟十还、赵景深、闻一多、穆木天、征军、蒂克等,建立了广泛联系。
西南联大迁至昆明,彭桂萼一一登门拜访名家,被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选为理事,也被广州中国诗坛社吸收为会员。雷石榆在《我的回忆》中评价彭桂萼的抗战诗歌时说:“富有澎湃的热情与飞翔的想象力。”
据彭桂萼研究专家叶舟介绍,诗人曾在《我怎样走向诗歌之路》一文中写道:“我意识到虽不能即刻跃马横戈,冲赴疆场,也得煽起后方抗敌的热情,以充实前方力量。在有智力出智力的分工原则下,我于是选定了兴趣所趋的时代诗歌作武器,放开粗喉,拼命高呼。”他接着说:“驱逐倭寇,重整河山,这是中华民族目前的一桩最重大最有意义的事业……诗歌,是精神战斗的一种最尖锐的榴弹匕首……我们每一个矢志使用诗歌武器的文艺兵,应该更坚强地站稳自己的哨岗,握紧枪笔,充分施展出这榴弹匕首的威力,配合其他文艺枪刀,把全国大众呼送上大革命的浪涛前头。”
《炼狱》全诗以“战火熊熊在烧着”为感情主线,层层递进。第一节,作者放眼“塞北的麦田”、“江南的湖水”,再从昆明湖到科不多(疑为科布多,在西北),到处都是日寇燃起的战火,诗人为“中华的原野/遭受了空前的惨祸”而悲切。第二节的重心在这四句:“正该投进滔天的烈火中,/才会炼成金刚,/开出自由平等的/灿烂的花朵。”作者视战火为“炼狱”,期待百姓在敌人的欺凌下觉醒,民族在这场战争中得到重生。第三节以“去哟去哟”为号召,以崎岖的坎坷对自由的王国,以黑暗的地狱对绚烂的天河,以奴隶的深窖对主人的宝座,连续三个对比,一气呵成,鼓动力极强。全诗意象丰满,气韵生动,透露出作者耿直的性格。这是从祖国边疆擂响的战鼓,它跨越了千山万水,加入了全民族抗战的合唱。
诗人曾为缅云师范学校创作校歌《竖起文化长城》,其歌云:
祖国遭苦难,
大家齐起救危亡!
有笔的拿笔,有枪的拿枪。
我们是教化边民的前锋,
把岗位建在怒山顶上。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竖起文化长城,
开发那万里边疆。
掀起澜沧江涛,
吼出解放的歌唱:
复兴民族,还我河山。
在战乱时代,诗人不顾边疆条件艰苦,克服信息封闭的困难,以一己之力,独扛民族文化建设大旗,避难于一隅,多有建树。特引录如下,以志纪念。
边疆论著有《双江》、《西南边城缅宁》、《边地之边地》、《收回双江勐勐教堂运动》和《天南边塞耿沧澜》5种。
论著有《怎样研究国文》、《怎样阅读读物》;新诗集《震声》,郭沫若题签,马子华序(1938年出版);《边寨的军笳》,老舍题签,雷石榆序(1941年出版);《澜沧江畔的歌声》,穆木天题签并序(1945年出版)。
编辑的刊物有:《缅宁旅省学生会会刊》3期;《双江简师丛书》1部10种;新诗集《天海歌声》1册;《双江校刊》5期;《警钟》季刊6期;《警钟丛书》4种。
尤其是作者积6年之功、撰写的《西南边城缅宁》,是一部有着重要价值的史志著作,1938年付印出版。包括:《西南极边六县局概况》、《双江的茶业》、《云南西南缅宁》、《顺镇沿边的濮曼人》、《耿马土司地概况》等内容,对民族学、社会学研究均有文献价值。谈及该书的创作,作者坦言:“抗战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军事的发动固然重要,而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总动员也同样的必要;前方的奋勇杀敌自然不可少,但后方的安定建设仍可增强抗战的实力。在悠长的全面持久抗战的程途中,呈露一个地方的实情,加紧一个地方的建树,作抗战图存的一个最小基本单位,依然是有意义的工作呵!”
1952年,在“镇反”运动中,彭桂萼蒙冤受难,时年44岁。1983年,得到平反。著有诗集《震声》、《澜沧江畔的歌声》、《边塞的军笳》、《怒山的风啸》等。
“八一三”淞沪抗战,诗人凭栏远眺,奉献了一首温暖的诗篇——《你的名字比玫瑰还芳香》:
八一三,
永恒的太阳,
……
从黄浦江边,
照亮到澜沧江畔。
……
八一三,
新中国的乳娘,
……
从俯首贴耳中昂起头,
仰望着高高的宵汉。
……
沐浴着你永恒的太阳,
我们踏稳横断山头,
用笔杆架着机枪,
吸着你甜蜜的乳浆。
我们守在滚弄江边,
用红血搅合酸汗,
誓赶走跨海而来的虎狼,
还我河山无恙。
给你的名字,
永远在民族解放的史页里,
比电闪还雪亮,
比玫瑰还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