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的叶子又已凋零,
入眠的土地上
又呼啸着寒冷的风;
在一切都睡去的夜晚,
这宇宙的音乐啊,
流浪的时候曾使我感到孤单,
而现在,
它使我感到了温暖和安宁。
我爱在这样的夜晚醒来,
听风的呼号,
听窗纸的跳动,
听和我拥挤着的
同志们轻轻地呼吸,
我感到温暖了,
我感到像在孩子时候,
睡在祖母身边一样舒适。
啊,我最初的甜蜜的记忆,
就是在寒冷的冬天,
狂风吹折树木的夜晚,
睡在祖母的身边,
看着通红的炭火,
听祖母用温柔的言语,
述说过去。
现在,
树木的叶子又已凋零,
入眠的土地上
又呼啸着寒冷的风,
在一切都睡去的夜晚,
这宇宙的音乐啊,
流浪的时候曾使我感到孤单,
而现在
它使我感到了温暖和安宁……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于延安
在战争年代,在大半个中国经受战火洗礼的的时代,拥有一份温暖和安宁是多么的珍贵。有一群抗战诗人,他们在投身火热生活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射到土地、生存、情感等方面,拨开战争的硝烟,寻找着和平的阳光。这首《冬夜之歌》,写于1940年的延安,当时,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来到革命的圣地,他们渴望在晴朗的天空下畅快的呼吸,他们渴望赶走日寇后过上安宁的日子。
诗人把“呼啸着寒冷的风”比喻成“宇宙的音乐”,以大胆的想象予以冬夜某种象征的意味。“我爱在这样的夜晚醒来,/听风的呼号,/听窗纸的跳动,/听和我拥挤着的/同志们轻轻地呼吸”,诗人与战友同住一个屋檐之下,他熟悉这个集体,虽然窗外北风肆虐、黄叶飘零,他依然感受到与战友并肩作战是多么美好。年轻的诗人以童年记忆,回味着这温暖的冬夜。全诗洋溢着清新甚至有点甜蜜的味道,是战争时代的个人体验,让读者于炮火的轰鸣、号角的高昂之外,听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一声清亮的笛声。
那年,诗人井岩盾20岁,刚从民族解放先锋队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部学习。抗战胜利后,他跟随陶铸同志到东北,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后又到东北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48年4月,井岩盾与刘炽、寄明、晓星、胥树人等人,奉命调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创作了许多鼓舞斗志的歌曲。
抗美援朝战争中,井岩盾赶赴朝鲜前线从事战地报道。1954年出版的《临津江边的通讯》,真实记载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井岩盾下放来到辽宁省东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劳动锻炼,见这里山高水阔林茂土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欲温饱而不能,心生感慨,写下《新宾是个好地方》一词,并请同来新宾劳动锻炼的音乐家师田手谱了曲,发表在当时的县刊《苏水奔腾》上。
新宾是个好地方,
森林茂密河流长。
上好的土地到处是,
为什么不能多打粮食?
字字句句,足见诗人为民鼓与呼的真性情。当年,在新宾******誓师大会上,上万人唱着这首歌走进会场——
因作此歌,井岩盾被打成****,人们难以再听到那悠长的曲调了。
1964年,这位从山东东平走出来的年轻诗人辞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北京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编剧。著有作品集《辽西纪事》、《在晴朗的阳光下》及诗集《摘星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