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田野,
一片金黄的柔波里,
起伏着灰色的背影。
多少熟悉于枪杆的
粗壮的手
正在运用着镰刀,
一排排甘香的稻茎
欢语着丰收。
俯下身子去,
亲近这土地,爱这土地,
流一滴生产的汗,
去安慰养育我们好多代的
大地母亲。
多少这样肥美的土地
已先后沦为战区,
多少熟悉于镰刀的
粗壮的手
正在扳拨着枪机,
在这成熟的季节里,
冲锋的战号
捷报着丰收。
跪下,卧倒,
亲近这土地,爱这土地,
流一滴战斗的血,
去安慰养育我们好多代的
大地母亲。
有对炉火边母亲的深情回忆(《呈母亲》),有对南洋同胞的热烈拥抱(《月台》),方敬四十年代的诗歌多姿多彩。1914年出生于重庆市万州的方敬,除1933年步入北京大学学习外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巴蜀山水间吟唱。抗日战争爆发后,方敬曾在四川大学借读,1938年在成都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大学毕业后,方敬到四川罗江中学任教。其后辗转于桂林、贵阳等地。
诗歌《丰收》,为抗战诗篇留下了一帧战斗者的剪影,背景是翻着麦浪的“肥美的土地”。第一节,在丰收的田野,“多少熟悉于枪杆的/粗壮的手/正在运用着镰刀”,描写的是一手拿枪一手种粮的抗战军民;一个“甘香”,一声“欢语”,烘托出收割的喜悦。第二节,倾吐的是劳动者对大地母亲的感情,“俯下身子”,是辛勤地去劳作,也是对土地的致敬。第三节,笔锋一转,丢失家园的人们奋起抗争,拿起刀枪,保家卫国。第四节,是以战士的姿态表达对脚下土地的热爱,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在诗人笔下,丰收已化身为飘着稻香的家园、沉甸甸的果实,他们的主人保卫属于自己的土地,因战斗而流血,因流血而坚强。诗歌语言精练,意象间的转换,不仅服从了创作的需要,还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再现了军民团结、一心抗战的史实。诗人描述的“起伏着灰色的背影”,虽没有刻意去描绘抗战军民的具体形象,然而,在俯身、跪下、卧倒之间,我们分明能握着那“粗壮的手”,涌起并肩去战斗的热望。
诗的重庆突然空虚了
一位诗的前辈停止了行吟
今年的春天如此姗姗来迟
是不是在预报着一个寒冷的音讯
缙云山有积雪
嘉陵江有涛声
春风知别苦
不前柳树青
这是吕进为纪念方敬写的一首诗——《送别方敬》。在吕进的回忆中,方敬的《不用轻轻叩门》一诗结尾富有哲理:“让后来者与前行人/同结一条长长的绳。”方敬曾说:“诗就是我的名字,我的生命,我的一切。”正是几十年对诗的“真爱”,人们把方敬、何其芳、吴芳吉和邓均吾,尊称为重庆四大诗人。
1996年,方敬辞世。曾任四川省文联和作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和作协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