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曾经听到人家说过,吹号者的命运是悲苦的,当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
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
一
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
困倦的人群里,
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
他最先醒来——
他醒来显得如此突兀
每天都好像被惊醒似的,
是的,他是被惊醒的,
惊醒他的
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
滚在天边的声音。
他睁开了眼睛,
在通宵不熄的微弱的灯光里
他看见了那挂在身边的号角,
他困惑地凝视着它
好像那些刚从睡眠中醒来
第一眼就看见自己心爱的恋人的人
一样欢喜——
在生活注定给他的日子当中
他不能不爱他的号角;
号角是美的——
它的通身
发着健康的光彩,
它的颈上
结着绯红的流苏。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
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
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
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
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
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
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
黎明没有到来,
那惊醒他的
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
过于殷切的向往
他走上了山坡,
在那山坡上伫立了很久,
终于他看见这每天都显现的奇迹:
黑夜收剑起她那神秘的帷幔,
群星倦了,一颗颗地散去……
黎明——这时间的新嫁娘啊
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
从天的那边到来……
我们的世界为了迎接她,
已在东方张挂了万丈的曙光……
看,
天地间在举行着最隆重的典礼……
二
现在他开始了,
站在蓝得透明的天穹的下面,
他开始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
吹送到号角里去,
——也夹带着纤细的血丝么?
使号角由于感激
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
——他以对于丰美的黎明的倾慕
吹起了起身号,
那声响流荡得多么辽远啊……
世界上的一切,
充溢着欢愉
承受了这号角的召唤……
林子醒了
传出一阵阵鸟雀的喧吵,
河流醒了
召引着马群去饮水,
村野醒了
农妇匆忙地从堤岸上走过,
旷场醒了
穿着灰布衣服的人群
从披着晨曦的破屋中出来,
拥挤着又排列着……
于是,他离开了山坡,
又把自己消失到那
无数的灰色的行列中去。
他吹过了吃饭号,
又吹过了集合号,
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采
辉煌了整个开穹的时候,
他以催促的热情
吹出了出发号。
三
那道路
是一直伸向永远没有止点的天边去的,
那道路
是以成万人的脚蹂踏着
成千的车轮滚辗着泥泞铺成的,
那道路
连结着一个村庄又连结一个村庄,
那道路
爬过了一个土坡又爬过一个土坡,
而现在
太阳给那道路镀上了黄金了,
而我们的吹号者
在阳光照着的长长的队伍的最前面,
以行进号
给前进着的步伐
做了优美的拍节……
四
灰色的人群
散布在广阔的原野上,
今日的原野呵,
已用展向无限去的暗绿的苗草
给我们布置成庄严的祭坛了:
听,震耳的巨响
响在天边,
我们呼吸着泥土与草混合着的香味,
却也呼吸着来自远方的烟火的气息,
我们蛰伏在战壕里,
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
像临盆的产妇
痛楚地期待着一个婴儿的诞生,
我们的心胸
从来未曾有像今天这样的充溢着爱情,
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
——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
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
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
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
五
于是,惨酷的战斗开始了——
无数千万的战士
在闪光的惊觉中跃出了战壕,
广大的,激剧的奔跑
威胁着敌人地向前移动……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
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
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
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
我们的吹号者
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
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
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
那声音高过了一切,
又比一切都美丽,
正当他由于一种不能闪避的启示
任情地吐出胜利的祝祷的时候,
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
他寂然地倒下去
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
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
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手
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
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
映出了死者的血
和他的惨白的面容;
也映出了永远奔跑不完的
带着射击前进的人群,
和嘶鸣的马匹,
和隆隆的车辆……
而太阳,太阳
使那号角射出闪闪的光芒……
听啊,
那号角好象依然在响……
一九三九年三月末
(原载《文艺阵地》一九三九年五月十六日第三卷第三期)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每次吟诵这些诗篇的名字,心里都会涌上一份温暖。艾青,这位新诗集大成者,“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让我们的眼里常噙着泪水。
自1933年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喷涌的诗情如花雨般洒落,陆续出版《北风》、《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春天》等诗集。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讴歌脚下多情的土地,营造了五四新诗以来一方健康纯净的蓝色天空。
艾青非常善于挖掘有价值的意象,以浓墨重彩的笔调进行诗情的渲染,并在一种宏大的叙事结构中完成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升华。这首《吹号者》,以一把晶亮的军号入手,以木刻般的手法描绘了勇往直前的抗战将士形象。“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激越的豪情冲天而起,譬如诗人心田熊熊燃烧的火焰。
诗的第一段描写的是吹号者醒来,“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肩负神圣使命,吹号者成为最早迎接黎明的战斗者。在诗人细致的描绘下,“结着绯红的流苏”的号角,通体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第二段从号声写起,“以清新的声响还给原野”,好像唤醒了大地的一切。起身号、吃饭号、集合号、出发号,号号相连,组成了一幅井然有序的战斗生活图景。伴随这号声,是诗人对战斗的憧憬和对生活的抒情。
第三段以行进号作为背景,以站在队伍最前列的吹号者为形象,以前进的道路为比喻,歌颂了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连结着一个村庄又连结一个村庄”以及“爬过了一个土坡又爬过一个土坡”两句,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第四段以“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结尾,描写了战斗前的原野和潜伏在战壕里的将士,他们随时准备为胜利而牺牲。
第五段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在号角中,战友冲锋;在号角中,壮士倒地。“在那号角滑溜的铜皮上,/映出了死者的血/和他的惨白的面容;/也映出了永远奔跑不完的/带着射击前进的人群。”诗人也仿佛跃出壕沟,与战士一起前行。他巧妙地借助“号角滑溜的铜皮”,把战争场景近距离地勾画出来。
爱土地、爱土地上勤劳的人民、爱人民建设的国家,是艾青诗作一贯的主题。而在这深沉的热爱中,诗人常透露出对苦难的关切、对民族的忧患。在《吹号者》的题记中,“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这是一种写实,也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用血写的忠诚。
1910年3月,艾青生于浙江省金华,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38年1月,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临汾成立,同月27日,艾青与萧红、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田间、塞克等一起,从汉口乘最低等的火车奔赴临汾。到临汾不到半个月,日寇步步紧逼,大学师生也随之成了流亡者。这年四月初,艾青又回到武汉。时间虽然不长,但正是这段从武汉到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再回到武汉的“逃难性的”亲身经历,使艾青写下了《手推车》、《北方》和《乞丐》等名作,他把“北方是悲哀的”这个国人的普遍经验活画在诗歌里。
1941年,艾青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副院长。1949年随军进北平,10月1日,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7年诗人被错划为“****”分子。其后两年,在王震的帮助下,艾青先后来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和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
1979年,诗人得到平反,重又拿起笔来放声歌唱。作品被译为多种外文,拥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1991年5卷本《艾青全集》出版。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智利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曾说:艾青是“中国诗坛泰斗”。
1996年5月,诗人在北京辞世。生前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著有《艾青短诗选》、《艾青诗选》、《走向胜利》、《艾青选集》等。其《诗论》、《艾青谈诗》以及《艾青论创作》等论著,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