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微风吹拂,淡雾轻绕,我顺着柏油马路,兴致勃勃地盘山而上。刚刚走近青枫峡口,丝丝甜润清新的幽香,从四周悄悄袭来,贪婪地深吸几口之后,精神立刻为之一振,抬头望去,绿海烟玻的波谷,簇簇枫叶红得正艳。好象一朵朵鲜花,一片片彩云,一束来烈火,在织锦般的大地上,盛发着、飘动着、燃烧着……
我第一次登上岳麓山是1991年的春天,我一踏上山顶,我就被山上的美景所吸引。但由于我途中突然患病,至使那次岳麓山之行走马看花,还未尽兴。第二次登岳麓山,是1997年的夏天,当时我登山的心情,就像远归的赤子,恨不得一下子扑到母亲的怀抱。第三次登山,则是2004年的初冬,当时我在******文学院参加第三期作家研讨班学习。那天,我同几个同学游览了岳麓山。这次游览,岳麓山给我的感觉是:美极了,妙极了……
这次游岳麓山,是我从贵州调来到湖南工作后的第四次游览。我爱湖南,并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了22年,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和岁月。我爱这百舸争流的湘江水,爱这四时碧透的橘子洲,爱这车水马龙的五一路,爱这……而在我记忆的屏幕上,葱茏挺拔、俊秀多姿的岳麓山,更不知留下了多少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好记忆。由于我有了前三次的感性认识,这次游览,感悟更为全面而深刻。
岳麓山,确实风景秀美得另人心旷神怡。如果把长沙比作潇湘大地的一顶桂冠,那么岳麓山无疑是桂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春天,到这里踏青;夏天,到这里来消署;秋天,到这里赏叶;冬天,到这里来观雪……俗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岳麓山最高峰只海拔297米,总面积不超过8平方米,比起五岳来,既算不得“大”,也称不上“高”。但很早以前,这里就把它列为南岳的72峰之一。南北朝时,《南岳记》中曾有过这样记载:“南岳周围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一年到头,这里总是那么风采翩翩,妩媚多娇,游客如云,络绎不绝。而我觉得,尤其是它的晚秋,则更使人陶醉、着迷!
我曾翻阅史料,知道就在这岳麓书院里,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文人之争。他们的胡须曾因各据一词,而十分可爱地抖动不已。当时的激烈争吵,至今变成了绵长的回响。在空落落的庭院内,我仿佛闻到了一种久远的芬芳,仿佛八月桂花的气息合。那是曾经对立的文人袖袍里散发出的芬芳,是一种砚台里的墨、书院墙角的青草和他们的呼吸在长久时间的浸染中散发的混合香气。在岳麓书院虚拟的桂花香气里,我突然想起那个在长沙做过太傅的汉代著名辞赋家贾谊。这个才华横溢、却因梁怀王坠马自责忧郁而死的著名文人,该是一朵秋天的菊花吧?在我的印象里,他就像一朵菊花那么落寞、孤单,那么瘦,背影充满了秋天的凉意。岳麓山上,埋藏着一代英雄蔡锷。蔡锷和小凤仙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枝美丽的桃花,艳丽芬芳,风姿绰约。爱情附丽的英雄之死,何等的温婉动人,令人向往……
我继续前行,层峦叠翠,碧嶂屏开。深谷鸣泉,古木参天。整个山上,像是撒满繁星的夜空,西汉以来的历代胜迹,到处可觅,如那名扬四海的麓山寺、望湘亭以及近代革命家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人的墓室,都强烈地吸引着来自各地的远方宾客。
“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佳句和那座由此而得名的“爱晚亭”,更为岳麓山之秋增辉添色。我每次登岳麓山,这里是必定要来的,这里留下了许多各式的小照,常常唤起美好的遐思、回忆……
爱晚亭,爱枫亭,红叶亭,简直就是诗一样动人的名字。它坐落在岳麓书院后边不远的小山间,清朝乾隆五十七年重建,为正方形,四根朱红圆柱和四根花岗石方柱,将这双重飞檐高高托起。倾挑展翼的脊角,玲珑剔透的窗棂,美观精巧的图案,表现出浓重的民族风格。再仔细一看,前面石柱上还镌刻着一副对联,画龙点睛般道出它的精华所在:
山径晚红舒,
五百夭桃新种得;
峡云深翠滴,
一双驯鹤待笼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亭子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茸,使之焕然一新。尤其是******专门题写了“爱晚亭”的眉额,就更给它增加了新的生命力。
当年,******在湘江东岸的第一师范读书,常常顶着大雨野游,冒着寒风登山,不知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迎来多少个难忘的黎明。有时,在如火似焚的烈日下“日浴”,有时在凛冽刺骨的北风里“风浴”,有时在鞭抽针扎的骤雨中“雨浴”……他就是这样严格地、艰苦地锻练着身体,磨练着意志!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一页啊!1918年4月,新民学会成立了!这年夏天,******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索性就住在这里。他们脚穿草鞋,肩挑山泉,拾野草,砍枯枝,自己动手煮豆饭,大家不断勉励:一个人要坚强,要进步,要学树木与风雪作斗争、生根结实的精神,不学花草随风摇摆……暑假,过得多么有意义啊!
就像岳麓枫林一天天长大成材一样,青年人探索革命道路、寻求救国真理的愿望,如同炉火中烈火般愈烧愈旺,愈燃愈猛。胸怀大志的******,又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罗学瓒等同学、教师,常来这里捧卷攻读,展视未来,商讨国内外大事……如今,80多年过去了,然而这里的清泉,还在潺潺地流着。这里的枫林,更加苍劲挺拔。在亭畔,在泉边,在山脚,我若有所思地漫步美丽的岳麓山,观赏美丽的金秋,一切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只怎么的,我突然变得像好奇的孩子般摘下一片火样红的枫叶,轻轻夹在日记本中,心里如同融着一兜蜜似的甘甜。就在这同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一棵棵光秃秃的杨树、柳树映入我的眼帘。它们的叶子都已落下,静静地、默默地铺在大地上,是那样从容,那样自如,那样心安理得……难道,这不是同样的“美”吗?而且愈是如此,人们就愈发眷恋,愈发怀念,愈发不会忘记它。
是啊:绿叶如盖,生机勃然,是美;而今,无牵无挂,干净利落,同样是美。望着这空荡荡、直楞楞的树干,谁也不会有一点枯竭、衰老、萧条的感觉。不是吗?你看它那迎击飞雪、傲斗风霜的英姿,该是多么雄健多么顽强,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更何况,又有颗颗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芽苞在孕育,在萌发,在预示着经过严冬洗礼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来临!这就是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这让我想起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寞,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我一边咏诵着,一边遐想着,情不自禁地弯下身子,在那绿毯般的草丛中,我仔细地寻找着一片片金黄的、暗褐的,同样是斑斓可爱的落叶,小心翼翼地拾起,再次轻轻用本子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