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100000024

第24章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7)

形成这个意识后,我重新站在考官的角度上梳理了一下政治课本。每到一个知识点,我都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

再就是论述题。我也产生了新想法。政治老师指导说(估计当时的政治老师都会这样教育学生),在做论述题时,要尽可能多写,多涵盖知识点。但我一站在考官角度上,就想到,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我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低级的考试技巧,针对的是那些没有掌握好知识的学生,而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舒服。当时,我甚至都达到一种“变态”的境界,能够感受出出题人是严格还是宽松,从而决定在做选择题时标准严格些还是宽松点。

这两个考试方法的效果只能用可怕来形容。二模我政治只考了 五十多分(满分 100),三模考了 83 分,是全年级第一名,提高了近30 分,高考仍考了 80 分,列全年级第二。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他认为,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他不能站到来访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感他所感,想他所想,治疗很难有好效果。

把这个概念放到高考中,就可以明白:如果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考试,就很难理解考试的规律。并且,如果不进行这种换位思考,学生就很容易和考官较劲。譬如,一个学生可能会想,虽然我的字写得乱了点,但总能看得清楚,阅卷的老师会理解我的。但如果他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立即会明白,看到一个乱糟糟的卷面,肯定不会愉快,而看到整洁的卷面,心情立即会不一样。这样一想,你就会真正明白整洁卷面的价值。

形成“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这个意识后,我又重新反思了每一科的考试方法,当时的小顿悟相当多,也找到了许多考试方法。不过,我是 1992 年参加的高考,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已记不得太多了。记住也没什么价值了,毕竟现在的考试,应该会与那个时候有很大不同,生搬硬套肯定是吃亏的。但是,换位思考和“考试轨道论”肯定依然有特殊价值。

最后,我想向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说一句,能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固然好,上不了也没所谓。我的同班同学中,只有我一人考上北大,但很多人现在远比我成功,比我活得更好。

如果说,对高三要有一个整体看法,就是不要拘泥于一次考试的得失,那么,我们对人生也应该有一个整体观。即便在高考中遭受了什么挫折,我们都要永远努力,永远向前进。这样的话,高考中的成败得失放到整个人生中,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五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广州女孩阿云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是失败者。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

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但因为早已经形成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做父母的,总想着要“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远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很多没有得到比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

因:父母总是鼓励孩子

果:三兄弟皆成企业家

譬如,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年轻做推销时,从来都不怕被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次仍然能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他说他内心深处相信,他一定能打动对方,赢得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后来,聊到深处,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他们一定能行。结果,我这位朋友,还有他的两个哥哥,现在都是有数百万乃至千万身家的企业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们三兄弟最高学历也都不过是大专毕业,而且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一直非常贫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例子。一对音乐家父母,他们希望一对儿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于是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棍棒教育。譬如,一次儿子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然后遭到了一顿暴打。

这对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本可以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儿子拒绝拉二胡,他说他恨二胡,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儿倒是还拉二胡,但与父母基本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下内心的恨。

父母残酷地对待儿女,而儿女也学会残酷,儿子是“残酷”地对待二胡,而女儿则残酷地对待父母。

不仅如此,多 数在棍棒教育下长 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 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模式决裂,心中仍然会涌动着强烈的、难以排遣 的恨意。

在国内知名的天涯论坛上有一个题目为《曾多次毒打、侮辱子女的父母们,你们给孩子跪下!》的帖子,其中一个受过父母虐待的网友写道,她尽管很想做一个好人,但一看到柔弱的东西,譬如小孩子、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就忍不住想折磨它们。这其实就是她内心的客体关系向外的投射,这种投射不会因为我们意识中多么想做一个好人就能终止,这必须有非凡的努力和强大的反省能力才有可能走出来,并营造自己新的、健康的客体关系。

当然,父母与子女的糟糕关系,并不仅仅因为极端的棍棒教育,还有很多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忽视。

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2006 年,我出差去俄罗斯,在莫斯科机场的候机厅,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长得像天使一样漂亮,穿着也非常精致,她的又帅又有气质的老爸,在长椅上静静地读书。

和我们一样,他们也去叶卡捷林堡——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在近一个小时的等待时间里,小女孩不断地纠缠她的爸爸。她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旁边,仿佛生怕打搅他,然后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对他说点什么。

但爸爸没一点反应,不说一句话,不吭一声,胳膊仿佛钢铁般一动不动,也不看女儿一眼,仿佛女儿所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仍然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

女孩觉得有点无聊,于是离开爸爸,自己去玩。过了几分钟后,她忍不住又来纠缠爸爸,仍然是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点什么,但爸爸仍然完全没有一点反应,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女孩无聊地离开,过了几分钟后又来碰一下爸爸。

…………

这样过了约半个小时,女孩彻底打消了要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开始自己玩,她一会儿跳下舞,一会儿唱下歌,但动作很轻,声音也很轻,仿佛生怕打搅周围的人。

再过了半个小时后,登机时间到了,这位老爸合上书并放进行李包,把女儿喊过来,然后非常非常轻地拍了一下女儿的头,那眼神仿佛在说: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小女孩则羞涩地笑了一下,那种微笑中,有一点自责的成分,仿佛在说:“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可我真是有点寂寞啊。”

这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老爸对女儿的第一次关注。我想,十几年后,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任何场合,她都会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打搅其他人。

自我评价 = 内在父母的评价

上个星期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她能轻松地化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譬如,去餐馆吃饭,如果菜上得慢了,她就会叫来服务员,对她说:“小妹,你这么可爱,能不能帮我催一下菜?”一般情况下,“小妹”会很开心地去催,问题顺利解决。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等。这时候,她会继续说:“小妹,你很能干的,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我对你很有信心。”

到了这一地步,没有哪个“小妹”会再固执己见,而会开心地帮我们去催,于是问题也很快解决。

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掌握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绝不会盛气凌人,也绝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和。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聊到她的家庭,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她的父母非常民主,家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投票决定,而且大人孩子每人一票,完全平等。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她把这个关系投射到了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于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

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导游都仿佛是在按照一个僵硬的模式来对付我们。

离开鼓浪屿后,我对这个朋友开玩笑说,她夸导游可爱,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可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一般餐馆的服务员自我评价尽管可能普遍比较低,但也有高的地方。所以,我的这个朋友向她们投射她的夸奖时,她们会接受。但鼓浪屿的这个导游,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她的夸奖,都没有用。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

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格言。

学心理学越久,我就越相信这句话。

那么,性格如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性格,是通俗的说法,换成心理学专业说法,即人格。所谓人格,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即一个人内在的客体关系。形象表述出来,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性格是一种关系。

这可能会让人发晕。性格,譬如自信、自卑、倔强,等等,怎么会是一种关系呢?

先讲讲自信。自信,通俗理解,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然而,从逻辑上讲,不存在 A 相信 A 这回事,存在的,只能是 A 相信 B 或 B 相信 A。那么,什么叫自信?简单来说,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内在的另一部分。套用客体关系理论的话,准确地表达,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所谓自卑,也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没有信心。所谓倔强,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说,凭什么!

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主要是六岁前。这个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就会不断将这个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的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简而言之,即性格决定命运。

所以说,精神分析学派有决定论的色彩,而且是童年决定论。决定论听起来有些悲观,但它绝非说,你的客体关系模式就不可改变了,它当然可以改变,改变的办法,就是认识你自己。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一切为了孩子!

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再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这样说,听上去有些偏执,那么,讲讲故事吧,故事能说明一切。

我一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儿子该读小学了,神通广大的他细致地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学,结果有个雷人的发现:在这些著名的小学,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竟是一个普遍现象。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如何,这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这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而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自然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

现在几乎所有中小学学校,学生们已没有了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无比焦虑的老师们像打仗一样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是和成绩紧密挂钩的。

同类推荐
  • 科学育儿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科学育儿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环境中,儿童在家庭、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儿童问题也是为全社会各个家庭关注的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如何科学育儿,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新婚开始,夫妻和家庭其他成员都十分关心如何科学育儿、如何生一个健康聪明宝贝的问题。
  • 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门萨女神”、“全能型学霸”,光鲜的外表之下,安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孩。在农村疯跑,在城镇长大,父母也只是普通高中教师。直升落榜,竞赛失利,却屡仆屡起,愈挫愈勇。清晰明确的人生规划背后,也有迷茫和失落。
  •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本书精选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中国家教经典中的精髓篇目,从中提炼先贤家教思想的精华,加上精心的注译和精到的阐释,辅以生动鲜活的家教做事,从中可管窥和借鉴先贤家教的精深之处,学习如何在今日中国的新环境、新需求下,用历经时间淘洗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熏陶孩子,以科学、合理的家教方式去给予孩子以正确的品德导航、情商训练、书香濡染和创新启迪,并在亲子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始终重视激励的作用以及亲力亲为的示范功效。本书体例活泼,语言亲切,案例丰富,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可让为人父母的你轻松了解前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之灵活运用在关系儿女的成功教育中。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要做称职父母,先和男孩成为朋友,男孩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没有安分的时候,你可以批评他、教育他,但是千万不要不理他。他们最怕的是没有人做他们的朋友,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帮助、没有人支持。从小就要男孩知道,他是个男子汉,他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走来;他犯错误了,就要让他知道,好汉做事好汉当;他不听话了,就要让他知道,男子汉是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让你的男孩能力超群,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要知道,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浇灌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 聪明宝宝吃出来

    聪明宝宝吃出来

    本书对于在换乳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予以指导。比如,何时开始给宝宝喂泥糊状食物,哪些食物此阶段可以吃,哪些食物此阶段不可以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等。
热门推荐
  • 我的快乐吸血生活

    我的快乐吸血生活

    珍珠六岛上有一种奇怪的病症,病人会长出四颗上下对称的牙,就像传说中的吸血鬼。为了防止扩散,政府限制病人离岛。某男来此旅游,偏巧染上异症,不得不留居珍珠岛,与伙伴们开始了一种另类的生活。如题,本文实为哈哈文,无太多打斗。请勿过度期待。若能抱着看《武林外传》的心态来读,说不定会有一点惊喜哦。
  • 0~3岁亲子助长游戏

    0~3岁亲子助长游戏

    本书介绍了适合0-3岁宝宝的智力开发重点,列举了231个亲子助长游戏,通过游戏对宝宝的大脑进行刺激从而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通过刺激宝宝的听觉、视觉及身体感觉提高其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社交能力、想像能力等。
  • 三千东流缘如水

    三千东流缘如水

    权势争夺,一朝兴起。隐世药门,新贵逐生。爱恨纠缠,世事纷繁,缘来缘去,终归尘霄云慕弦: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有时它就像撕开伤痂,撒盐,再清创,再包扎。像藤蔓在流血流泪中蜿蜒生长。司知非:是非嘛,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是非。我想守护的即为是,她所厌恶的即为非。
  • 星辰遇明月

    星辰遇明月

    上一世a市四大世家之一苏家大小姐苏沐冉,错信闺蜜和渣男,害得苏氏落入他人之手、爸妈惨死,还将爱她、宠她入骨的竹马陆景淮推开,给他下毒,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他,但他仍爱她入骨,如今重活一世她决心要好好的爱他,狠狠地虐渣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血肉长城--抗战前线将领访谈

    血肉长城--抗战前线将领访谈

    本书从不同侧面与角度收录了国共两党上至朱德、彭德怀等,下至普通战士,以及游击队将领或访谈、或浴血杀敌的通讯。以当时的文字与图片重现了抗日军民的故事,追忆了一些英雄事迹。
  • 混沌战体

    混沌战体

    引天地之气,揽九天星辰,凝万古不灭之魂;历千劫万险,战六道轮回,铸混沌最强战体。叶风,是云剑山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因为宗门禁地之内的一块残骨,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 死之界

    死之界

    对于做一切事情都轻而易举的人,早已对原本的世界无爱了~~~一场无尊严的死亡之后,迎来的却是穿越。一位天才少年,来到异界,从默默无闻……到称霸异界!
  • 科幻大反派

    科幻大反派

    全球所有人分批次进入主神空间。秦天,全能的学生。他的降临,意味着大反派的到来。拳打蜘蛛侠,脚踢美队,智商碾压钢铁侠,左拥黑寡妇。他将会在主神空间掀起一场风暴。
  • 回忆你慢点走

    回忆你慢点走

    洛回忆把自己的回忆丢了.一群好朋友为了帮他恢复记忆.把她的高中时代重新来过了一遍.余言喜欢洛回忆长达六年最终修成正果.刘骆炽当初对洛回忆的承诺也被时间变成了笑话.最终还是选择跟前女友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