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其言行,借以惑敌。在自身力量一时无法与强敌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大可先曲其身,藏头缩尾,以弱示人,令其迷惑,进而积攒实力,伺机而动。此法正乃曲而得全,似退实进。
人在很多情况下,多为力不如人之时,与其采取直线的生存方式,反而不如曲线求生。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讲的正是这一道理。看似有损,实则保全了自己。这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智慧韬略。
锋芒宜半露或索性隐藏,或者变幻面目,使对方真伪莫辨麻痹大意,如此,正好可以择机而行。很多情况下,退一退不仅大有必要,而且利莫大焉。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展露锋芒,定会给对方以致命一击。可见退一进三,胜果在手。
诡,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是有道可循有则可遵,其核心即以弱示人,以小掩大,以曲掩直,以反混正,以柔克刚。诡示有道,不可一味变幻、杂乱无章、行而无规,否则必实现预期效果。
一、藏针于绵:启智开悟的韬略学问
1.诡学启智,大彻大悟
诡,原本不是一个好字眼儿,在《辞海》中曾被释为虚伪、欺诈、怪异等意,平时亦多以诡诈、诡秘、诡辩组词出现,把其视为贬意似不为偏见。
但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观念的变化与更新,使人们对“诡”亦有了新的认识与衍变。“诡”已不仅是诡计多端、狡黠阴险的含义,它更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人类生存的意义不再体现于食能裹腹、衣能遮寒的单一侧面,更衡量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与质量。谁要想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与质量,谁就要拥有较别人更多的智慧与韬略。于是,人们终于明白了诡智、诡谋与诡术是成功所必需的。
诡学是一门启智开悟、韬略满怀的学问。诡学凝炼中华五千年古文化的精髓,汇总儒、道、佛诸家的哲学内涵,以古为鉴,以今为例,或者娓娓道来计谋韬略的机巧,或者深刻揭示大智大谋的旨要。诡学贵在变幻,贵在以智取胜。古往今来多少酬壮志、抵成功的彪炳霸业大人物们,正是倚恃着大智慧、大谋略、大方术,决胜千里而成就了霸业。不论是“盈泽养鱼”,还是“藏巧于拙”,是“撒手悬崖”,还是“欲擒故纵”,均是诡学出神入化的致胜仙机,无处不体现出诡学的大智慧、大韬略、大胜果。
当今时代脚步一日千里,竞争角逐几近沸腾,仅有一副好肚肠一颗慈悲心已不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不论是为官的、为民的、经商的、从政的,摆在面前的不仅是生意上、专业上的几个难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顺畅上下左右的微妙关系,如果仍一如既往地当面锣鼓,一根肠子通头脚,只能是有勇无谋,而善意地恰当地运用诡智、诡谋、诡术,倒能起到曲径通幽的妙用,财源自会滚滚来,职衔自会一路提升。面对困境,诡学亦有起死回生的招术。你纵有撞到南墙也不回头的执着,最终难免头破血流、两败俱伤的悲壮结局,何不尽施机巧、善谋善策,李代桃僵亦可,蚕伏伺机亦罢,终会峰回路转,别有洞天。
诡智、诡谋、诡术,无处不体现着大聪明、大智慧、大韬略。小计谋、小把戏只能成全小满足、小角色,大智谋、大策略方能造就大人物、大成功。大智谋体现一种境界,一种能俯视众生、大悟大彻的清澄境界;大策略寓含着一份清醒,一份众人皆醉吾独醒的高瞻远瞩的清醒。诡学在述说着一个法则,一个智者方可生存的法则;诡学还在论证着一个结局,一个智者方可成功的结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众生百态的今朝世界,谁拥有了大智慧、大谋略、大方术,谁就是那流芳百世的风流人物!
2.曲而得全,貌退实进
诡者,伪其行也。在自身力量暂时无法强大到直接与敌手对抗的情况下,大可先曲其身,刻意示弱与敌,以体其迷惑,进而积蓄实力,待机而动,此法正乃曲而得全,貌退实进。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遗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够让我使臣以表示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表示宽恕燕王。
由于燕王的委曲求全,为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试想,如果当初燕国逞一时之气,在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攻打齐国,可能早就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因咽不下一口气而亡国丧生,岂不抱恨终身!
在某些情况之下,多为己方力不如人之时,与其采取直线的生存方式,倒不如遵循曲线的生存方式。例如,如果我们在前进时碰到了障碍,要想顺利地向前,就必须先撤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的大意是,委曲的状态反而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反而可以伸长;低陷才可以装满水;破旧反而可以生新;不刻意追求反而可以有所得;追求太多只能徒增烦恼。这便是老子柔软且强韧的处世哲学。这种做法并非是一种失败主义,而是一种曲线式的生存方式。这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弹簧缩在一起,其间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中国有句俗话,即“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是古时候辅佐汉高祖刘邦称帝的大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一句至理警言,一定要牢记在心。一个人处事一定要小心、谨慎,切忌心高气傲,眼里容不得沙子,而应相机而动,否则只会贻害无穷。
3.讲究策略,诡亦有道
诡,并非天道可循,其核心即示敌以弱,以卑,以曲,以小等,令其松懈,以达制敌之效。谈蒙蔽不能不提孙子和《孙子兵法》。这部奇书对于蒙蔽的总结,虽是从兵法角度,却完全适用于人情操纵,而且其将术理之妙表现述得完备而晰。
在战术方面,孙子的中心观念是:“兵者,诡道也。”他主张兵不厌诈,战争之前一定要隐密自己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他点出心理作战的要诀: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而攻其暮气,扰敌敌人军心,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以逸待劳乘虚而入,即是所谓避实击虚的策略运用。孙子举出了十二项战术上可以运用的诡道,大体上是三大类原则。
第一类是外表伪装己方的实力,以欺瞒敌方,他的方法是:
能而示之不能:己方实力甚强,却隐藏以松懈敌人的警戒心。
用而示之不用:虽已出兵,却装成按兵未动。
近而示之以远、远而示之以近:故意使敌方认错己方之距离,以攻其不备。
第二类是误导,混乱敌人,他的方法是:
利而诱之:使敌人误以为有利,引诱其入彀。
乱而取之:混乱敌阵,乘隙突袭。
第三类是对付实力甚强的敌人,他的方法是:
实而备之:对实力强的敌人要充分戒备。
强而避之:避开敌人强劲的部队。
怒而扰之:激怒敌人,使对方乱了正常步调。
卑而骄之:故示低姿势,以养敌人骄气。
逸而劳之:敌人安逸时,骚扰他们使其疲于奔命。
亲而离之:设法离间分化敌人内部。
我们前面的蒙蔽都不曾超出孙子十二诡道的范围,足见无论在战场、在官场还是交际场,一切的竞争之道,操纵之理都贯通着相同的人情与心理准则。
下面是一个官场上“卑而骄之”以蒙蔽敌人的例子。
嘉靖中期,严嵩和夏言同为朝廷大臣。夏言科第在严嵩之前,地位在严嵩之上,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但是他自恃才高,难免有些目中无人,尤其喜欢别人对他奉承夸赞。严嵩对他并不服气,但他也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他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讨好夏言。有一次,他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心里恨得直咬牙,但表面却装得谦恭极了。他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夏言很受感动,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这也正合了他好虚荣求奉承的心理。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夏言大概作梦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位由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同乡,最后竟置他夏言于死地。
严嵩知道自己的计谋在一步步得逞,心里甚为得意;但表面却不露分毫,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只是暗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道教中祭神仙的“奏章”)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懂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皇帝本来就已经对夏言有诸多不满,现在又是他的两个宠臣来揭发夏言的过失,他也就没什么怀疑,一怒之下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代了夏言的首辅职务。
4.锋芒半露,柔以制刚
在交际场合,遇到小人含沙射影,指桑骂槐,作为讲求理性之人,一方面不必与小人一般见识,一方面亦不可忍辱受曲,怎么办?可以寻取另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应对小人的挑衅,既可反击,亦不失风度。
(1)暗藏锋锐
在某些场合,将某一固定词拆开来解释,赋予原词新奇意境,便能化腐为奇,博得喝彩。
有一次,******接见美国记者,有个不怀好意的记者挑畔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总理听了,很自豪地回答说:“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为马路。”那个记者听后哑口无言,一副窘态。周总理这一妙答,巧妙利用诉词法,创造了一种新奇的含意,时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点石为金,化拙成巧。既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又巧妙地回击了那个美国记者。真可谓藏锋处鬼神莫测其渊,露锐处天下莫挡其势。
(2)以柔克刚
例如,甲乙两人关系不好,一次在小巷中狭路相逢,甲傲慢地说:“我就不给你让路,你能把我怎么样?能把我吃掉吗?”乙慢条斯理地说:“我当然不能吃掉你,因为我是回民。”乙的回答看似向甲妥协,但实际上是暗骂“甲是个猪”。
话里藏话,总体上有两个基本功:一是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恶毒之音,否则便会成为笑柄,白白被人耍了自己还陪着笑脸。二是要会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话说得很艺术,又让听话之人心领神会,明白你话中的锋芒所在。你的敌人发出的旁敲侧击之音,暗含恶毒之意,这是一种无形的霹雳,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万万不可小瞧。对待居心不良的暗算之“飞镖”的上策便是接镖有术,还以颜色。维护自己的名声和面子,是自我保护、立足于世的必备功夫。
(3)以退为进
有时在交谈中,表面退缩,实则是为了更有力的反击,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先把手往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
古代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因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讽:“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齐国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人们比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继续揶揄道:“既然人这么多,怎么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王派最有本领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国来了。”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自觉没趣。
这个故事中晏子的答话就是采用以退为进之法,貌似贬自己最没出自己,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国,这是“退”,实则是讥讽楚王的无能,这是“进”,以退为进,绵里藏针,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爱故意找碴儿、寻衅滋事,想让别人下不来台。这时你如果退避三舍,必会遭人耻笑;如果视而不见,也难免有软弱之嫌。你想化被动为主动,反唇相讥,既可让寻衅者无言以对,也能在主动中有台阶可下。
5.退一进三,新瓶旧酒
退让有一种办法是表面上作出让步,实际上却暗中进了一步。所谓“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又所谓“新瓶装旧酒”。换了瓶子向对方退步,可酒还是老酒,酒力反而更大,因为对方肯定猝不及防地毫无还手之力了。此时看似退让了一步,实则进击了三步,受益更大。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在表演时说:“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旅馆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
侯波决定用一种奇特的办法,既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歉意:“我曾经说过,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连那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意在说明旅馆小而矮;“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虽然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里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实是批评旅馆的卫生情况,不但坚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讽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再如,英国牛津大学有个名叫艾尔弗雷特的学生,因能写点诗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一天,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诗。有个叫查尔斯的同学说:“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它是从一本书里偷来的。”艾尔弗雷特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
查尔想斯了想,答应了。他说:“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讲过的话。但这一次,我认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我到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两句话表面上不同,“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也就是指艾尔弗雷特抄袭了那首诗;“那首诗仍然在那里”,指的是被艾尔弗雷特抄袭的那首诗还在书中。意思没有变,而且进一步肯定了那首诗是抄袭的,这种嘲讽和揶揄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运用“旧酒装新瓶”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论辩技法是为论辩目的服务的。运用“旧酒新瓶”法,其意图是在论辩局势不利的情况下灵活机动地换一个角度来进一步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如果背离了论辩的主旨,就会变为纯技巧性的东西,流于语言游戏,那么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了。
(2)“旧酒”装“新瓶”,“装”法要巧
“旧酒”装“新瓶”其“装”法很多,但关键在于一个巧字,以上几例均很巧妙。例一是抽象的否定,具体的肯定,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有老鼠,而且还很多,卫生条件差,只不过巧妙地转换了一个角度。例二是巧换同义词句,同义词句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句,词句虽异,但含义相同或相近,巧换同义词句,就能达到“旧酒”装“新瓶”的目的。查尔斯前后两句话均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而后一句讽刺意味更浓了。
这种方法的妙处有很多。它可以以假掩真、以虚蔽实,它反语正说,虚实不定,的确是令对手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的以退为进的高超技术和策略。
二、诡林迷踪:远筹帷幄的诡谋诡智
1.自圆其说,借刀杀人
使用诡计者,也有其规律,这就是他们说的话,能够让对方相信。这一套自圆其说的本领,常常是他们诡术成功的原因之一。
秦赵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之战,赵孝成王任赵括为将军,赵括只通兵书,不晓兵机,被秦将白起战败,赵军死亡共有45万之众,从此国力大衰。燕国乘赵国长平兵败之机,派相国栗腹等领军攻赵。赵孝成王复用兼颇为将,大败燕军于柏乡,斩杀栗腹,乘胜包围燕国,燕国割让五城求和,赵王方答应停战。廉颇败燕有功,被拜为相国,号信平君。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赵王又派廉颇引军伐魏,廉颇有勇有谋,指挥有方,攻占了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时赵孝成王卒,其子悼襄王立。悼襄王恐廉颇年迈误事,合派武襄君乐乘取代廉颇,令廉颇交出兵权。廉颇伐魏取胜,士气旺盛,正欲乘胜进军,见乐乘奉旨代己,不禁大怒,遂引军攻击乐乘,乐乘不能取胜,败走归赵。廉颇见得不到赵王的信用,便逃往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廉颇在大梁闲居,过了许久,魏王并不重用他。当时,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缺乏将才,赵王想复用廉颇,又怕廉颇已年老无用,不能率军作战,便私下派遣使者去试探廉颇,看廉颇是否仍能领军征战。廉颇在赵国有一仇人,名叫郭开,是赵王的宠臣,曾多次寻隙复仇,得知此消息后,便携带许多金钱,私下会见赵国使者,令使者在赵王面前诬陷廉颇,赵使见钱眼开,欣然领命。廉颇本是赵将,非常想重新得到赵王的重用,虽年纪已老,英风不减当年。闻听赵使到来,欣然出迎,盛情款待。廉颇心知赵使来意,便于酒宴时,一次吃下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挥刃习武,以示自己仍可堪当大任。赵使见状,假意赞扬一番,告辞归去。赵王见赵使返回,询问廉颇近况。赵使谮道:“廉将军虽老,饭量尚好,然与我相坐不久,一会儿便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深信不疑,便不再征召廉颇。楚王听说廉颇居魏,派人入魏秘密迎接廉颇,拜廉颇为将,廉颇思念赵国,常道:“我希望能够指挥赵军作战。”廉颇在楚并未建立战功,后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
廉颇为赵名将,拒秦、伐魏、败燕,屡立战功,威震四方。但其仇敌使计害之,并不正面诋毁,而以虚掩实,以小蔽大,使赵王信其无用。
2.挑唆利间,嫁祸于人
嫁祸于人,是阴谋家的一贯伎俩,当出现政治利害时,这种阴谋诡计更将不断发生。
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御史大夫晁错见诸侯王势力日强,已构成了对汉朝延的威胁,于是上书,极力主张削藩。景帝平日,也有此念,于是将晁错之议,交与群臣讨论,由于詹事窦婴的极力反对,此议只得暂时搁起。但晁错并未就此罢休,在数月时间内,借故上书,连续削去楚王刘戊的东海郡(治在今山东剡城北)、赵王刘遂的常山郡(今河北中部、山西东中部)、及交西王的六个县。
晁错力主削藩,及楚、赵、胶西王已被削地的消息震动了各诸侯国。吴王刘濞早有谋反之意,见时机可用,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联合楚、赵、胶西、胶东、囗川、济南六国,同时起兵叛乱,欲西向入关。
景帝闻报大惊,急忙召集众臣,商讨平叛之事。晁错当即献策,请景帝率军亲征。景帝正不知所从,忽想起先帝遗嘱:天下有变,可用周亚夫为将。于是,当即拜周亚夫为大将军,领兵讨逆。又拜窦婴为将,命他统兵救齐击赵。二人奉命,立即辞别,准备择日起行。
窦婴辞别景帝后,日夜布置,准备兵发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忽有故吴相盎乘夜来谒,说有平叛良策献上。
原来,盎与晁错虽同朝为官,但素不相容。及晁错为御史大夫,上书削藩,恰逢盎辞去吴相,回都复命。于是,晁错上书,弹劾盎私受吴王财物,应当定罪。景帝见书,立下诏令,将盎免官,废为庶民。及吴等七国举兵为乱,晁错又重提旧案,对丞吏说:“盎贪吴王财物,有意隐瞒叛意,罪当处死。”丞吏道:“事未发,还可追究,现七国已叛,再追究还有何益?且盎不似有谋。”晁错听后,只得暂时放下。不料,此事有人告诉了盎。盎因怕无故被诛,连夜找到窦婴,欲借窦婴之力,设法除去晁错。
窦婴闻盎求见,忙令召入。二人谈起时事,盎说七国之乱,由吴唆使,而吴欲叛,由晁错激成,如主上肯听盎言,自有平乱妙计。窦婴听后,遂将盎暂留军营,自己连夜往报景帝。
景帝闻报,立即召见盎。盎拜谒完毕,见晁错也在帝旁,心中一惊,暗想:“不是冤家不碰头,要小心行事。”景帝见到盎,开口就问:“君曾为吴相,今吴、楚已反,君意将如何处置?”盎随口答道:“陛下尽管放心,不必担忧!”景帝道:“吴王靠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起事,若非准备周全,岂肯轻易为叛?怎能说不必担忧呢?”盎道:“吴只有铜、盐,并没有真正的豪杰。吴王所招,都是些无赖子弟,及贩卖铜、盐的奸人,一轰而起,成不了大事,故臣言不必担心。”晁错本与景帝商议粮饷之事,见盎来,暂站一侧,早已听得不耐烦,听盎如此说,在旁插说道:“盎言极是,愿陛下先考虑粮草之事。”景帝未睬晁错,继续问道:“你有何平叛良策?”盎道:“臣确有一计,但需保密,不能让他人知道。”景帝见盎说得如此神秘,只得屏去左右,但晁错站着未动。盎见状,暗暗着急,瞥了晁错一眼,说道:“臣今所言,除陛下之外,任何人不宜知晓。”景帝只好让晁错暂时回避,盎见周围已无他人,这才低声说道:“臣闻吴、楚连谋,彼此书信往来,主要说的是高帝子弟,各有封土。偏贼臣晁错,擅削诸侯,欲危刘氏。所以,众心不服,举兵西来,要诛晁错,求复故土。现为陛下考虑,不如斩杀晁错,赦免吴等七国,归还所削封地。如此,吴、楚必罢兵谢罪,还用动什么兵,运什么饷呢?”不久前,景帝对晁错劝自己亲征已有看法,此时听了盎之言,更感有理。于是说道:“如果真能罢兵,我又何惜一人,而误天下大事!”遂拜盎为太常,命他秘密出使吴国,设法议和。盎听后,心中暗喜,立即辞别景帝,择日赴吴。
盎退出后,景帝复召入晁错,继续议论粮饷之事。晁错见景帝态度依旧,这才放下心来,心想盎所奏,恐与自己无关。遂向景帝说完本意,便辞别退归。
景帝已中盎挑唆之计,决心杀错,以求罢兵。晁错走后不久,景帝便召来丞相青翟、廷尉张欧,密嘱他们劾奏错罪,就说他议论乖谬,大逆不道,应该处斩,罪及三族。青翟、张欧不知出了何事,只得按谕行事。
数日后,青翟等上书求斩晁。景帝立即手批,准其所奏。此时,事尚未张扬,景帝为速办此事,又秘密召入中尉,授以密计。
中尉领了密旨,带了数人,乘车直入御史府,传旨召错,立即入朝议事。晁错闻诏,急忙穿好朝服,与中尉同车而行。车行不久,晁错猛然发现,所走的不是入宫大道,而是通往东市之路。东市乃是朝廷刑场所在之地。晁错顿时大吃一惊,刚想发问,车已停下。中尉一跃下车,立即说道:“晁错快快下车听诏!”话音刚落,涌上几句士卒将晁错拖下车来,反绑了双手,牵到刑场,令他长跪听宣。中尉从袖中取出诏书,刚读到斩首一语,刑卒不容晁错说话,手起刀落,将晁错头颅斩下。可怜晁错,死时还不知自己犯了何罪,身上尚穿着朝服。
景帝闻晁错已死,这才宣布晁错罪行,并下令捕杀晁错全家。
晁错死后不久,谒者仆射邓公从军中返回长安,向景帝禀报军事。景帝问道:“你从军中来,可知晁错已死,吴楚肯罢兵吗?”邓公长叹一声,说道:“吴王欲反,已有几十年了。今日借削地发兵,不过托名诛错,其目的不在晁错。陛下无故将晁错诛杀,臣恐天下之士,从此将箝口结舌,不敢再言国事了!”景帝惊问:“这是为何?”邓公道:“晁错恐诸侯强大,不可抑制,故请求削封,以尊中央。这乃是强本弱末,有利万世之事。可惜计划刚行,便遭诛杀,内使忠臣寒心,外为诸侯报仇,臣认为这是陛下最大的失策!”景帝听后,沉思良久,方醒觉道:“君言甚是,但我已悔之不及了!”
吴王欲诛杀错,却不直接出击,而托他名,借人之手,实现目的。
3.伪顺佯孝,博取声名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金海陵王本是个屠杀成性至无以复加地步的杀人魔王,却要做出一副恭敬、孝顺的样子,以此来博取声名,而当他嫡母对他稍有所劝谏时,他的伪装就完全剥去了,凶残的本相显露出来了……
完颜亮是金太祖阿骨打的长子宗干之子。宗干的正室徒单氏无子,收养次室李氏之子完颜充为子,完颜亮是次室大氏所生。金熙宗在位时,完颜亮和完颜充同居相职,但完颜充嗜酒如命,荒于政事,所以徒单氏总责备他,而对勤于政事的完颜亮印象不错。虽然如此,完颜亮还是认为徒单氏是父亲的嫡妻,轻视自己母子,向着完颜充,心里不是滋味。完颜亮篡弑熙宗自立后,徒单氏很是吃惊,曾对人说:“即便皇帝失道,做臣子的也不该这样无礼呀!”她没有向完颜亮道贺。完颜亮更是记恨在心。
完颜亮即位后,遵照惯例,尊徒单氏和母亲大氏为皇太后,徒单氏居东宫,大氏居西宫。徒单太后生日那天,宾客满座,酒正喝得高兴,大氏向徒单氏敬酒祝寿。徒单氏正和身旁的人说话,大氏跪了好长时间,她才发现。完颜亮愤怒地离席而去。第二天,席中和徒单氏聊天的公主、命妇们都受到杖打。大氏认为完颜亮做得过分了,他却说:“现在儿贵为天子,怎能和以前一样呢?”
天德四年(1152年),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市)迁到中都(今北京市),一家人中单独把徒单太后留在会宁。徒单太后眼看完颜亮诛杀了许多宗室子弟,就连他过去的帮凶都不放过,心里非常害怕。每当有朝中的使者来到,她就换了衣服等候厄运的降临。
徒单氏为人贤淑,讲恩义,大氏与她相处得很融洽。大氏在中都,常思念远方的徒单氏。她曾告诫完颜亮:“徒单太后对我们母子有恩,你千万不要忘掉她。”贞元元年(1153年),大氏病重,以临终前没见到徒单氏为憾,她对完颜亮说:“你因为我的原因,没有让徒单太后来中都,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她接来,像孝敬我一样侍奉她。”
大氏去世后,为向世人表白自己的孝心,完颜亮决定把徒单太后接到中都。贞元三年,他派人到上京迁徒祖上的山陵,请徒单太后随祖宗的梓宫同来,他又派平章政事萧玉迎祭梓宫,吩咐萧玉说:“你们路经医巫闾山(在今辽宁省北镇县),那儿风景秀丽,祭奠完毕后,陪着太后游览一下山水。”梓宫还没到,他就远远地出迎,来拜见太后,身后有人带棍棒。他恭敬地跪在太后面前,谢罪说:“儿子不孝,好久没侍奉您。希望太后用棍棒狠狠地打我,不然的话,儿子心里不好受。”太后把他扶起来,让持棍棒的人退下去,对他说:“我有你这样能干的儿子,怎么忍心打你呢?”太后来到京城,他率领后宫、百官奉觞上寿,场面很隆重。
此后,他装出极其恭顺的样子侍奉徒单太后。太后躺着要坐起来,他亲自扶持身体;太后乘坐舆辇外出,他徒步从行,并亲自拿着太后随身携带的物品。人们无不夸奖他孝顺得很,就连太后也被蒙敝了,也觉得完颜亮变了样。
其实,完颜亮是做给别人看的,他骨子里并没有改变对徒单太后的态度。特别是当他妄自尊大,竭尽全国之力伐宋时,太后认为时机不成熟,劝谏他不可操之过急。完颜亮哪里听得进反对意见,从太后那儿出来,他一脸怒气,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他暗中指使太后的侍婢高福娘窥察太后的动静。太后的一言一动,高福娘总是夸大其辞地禀报给他,枢密使仆散师恭与太后关系密切,他奉命出征契丹起义,临行前,与太后长谈了一次。谈话中,太后提及自己曾劝谏皇上伐宋,皇上不听,现在又发生了契丹人的起义,真不知如何是好。高福娘把这话传给完颜亮。他猜疑太后怨恨自己,向着完颜充的子孙,欲凭借仆散师恭的后力图谋废立。完颜亮凶相毕露,派殿前点检使大怀忠等率领卫兵杀害了徒单太后,焚骨为灰,将骨灰撒入河里。
4.矫情掩饰,委曲求全
任何人物进行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条件。人的任何自由,都必须以此为前提,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总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况且情况在不断的变化,人的自由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所以,要生存,要发展,要自由,就必须要学会自全,即保全自己。
古人云:“惟德动天,惟宽容众。”与人相处,当然应有一定的度量,顾大局,看长远,倘若点滴小事都要计较,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必将会招致他人的猜忌,以致被陷害而不能自全。要想保全自己,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就应该学会不为小事所缠绕,不为小利所动心,不为眼前而损长远,不为暂时而害今后。学会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从长远计,从大局计,屈伸适度,退进自如。这样,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减少自己的灾难,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自全,在多变的社会政治活动中发展。
三国时,曹丕伪饰自己,从而确保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史称,曹操打算废丕立植。曹丕得知自己的太子之位难保,便向门客贾诩求计。门客便对曹丕说:“愿将军厌崇德度,加强士大夫的修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做好为子之道,如此而已。”曹丕听从指教,便暗暗下了决心,磨炼自己的意志。一天,曹操问贾诩有关废立之事,门客默不作声,曹操感到莫名其妙,便又问:“我和你说话,你为什么不回答?”门客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的父子呢。”曹操大笑。袁本初和刘景升都是废长立幼,所以袁、刘两家兄弟相残相杀,为他人所兼灭了。不久,曹操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都在路旁送行。曹植称述曹操的功德,出口成章,左右属目,曹操也很高兴。曹丕却在一旁相形见绌,怅然自失,吴质耳语:“王当行,流涕可也。”临别之际,曹丕涕泣不止,跪地面拜,依依不舍。曹操为之感动。由此大臣认为,曹植虽有才华,而诚心不及曹丕。曹植既然任性,不自雕饰,而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对他都加称赞,所以曹操终于改变了废丕立植的想法,继续确定曹丕为太子。
曹丕既立,左右长御都向卞夫人祝贺,要求卞夫人拿出自家的银两来赏赐给大家。可是卞夫人却说:“大王是以曹丕年长而立他为太子。对我来说,只要不责怪我没很好地教育曹丕就算幸事了,哪有什么理由赏赐众人呢?”曹操知道后,很高兴。他夸赞卞夫人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是最难办到的,但卞夫人却做到了,真是不简单。”曹丕以矫情掩饰自己,得到曹操和众人的赞赏从而保住了自己的太子地位,可以说是成功的自全之策。
5.反唇相讥,转移视线
张因和李意见相左,便想在公众场合故意给李难堪。李在一次发言中,不慎读错了一个字,张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李:“水平太差,那么简单的字都不认得,还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说话!”李见张故意寻衅滋事,也就不客气了,笑着对他说:“这总比你作错事不认帐还强出一点吧!”李的话实际是事出有因,张在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后,非但自己不承认,还欲嫁祸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为这件丑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话一出,众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视而笑。张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在下不了台的情况下,运用反辱相讥之法,转移了视线,巧妙地回击了张的侮辱,也使自己从窘境中摆脱出来。
齐国的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对他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来我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出了个主意。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举行酒宴来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是干什么?”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桔子甜,枳子酸,为啥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么?”
楚王听后若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真有些自讨没趣了。”
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常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头头是道,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那么,应该怎样说话,才能反击无理取闹的行为,使得对方觉得理亏、词穷、无言以对呢?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质上镇住对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平静情绪,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
在反辱相讥的过程中,不能说了半天,还不得要领,或词软话绵。打击点要准,一下击中要害;反击力要猛,一下子就使对方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