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要多参观画展、花展、盆景展等展览,要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这样有利于活化右脑。如果能作画,那对右脑刺激的作用会更明显。作画时,要随心所欲,不受任何框框的局限。许多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喜欢绘画。由此也可看出绘画对活化右脑的良好作用。
在鉴别钻戒、陶器、水晶饰品、绘画作品的真假时,最需要的就是右脑的绘画感觉能力。鉴别一件陶器古玩是真品还是假货,用左脑的语言机能是无法判定和表达的。只有依靠右脑在形状、质地、色彩等方面的丰富积累,才能完成这种复杂的工作。
练习根雕、盆景栽培也会锻炼右脑的绘画感觉。这些都是把自然风景艺术地再现出来。它们都具有立体的、绘画的性质。因此,有意识地观察并努力记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对右脑就会形成良好的刺激。
三、开发右脑潜能14法
1.神奇的“PERT”法则
5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为在导弹开发方面夺回被前苏联领先的优势,开始制造核潜艇,应用了一种叫做“PERT”的方法,使预计七年的工期缩短了两年半。这种方法是用图标出每项工作的具体步骤,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所需的时间。通过这张图表,可以发现并研究要按预定日期完成工作会存在什么问题;出现问题时要求的解决方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管理对象。总之,可以说这是个很科学的“计划技术”。
这个方法如此神奇,是因为在这个方法中巧妙地溶进了右脑功能。其关键就在于将程序图表化。我们的右脑有认识图形的功能,如能将程序按顺序变为图表,就能有效地发挥右脑功能。如若将每一程序项目用文字分条写出,那么,发挥作用的就只会是具有语言功能的左脑。如果用图表去刺激右脑,那么左右两脑就能并用,而且右脑还能描绘出丰富的形象和想像,使人能综合、深刻地看到事物的整体,自然,问题也就能轻易地掌握了。
你在日常工作中不妨也吸收一下这种方法的优点。当然,不必像“PERT”那样把规模搞得很大,只要能养成把日常的一件小工作转换为图表的习惯便可。我常常将工作、计划画成程序图表,希望你也来尝试着把一天的工作变成程序图表。
工作中,常常要求我们有很强的把握整体的能力。如果你能从平时起就养成干事业借助程序图表使用右脑的良好习惯,那么,你就会稳步增强这种能力。
2.学会“结伴型”学习法
几乎绝大多数的人,当他想学习某种专业时,总习惯于集中全力只阅读该专业的书籍、资料。即是说,是一种“单线型”的学习方法。然而,这种陈旧的学习方法,耗工费时而收效甚微。从右脑功能出发,采用专业书籍与相邻专业的书籍齐头并“读”的学习方法,即“双向型”学习法,用句旅行的术语来说,就是“结伴型”的学习法。
假设你要学习的专业是“电子计算机”,这时,你应观察一下四周的相邻专业,从中找出你认为相互有联系的专业。譬如,你选出“大脑”为第一个伙伴专业,同时开始这两个专业的学习。
可能你会抱怨,这么学要花费双倍时间。然而,当你一旦开始这种学习你就会发现:非但不多消耗时间,反而会提高速度、节约时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右脑高度兴奋活泼。
右脑有个基本特性,存贮的信息量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这是因为,阅读材料多,反而联想更丰富,形象功能会更强。
拿“电脑与大脑”为例来说,两专业并行学习会产生互为参照、相互促进的作用。人都有大脑,所以每个人都有想了解大脑的“欲望”。这种“欲望”还会成为学习电脑的动力。“哪些事情人脑能办到而电脑却办不到呢?”“原来如此,计算机只具有相当于人左脑的功能。”这样,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一步步地得到加深。
因为,结伴搭伙能够使左、右脑协调合作,从各自专业中轻而易举地产生出许多的形象。而且,由于两个专业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产生出的形象在许多场合相互重叠。也就是说形象与形象相互补充增幅(即放大),产生相乘效果,可以轻易地借用一方的形象去扩充另一方的形象。
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弄懂了”,必须依靠右脑以“图画”形式描绘出形象的综合体。而要描绘“图画”,就需要有许许多多填充细微之处的形象。此时,如用“单向型”学习法,则无法得到填充细微之处的形象;相反,如果采用“双向型”学习法,则“伙伴”之间可以互借形象,迅速填充细微之处。这样,一幅关于电子计算机的“图画”就会高效率地在你的右脑中描绘出来。这时,你就已经掌握了电子计算机这个专业。
3.右脑形象思维记忆强化法
你在想要记住某件事情时,采用什么方法呢?是反复默记多次呢?还是抄录呢?这里向你介绍一种高效率的充分发挥大脑记忆功能的好方法。
简单来说,人脑的记忆就如同录像带一样。右脑将一连串的情景、场面、状况等作为连贯图像记忆下来,而左脑则将这条“录像带”加以整理,添上小标题作为将来查找的线索。
因此,所谓的“记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左脑将“录像带”打上标签存入右脑;另一方面是把它再现出来。所以,当我们说“忘了”时,绝不是记忆“消失了”,而只是从大脑记忆中找不到我们想要找的东西,这就是所谓“想不起来了”。
那么,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录像带”上的标签没贴好,或是贴乱了等等。当我们掌握了大脑记忆功能的奥秘后,就不难想出记忆的好方法。简单地说,不要只靠语言,还要同形象联系在一起,动员右脑参与记忆。相反,死记硬背完全违背了大脑记忆功能的工作原理。它意味着只把语言投入左脑而不给它们赋予形象的意义。这样由于右脑没有参与工作,当然会很快“忘掉”。
因此,我们常用的联想记忆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你想记住的信息A上补充各种关联信息B、C、D,扩大信息量以便于产生形象。例如,做会议记录时,不仅记录会议的内容,还把会场情景、某人坐在某个位置也一一记下,这样,当你回忆那些情景时,就会很容易想起当时的会议内容以及每一个发言人的具体情况。再如,要记住某个地名,可用谐音的办法,还可记些与之相关的情况,如交通、地形地物、地貌等等,这样地名就变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总之,要把想记住的信息想方法转换成形象,然后再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
4.右脑式外语学习法
时代发展到今天,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国创业司空见惯,为适应这一要求,人们纷纷涌向各类学校学习英语。这件事本身极令人欣慰。遗憾的是,往往很多人上课后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责任心强的人或办事认真的人,往往心灰意冷或焦虑不安。
遇到这种情况,应果断地放弃想弄懂老师说话内容的念头。索性从另一角度重新接近学习对象。一般的书店里都出售英语会话录音磁带。从中尽量选择些时间长的磁带,创造一种从早到晚都能听到英语的环境。
上厕所时可以听,走路时带着小型随身听,在汽车里可用汽车专用收录机听。总之,关键要创造一种像听轻音乐那样的状态。而且,不要顾及是否能听懂。只要有英语进入耳朵内就行。这样,不知不觉中,英语抑扬顿挫的类别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右脑之中。
有一个以美国印第安人为对象进行的实验很有意思。让印第安的儿童听英语和他们的部族语,并测试他们的脑波,结果发现他们听部族语(母语)时,右脑脑波受到压抑,听英语时,左脑波受到压抑。这就是说,外语是由左脑,通过逻辑去理解的。而母语则是像音乐一样由右脑所接受的。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做到能像听母语那样听外语,用右脑以音乐的方式接受外语。照此实践,英语抑扬顿挫的基本类别就会毫不费力、顺畅地涌入大脑。因此,学习外语应首先从这一步开始,在有意识无意识之中,像听音乐一样轻松地听外语。当你出差到国外时,你就会发现这种方法的效用。
听的时候,不必拼命地去听,不要想“这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语法结构是怎么样的?”否则,瞬间之内你的大脑重新会转向左脑,右脑就再不发挥作用了。
发现特洛伊古城的考古学家谢里曼,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好几种外语。他的诀窍一是尽量模仿发音,二是从不将外语译成母语。这个诀窍和我在这里介绍的方法道理相同,可以说是右脑式外语学习法。
5.打破“规矩”,不要“方圆”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过评论,说日本著名百货零售企业大荣集团发迹的秘密,在于创始人、总经理中内功先生实施与日本传统背道而驰的战略性行动:像购商品一样冷酷无情地收购其他公司、从各地大量聘请优秀人才。为了商品物美价廉,大量进口外国商品。中内先生的这些做法使得大荣公司在短期内跻身于年销售额超过一兆日元的大企业行列。这个评论的确很有见地。可以说中内先生思考问题的特点就是抛弃日本商界的惯例,一切按崭新的方式进行。
其实,中内先生就是有效运用右脑的人,不为惯例所左右,正意味着除掉一切存在的数字式信息。换言之,就是使左脑的数字功能停止工作,创造出一种非依赖右脑不可的状态。右脑不被左脑所干扰,自由自在地观察现象,描画出形象。这种形象经过左脑加工,最后变为想像。这种想像,正是创造性的基础。中内先生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直觉”正确,而这种“直觉”是不断运用右脑的结果。
一般来说,当人们接到一项工作、一个课题时,总喜欢问问“前面的人是怎么干的?”甚至有人非要看惯例后心里才踏实。可是,如果你想要进一步发挥右脑功能,拿出只有你才能想得出的崭新的有个性的方案来,那你绝不要被惯例束缚住。
如若拘泥于惯例即数字信息,那么在你开动右脑之前,左脑会出来袭扰,限制右脑,使它只能产生带有一定框框的想法,只能产生出避开风险的所谓平安稳妥的想法。在商界常有这样的现象,家业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后便迅速衰败,原因就是第二代、第三代被父辈开创时所定下的各种规定所束缚,常常走上只靠左脑思维、靠左脑行动的“下坡路”。由于他们不开动右脑,所以不能用形象描画出与父辈时代不同的自己所处的时代,于是思维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差距。
6.留下阅读的痕迹
韩国总统金大中的自传《金大中传》一书中,介绍了金大中先生的读书法。金先生作为精于读书之人,每读一册书都记下大量的笔记,在韩国记者中颇有名气。据说,他记起笔记来几乎让人分不清他是在读书还是记笔记,笔记量之大让人说不清是为自己写还是为他人写提要。总之,他想到哪儿便写到哪儿。
金大中先生的这种读书法,无论从效率还是从把握文章内容角度来讲,都很合乎科学道理。因为他有效地开动了记忆的主角——右脑。读书理解内容,并不是用左脑记忆文章。要想把大量文章记住,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知道什么内容写在哪节里就够了,需要查阅详细内容时,只要能迅速找出那本书,翻到那一页便足矣。
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高效读书法,可谓再理想不过了。为要达到这种效果,非最大限度利用右脑能力不可。更具体地讲,阅读时应在书上留下“阅读痕迹”。一般的人都可能在读过的文章里划过横线,为日后查找信息留下了记号。但是,仅仅停留在划线水平远远不够,还应有所发展。比如,将某页折角,或是加些批注。擅长画画的人如能画幅小漫画更有意思。这样,当你再查找这些资料时,批注、漫画就成为线索,使你毫不费力地找到它。不仅如此,右脑还能将你自己写批注的情景以印象的形式牢牢地记住。
从这种意义上讲,并不是非批注不可,画△或〇也同样有效。批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颇感兴趣的地方留下“阅读的痕迹”。右脑会像录像磁带那样,将这些痕迹记忆下来。而且,能非常清晰地记住哪些内容写在哪一页上,日后需要它时,便能迅速提取出来。
不言而喻,书不是用来装饰书架的。应该大体浏览一遍,发现有用之处尽量多作记号。总之,这种右脑读书法,无疑会使读书效率快速提高。
7.一张一弛,放而不松
要使汽车正常行驶,预热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不使引擎热到一定程度,汽车便不可能顺利奔驰。而且,加油之后突然踏紧急制动器,很可能会使汽车抛锚。即使不抛锚,要想再次行驶时,也必须重新发动汽车。
我们人的身体,从本质上讲与汽车相同。进行体育运动之前,必须做些热身运动,而且运动完成后也不能骤然使肌肉活动停止,而需有意识地在运动场上缓跑等,否则会给肌肉带来不良影响,导致在以后的比赛中不能取得最佳成绩。
我们的大脑活动,与此理基本相同。若想考试时发挥出最大能力,必须逐步地“预热”大脑。考试前一天开夜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话又说回来,人不可能事事按自己的意志去安排,有些事在逼到节骨眼上的时候才去做。因此,我们就必须把包括右脑在内的大脑活动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为此,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考试后仍然坚持科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