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388600000006

第6章 民族风情

在黄龙自然保护区内,散落着许多藏族和羌族和回族人居村寨。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藏民族、羌族和回族居民,无论是建筑家居、丧葬习俗、饮食习惯、禁忌习俗、服装服饰、娱乐文化、宗教信仰都十分独特。

正是这里的多民族风情,给黄龙保护区原始的神奇自然景观又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一)土特产

在黄龙彩池边的林径边,常常会发现一朵朵酷似花儿的伞菌,它们在散生林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散发出特殊的香味。这就是被誉为“蘑菇皇后”的黄龙香菇。

黄龙香菇,肉质细嫩,独具鲜、香、甜味,它不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广泛的医药用途。据测定,其中的蛋白质含量约占干物质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五,甚至超过许多肉类,因此有植物肉之称。

松潘大蒜,向以个头大,质量好而著称。远销甘肃、青海、陕西等省。松潘大蒜营养丰富,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以及维生素等,含有相当数量的、对细菌有抑制作用的大蒜素。

在旅途中,如果能带上一点松潘大蒜,只需吃上一两个蒜瓣,便可预防肠道、呼吸道感染等;如患伤风、感冒、扁桃体炎等,口含两三瓣生蒜,更换三四次,也有疗效;趾间发痒,可涂蒜汁;鼻子出血,在足心涂上蒜泥可立即见效。

松潘贝母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止咳化痰的一味常用中药。它味苦、甘,性微寒,主要成分是松贝硷。它的主要功效是润肺化痰、散寒除热。

松潘贝母多与枇杷叶、桑叶、麦冬、玉竹等配伍,有咳血者配生地、百合、气逆甚者配厚朴,热痰盛者配蛇胆汁,也可用松贝六至九克打碎后,炖蜂蜜服用。对急性呼吸道病症的咳嗽和有咽部肿痛的人,可配栀子、银花等药使用。

松潘虫草又名松潘冬虫夏草,是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它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

冬虫夏草的药理最早见于清朝吴仪洛所撰写的《本草丛新》。书中明确地指出,虫草具有“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痨嗽”的功效。松潘一带的藏族很早就已经用它入药,称之为雅扎贡布,直译就是冬虫夏草。

松潘黄芪属兰科植物,是著名的补气良药,研究表明它还具有加强心脏收缩的功能。

松潘人参果是蔷薇科三匹叶的块茎,一般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上。它的块茎呈紫红色,圆形,有胡豆般大小,味甘甜。人参果含大量的淀粉和维生素,营养丰富。

松潘雪莲花属菊科植物,全身灰白,可全草入药,是治疗妇科杂症的良药。

松潘天麻属兰科植物,是一株木质独苗,黄红色,它的跟部即是稀有珍贵的天麻,是平肝息风的良药,对肝风引起的头痛有特效。

(二)工艺品

藏族人的刺绣品有藏式统包、挎包、帽子、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其中,云云鞋和绣花围腰是藏族人刺绣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

藏刀异常锋利,多由匠人手工制作,刀鞘刀把上镶有珊瑚、玛瑙、绿松石等。有的手把上还雕有姓氏或各种动物、花卉等图案,工艺精巧,富丽豪华,造型古朴奇特。小伙子们常将其系于腰间,既作装饰,又可狩猎。

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在黄龙自然保护区一带历史悠久,古时候东西南北各路商人马队往来经商,积淀了这里的丰富的商业文化,也培养了人们收藏、交易、贩卖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的爱好。如今,在各旅游摊点,金银首饰、玉器、猫眼、水晶和绿松石、翡翠、珊瑚、天眼石、琥珀等随处可见。

(三)禁忌

黄龙自然保护区藏民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是严格。他们虽吃牛羊肉,但不亲手宰杀。藏胞一般不吃鱼虾、狗肉和驴肉,不要勉强劝食,但现在这些饮食习惯已逐步改变。

游人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必须下马,并从左往右绕行,信仰苯波教的则从右边绕行。忌讳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对于喇嘛随身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抚摸。在寺庙内要肃静,就坐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活佛的座位。

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忌讳将骨头扔入火中。忌讳用单手接递物品。主人倒茶时,客人必须用双手将茶碗向前倾出,以表敬意。忌讳在拴牛、拴马、圈羊的地方大小便。不得动手摸弄藏胞的头发和帽子。忌讳将有藏经的纸当手纸或用其擦东西。

藏族人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要做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随便进入。

藏民族每人都有自己的凶日和吉日。凶日中,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在家里念经或出去朝佛。人们相信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开始时便是一个凶年,如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49岁,以此类推,都是凶年或年关,这期间要特别小心,只有多念经、多布施才能避免灾难。

(四)饮食

黄龙自然保护区藏民饮食主要是糌粑、雅茶、酥油茶、青稞酒以及风干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等。藏族人传统宴席为分餐式,首道食品是用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的足码米饭,第二道是肉脯类,第三道为猪膘,第四道为奶酪,第五道为血肠等。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聚居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人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粑。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粑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

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松蕃附近的雅安地区,因此叫作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称为边茶。

藏族人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为它的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

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内,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原料,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作成了。

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内,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族人的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

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民的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人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人参果饭被藏族人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作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块是一道特色很浓的藏族人传统晚餐菜肴。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即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

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然后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成了。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做酸菜面块款待来客。

糌粑的做法,选好青棵、豌豆或燕麦,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得越细越好,称为糌粑面。吃糌粑时,根据各自不同的爱好,还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用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直至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直接送入口中。除用茶水调制糌粑,还可用青稞酒调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

青稞酒的制作,将青棵或小麦淘净煮熟,加曲发酵,数日成酒。其酒色微黄,酸中带甜,被称为藏式啤酒。酸奶制作方法是,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作发酵剂,温度在3O度至40度之间,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酸甜可口。

酥油的制作方法,先将鲜牛奶稍微加热,倒入一个一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个像活塞一样与木桶内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内上下滑动。将鲜牛奶倒入木桶里,用力上下抽动木杵,连续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离成奶油和奶汁,黄色或白色脂肪质自动漂到表面,将这些油脂捞出,揉成团状,放入清水中冷却,就成了块状酥油。酥油可以放入糌粑中调着吃,也可做点心和调制甜食。

黄龙自然保护区羌族人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

羌族人食用的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他们还喜欢吃自己泡制的酸菜,每天三餐,一顿也离不得。羌民族制作饮食、烹调比较简单,常见的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作麦拉子;还有玉米面或麦面做的馍馍或玉米蒸蒸,称作面蒸蒸;还有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如果以玉米面为主叫作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作银裹金。此外,他们还喜欢用青稞或小麦做炒面,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黄龙自然保护区的羌族居住区域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已远销海内外。过去他们喜欢吸自产的兰花烟,现多吸香烟。在靠近藏族村寨或杂居的村寨,一些年老男女还吸鼻烟。

羌族人不喜欢吃鲜猪肉。杀猪的时候,他们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熏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的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

羌族人制作砸酒方法是,把青稞、大麦煮熟后,拌酒曲放入坛子里,用草覆盖酿成。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将酒渣吃掉,俗称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此外他们也饮白酒。

(五)服饰

黄龙自然保护区内藏族传统服饰主要有藏袍、藏帽、牛皮衣、藏鞋、邦垫等。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靴、配带富有夸张色彩的金银珠玉饰品等。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长袖长裙,特别适合藏族人居住地特定的环境和气候。

由于气候寒冷,男性藏族人一般都戴帽子。藏帽主要有狐皮帽、毡礼帽、皮礼帽三种,后面缀有两根彩色绸带,看起来十分庄重、潇洒。藏族妇女通常不戴帽,只在头上包裹一条色彩鲜艳的围巾,但她们的头饰却比男性贵重得多,往往满头佩戴各种金银、玉器的饰物,非常耀眼。

藏袍是藏族百姓的平常衣着,特点是宽、长、大,是一种无需量体裁衣的直身服装。袖长等身,袍长过体,无需钮扣。藏袍最讲究的是边饰,衣袖、衣襟、衣底往往镶上贵重的毛皮和丝绸滚边,内衣一般为白缎衬衫。

藏民族男女都穿氆氇或牛皮长靴。男性腰间系长带。喇嘛袈裟用紫红色氆氇制成,长幅缠身,下穿围裙,足登长靴,头戴僧帽。穿上这种宽大的藏袍出门时,怀中可揣入许多随身物品,夜间解带和衣而眠。天暖时节或温度升高时,脱下一袖袒露右臂,调节体温,表现出特有的豪放英姿。

藏鞋一般以毛呢、平绒、皮革为主要原料,色彩搭配十分讲究。鞋上绣各种花纹图案,鞋尖有方有圆,有尖有钩,形态各异。穿藏鞋要系带,而鞋带非常讲究,使用细毛绒编织而成,与藏鞋配在一起,非常好看。

邦垫是藏族妇女腰间所围的彩色围裙。邦垫编织精细,色彩艳丽,制作工序复杂。一般先用手工纺线,然后染色,织成条状,最后缝合即成。

黄龙自然保护区内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戴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

此外,也有一些羌族人穿皮鞋、布鞋,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都束腰带。

羌族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她们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面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

她们还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面有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幸福增寿。

此外,在靠近汉民族区域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受汉族服饰影响,平时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饰。

(六)建筑

藏寨木楼是一种石木结构的楼房,二至三层不等,立圆木为柱,四周砌石墙,墙上搭木铺木杆,再铺土夯紧。底层作畜圈,二层以上四周用木板围墙,各房间也用木板间隔,做客厅、经堂、厨房、卧室。各家房屋座向不一,房前屋后及寨前均立经幡。

这些藏式木楼外形美观,二层以上开大窗,设阳台。房屋内外雕镂精美,墙上、壁板上用五色颜料绘有各种花卉、鸟兽图案,门上贴狮、虎等动物图画,色彩鲜艳,花纹吉祥。

在黄龙自然保护区,经常可见到一座座雪白的佛塔,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佛塔显得格外圣洁庄严,形成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关于佛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佛塔的雏形形成于印度,据史料记载,古代印度王公贵族去世之后皆入土安葬,用土、石建成半圆的拱形墓。佛教高僧圆寂之后,这种拱形墓建得更加高大壮观,以后就逐渐演变成了佛塔。

另一种说法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得到了神秘的舍利子,信徒们便虔诚地建造了高大、雄伟的塔形墓供奉佛舍利。后来,这种安葬佛教高僧骨灰的方法一直被各地佛教寺院延用,于是佛塔越来越多,越建越高,成为佛教寺院的圣地。

在黄龙保护区的草原、牧场及各风景区里,在十字路口、路旁、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常常可见到一堆堆刻着佛像和佛教经文的石头,这就是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目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

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呈圆锥形,没有阶梯,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也藏有枪支刀矛。

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视为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经文的玛尼石,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制作者用不着刻意选择,捡着什么石头就在上面刻画,经文多是六字真言和咒语。

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达三四层。底层圈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储藏粮食,屋顶为平台,既可以用来摊晒粮食,又可以作为老人歇息、妇女针织、孩子游戏的场所。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

碉房形式多样,层次不一,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体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民国《汶川县志》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

羌碉邛笼是羌族的另一特色建筑,羌碉邛笼高的达三十多米,建造时间常常延续数年甚至更久。邛笼用石块砌成,分四棱、六棱、八棱多种,线条垂直分明。一般建于寨口,战时起防御作用,兼备烽火台的功能。

(七)艺术

唐卡是藏族文化艺术的珍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宗教色彩。绘制唐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画师动笔前需专心修行数日,以期达到养性凝神的目的。

唐卡画师一般都很少在画作上留名,因为他们视绘制唐卡为一种奉献或修行的行为。唐卡的绘画过程,工序繁多,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唐卡绘制用料采用的全是本地产的大然矿、植物颜料,如金、银、玛瑙、珍珠、朱砂、赭石、藏红花、茜草、大黄等,颜料经多次研磨,调胶时还要加入少量牛胆汁防腐,以保证色彩鲜艳而经久不变。

唐卡绘制用金的地方很多,画师对金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绘制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要用一种被称作勒子的猫眼石在施金的部位反复磨擦,使其更显金碧辉煌,因此好唐卡价值不菲。

一幅好的唐卡作一幅品是画师的心血铸成的,是真诚的宗教热情和罕见的毅力以及高度统一的工艺技巧的结合体,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远在我们一般性的艺术欣赏之上。

藏族的雕刻艺术,从画风上可分为宫廷雕刻与民间雕刻两种。宫廷雕刻拘谨刻板,民间雕刻自由豪放。民间雕刻更多渗透着世俗生活风采,多见于经板、玛尼石、岩石、古建筑及法器上。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十分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八)风俗

哈达是藏族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互赠礼物。哈达为长条形围巾般的丝织品,有白、黄、蓝三种。在远古时代,白色的羊毛是苯波教祭祀神祗的供品,当丝织品出现后,人们逐渐将给神献羊毛的习俗变为献洁白的丝织品,即哈达。传说菩萨的居所充满了七彩的光芒,因此当彩色的丝织品出现后,人们立即做出了白、黄、蓝等彩色哈达献给神。

藏民族人赠献哈达有严格的规矩,平辈间献哈达,要将折叠的哈达打开,用双手托起,送到对方手中。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接长辈献的哈达时,必须略弯,头必须略低。俗民或一般僧侣向高僧献哈达时,必须低头弯腰,成鞠躬状。高僧通常接过哈达后又把它放在敬献人的脖子上,以示回赠。献的哈达越宽长,表示敬意越深厚。普通藏族同胞拜谒活佛献哈达时,不能直接递到活佛的手里,只能放到其面前的桌子上。

黄龙自然保护区的藏民族,一般流行三种语言,即普通语、敬语、最敬语。三种语言根据地位高低而区别使用。如地位相同的,就用普通语,也可用敬语;若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就必须用敬语;如地位相差过大,还得用最敬语,否则即为失礼。在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称次央为“次央拉”等。

藏历年是按照藏历推算出来的藏族人民的新年节日,同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据说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一直沿用至今。

藏历年正月初一,鸡叫第一声,家庭主妇便起床背新水。藏族崇尚“满”字,因此背水桶里的水越满越好。关于新水,传说是天界诸佛赐给人类祛除百病的吉祥甘露,所以凡能喝上新年新水,便会在新的一年里不染百病,健康长寿。

初一的早上,全寨男子都要早备鞍,一起到本寨的神山上去祈祷煨桑。初一白天,各寨都要举行非常隆重的赛马会或文化娱乐演出。

从初二起,人们开始互相拜年祝贺,请客走访,并作好迎龙灯狮子的准备,因为寨里的龙灯狮子要给每一户拜年。当龙灯狮子到家门前时,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并送上一份礼物,如几瓶酒或一条烟。拜完年后,主人家还要抬出砸酒或白酒,邀耍龙灯的人一起喝。喝酒前,一般要唱敬酒歌或说吉令。所谓吉令,是指在藏民族中流行的非常吉利而流畅的词句。

黄龙寺庙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它背依海拔五千七百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形成了的钙华隆起,形似一条黄火龙,后人在这里建起寺庙,黄龙寺因此得名。

黄龙寺庙会能够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于是逐渐形成了藏民族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旅游。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扎崇节是阿坝县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由宗教活动演变为民间贸易节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场的意思。所以,它是以交易陶器为主要市场的大型交流会。节日期间,四川、甘肃、青海三省边界人们会前来参加集会贸易。

据记载,扎崇节始于18世纪末期。当年,阿坝麦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让准备到拉萨去拜佛,后来却因故未能成行。为求佛赦免许诺不行的罪过,在几位老民的建议下,阿木让把所辖牧民们集中在一起念真经以赎罪。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们聚在一起、诵念真经的日期,汇集之地在后来的阿坝城。

到了19世纪初,麦桑土官的势力逐渐扩大,一年一度全体牧民念真经的聚会日,渐渐成了较为隆重的民俗节日。集会上,人们不但要念真经,还要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如赛马、摔跤、跳锅庄等。

后来,在聚会上又渐渐地出现了许多省内外前来交易陶器的商人,这些陶器大受欢迎。虽然后来在聚会上又出现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陶器仍是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们称这个集会日为扎崇。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黄龙藏民族的燃灯节。据记载,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而举行的。这一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佛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风马。

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青年男女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藏族的婚姻具有非常浪漫的民族色彩,整个过程可概括为抢头帕、浪寨子、抢婚、说媒和结婚五个阶段。

浪寨子是松潘县一带一种古老而奇特的藏族婚俗。每逢春节、庙会、节假日等人们欢聚的时刻,也正是未婚青年浪寨子的时刻。来自四村八寨的男女青年汇集在一起,大家都有着自由挑选、追逐自己理想恋人的权利。

浪寨子的序曲是抢头帕。男青年一旦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大街、小巷还是房前、路旁,通过一段神秘的跟踪和观察之后,悄悄靠近女青年,趁其不备,从头上抢去帕子。姑娘们的帕子被抢,立即意识到自己被人看中,羞涩地回头观看男子的体态、长相及举止。小伙子却故意转过脸去,翻身上马,留给姑娘一个神秘的背影。马蹄哒哒之音便翻开了浪寨子的序曲。

浪寨子十分具有戏剧性。最初,男青年骑在马上,拿着头帕,俨然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昂首挺胸朝着事先看到的目标走去。姑娘则为一睹小伙儿的风采,在后面紧紧跟随。

等到了僻静处,小伙儿才勒住马头,跳下马背来到姑娘身边。如果姑娘没有立即要回头帕,即表示愿意交朋友。两人就此约定当晚约会的时间、地点。小伙得了这个许诺便跃马扬鞭,打着口哨消失在滚滚尘土之中。

到了晚上,小伙子、姑娘都穿上自己最满意的衣服,约上几个未婚朋友,带上酒、肉等食品在约会的地点聚会。同来的朋友或说或唱,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朋友。如果姑娘坠入情网,这个聚会便延续到深夜而不离散。随后,男女双方定下第二次约会的时间和地点。

如姑娘在赴约途中从侧面对小伙子有了一些了解,而不愿答应这门亲事时,虽有约会,姑娘也可以不去赴约,或约会时顷刻即散,躲回家中。这时小伙便用歌声在房外继续求爱,逼使姑娘赴约。

此时,姑娘或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去谢绝男方的求爱,并要回头帕;或请一帮小伙抢回头帕,把求爱者赶走。那么小伙只好改换门庭,另择高枝。

如果姑娘答应第二次约会,双方都要带上能歌善舞的伙伴,通过情歌对答增进感情。对歌从相见歌、约会歌、催情歌、查问歌唱到赞美歌、结交歌和离情歌,娓娓道来,婉转悠扬,悦耳动听。

男女双方多次浪寨子后,随着感情加深,俩人在草丛中、树荫下、打麦场、高山上,叙谈玩乐,一经确定关系,便请媒说亲,谈婚论嫁。

随后,他们就会商定好日期,由小伙子到姑娘家中偷偷将姑娘抢走,当抢婚的时间确定后,姑娘约上自己最好的女伴一同打扮好,在约定的地点等候小伙子来抢。小伙子则带上最好的朋友骑上马,直奔约定地点。姑娘有时为了测试小伙子的真心,会让好友和自己一样的装扮,在夜幕下让小伙子辨认谁是自己的意中人。

第二天清晨,小伙子家请上本寨德高望重的老者,正式前往姑娘家说媒。至此,姑娘父母才知道自己家的女儿有了心上人。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家庭形式。藏传佛教中的黄教严禁僧人取妻,而其余各派的僧人则可以结婚。

藏族婚礼仪式独具特色。婚日一早,鸡刚叫头遍,新郎家的舅舅便上亲友便到新娘家迎亲,新娘由至亲及女伴陪送。新郎的村邻每家都会赠送一桶清水,从新郎家门前依次排成长龙,在进门的那只水桶旁,新郎会放置若干茶包,供新娘下马踏用,新娘下马后,送亲人会在每个水桶上放一条哈达以示谢意。新娘进门前,亲友还会用柏树枝蘸水扬洒,有时还撒青稞粒,据说可驱魔除邪。

新娘进门以后,新郎家长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们生活美满富足,主婚人将一条哈达抛挂在中柱上,祈求吉祥并念颂词向新人祝福。然后,众人庆贺嬉闹,劲歌酣舞。

藏族小男孩生下来的第三天或女孩生下来的第四天,亲朋好友携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来祝贺,并举行旁色仪式,藏语意为清除晦气。旁色是吐蕃时期留下来的古老仪式。这天早上,生了小孩的人家会在家门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白垩石子;生的是女孩,什么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烧松柏香枝。前来祝贺的人们,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粑面,然后再进入主人家门。

孩子满月之后,便要选择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母子或母女俩都换上新装,由亲人陪着出门,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大家首先到寺庙朝佛,祈求菩萨保佑新生儿长寿,在世上少受灾难,之后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多选择有福气的人家,以期待孩子将来也能组成幸福家庭。婴儿第一次出门时,家人会在其鼻尖上擦一点灶孔里的烟灰,使他不被魔鬼发觉。

藏族人有名无姓,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经典,故重名的人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特征、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等以示区分。一般还有男女性别之分。

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复合葬等。塔葬为藏族最高葬仪,火葬仅次之,只限于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这两种葬礼。天葬较为普遍,但凶死者一般不天葬。水葬和复合葬不多见。此外还有陶罐葬、石棺葬、岩葬和树葬等习俗。

黄龙自然保护区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因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其生产生活习俗大多停留在农耕文化阶段,所居之处,“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吃饭穿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

这里的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他们信奉万物有灵,保留对多种灵物的崇拜。羌族崇敬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四类,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

除火神以锅庄为代表外,其余均以一种白色石英石为象征。白色石英石羌语称阿握尔,意为白石神,它被广泛加以供奉。供奉在屋顶正中最高处的白石神,即为天神木比塔。

历史上,羌民族没有本民族宗教性组织和寺庙,从事宗教职业的都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释比,尊称阿爸许,仅限男性担任,可结婚生子。

在羌族历史上,年满15周岁的羌族男子,过去有举行成年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妈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许”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即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这五色布条就是护身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的历史,可由许颂经祷告,祭家神、祭羊神。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儿女婚事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约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叫作开口酒。

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订酒。这时候,男方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在大订酒上,两家商定具体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这时候,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份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羌民族结婚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即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

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

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者即刻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

送亲队伍到了男家,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新娘下马后,新郎撒把米在门口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有避邪之意。随后,新娘新郎进门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两日,新娘住数日甚至数月,也有的住一至三年后,才由丈夫接回。

另外,羌族地区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时,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方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方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祭山会和羌年节。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羌年节又称羌历年。两个节日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的转山会是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但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羌民族远古神秘文化的特征。

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也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至三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猎等。

羌年节于每年阴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历时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地盘业主即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传说中的农业始祖姜姓炎帝神龙,是羌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赤即红色。羌族人为世代牢记自己的祖先,每逢盛大庆典仪式,都以红色标志为吉祥物,以示永为炎黄子孙。日久天长,这种尚红习俗逐步规范成为羌族传统最高礼仪,即挂红。

挂红表示对客人敬献赤诚的心意,盛情迎宾,使宾至如归。挂红一般用红绸,两米长即可,其挂法是男左女右,从肩头斜挂至对称的肋下,然后打一小结,使之在体侧飘垂。汉族的披红戴花即源于此。

(九)宗教信仰

黄龙自然保护区内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由7世纪中期至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禁佛时期,称为前弘期;接着在一个多世纪里,佛教处于绝传期,称为黑暗期;而从10世纪后期,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

藏传佛教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在信仰抉择上,侧重密宗;二是传承各异,仪轨复杂繁多;三是喇嘛拥有特殊地位,成为整个藏传佛教组织系统的核心,佛教徒们对喇嘛往往敬若神灵;四是藏传佛教在十分独特的活佛转世过程中曾产生****喇嘛的********的统治模式。

黄龙景区居住着很多藏族人,而紧邻黄龙沟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是当地藏传佛教苯波教的圣山,中寺是佛教寺庙,各主要景点都有佛教信徒朝拜。在黄龙洞洞口,有一棵龙形松树上经常挂满洁白的哈达,那是当地藏族同胞为神秘的黄龙洞敬献的供品,洞口还有几处玛尼堆,青色的石块上镌刻着藏传佛教的经文。

羌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动植物,崇拜祖先,其特点是以白石为崇拜对象。通常供奉天、地、山、山神娘娘和树五大神,以白石作图腾,置于房顶和附近神林里。

羌族认为,天神的地位最高。据传说,羌族在一次大迁徒中来到岷江上游,与异族发生战斗而屡次受挫,最后得到天神木比塔所赐的白石相助而取得胜利,从此以后,他们供白石为天神,朝夕膜拜。

羌族的祖先神有男神和女神之别,也以白石为崇拜对象,地方神有正、邪之别,正神为保护神,而邪神往往与人作祟。羌族曾以羊、猴、马等动物为图腾,羌族自称尔玛,音近羊叫声。古羌人作战,颈上悬羊毛为标志。现在的巫师在主持祭典时身上系羊毛,表示与羊同体,送葬时宰一只羊为死者引路。

羌族的宗教活动和仪式主要为祭山和祭天祈雨。祭山在农历三五月,由男性参加,巫师主持诵经,以牛羊为牺牲。羌族的巫师称许或释比,授徒传承,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为人解祸,驱鬼治病,还主持婚丧嫁娶。祭毕,巫师还要讲述民族历史传说。祭天祈雨,通常在天旱之时举行,祭前禁止任何人上山。之后由巫师诵经祈求,如不见效则由村人到山顶喊雨,或由巫师带领众人搜山赶鬼。

(十)回族民族风情

居住在黄龙地区的回族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风情。

1.回族待客礼仪 回族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回族相见,先互致“色俩目”即问好,接着问候对方个人、家庭老小的生活、身体、饮食起居等,以示关切。

宾客来访,男主人要出门迎接,请进客房,按辈分就坐,陪客人拉家常;女主人则沏茶倒水后,下厨房将家中最好的食物做好给客人吃。邻里之间,一家有事,大家帮助;谁家做了好食物或来客带来的礼物,也要给邻居家的老人奉送一些。

2.回族起居习惯 回族有洁净的起居卫生习惯。回族成员都十分熟悉“清真”一词。清真在宗教意义上是指回族成员虔诚的******教信仰及其相关的宗教行为;在个人生活行为意义上是指讲求心净、身净、居处净和饮食净。

心净,是指强调回族成员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重视伦理道德素质的修养,寻求心理上的健康与平衡,区分真伪善恶,“命人行善,止人干歹”。

身净,是指回族穆斯林长期按照******教规范沐浴净身而养成的清洁卫生习惯,主要表现为日常活动中坚持大净和小净,程序包括洗手及肘、净下、漱口、呛鼻、灌耳、洗头、洗全身或其局部。即使在干旱缺水的山区,回族成员也一年四季身体力行。

回族男子在9岁还行割礼;成年后,特别是老年人,常修剪胡须。已婚妇女定期用线绞去面部汗毛,俗称“扯脸”。回族男女都随时清理身体部位的毛发。此外,身净还包括衣着整洁得体。

居处净,是指生活环境的清洁与美化。回族民居讲求整齐、美观、大方;室内外多饰以山水风景、几何图形、植物花卉、砖雕等,室内喜挂阿文中堂字画;院内喜种葡萄、果木、花草,院内鸡棚、鸽舍、畜圈各有所处,里外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

3.回族三大节日 回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日期分别在******教历十月一日、十二月十日和三月十二日。三大节日都源于******教节日,经过数百年,已经成为回族人民群众的传统节日。

圣纪节又叫圣忌节,是纪念******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忌日。穆罕默德诞生于570年9月23日,逝世于632年9月23日,他的诞生和逝世是同月同日。因此,圣纪也叫圣忌,这天为******教历三月十二日。

古尔邦节,即******教历十二月十日,是******教的重要节曰之一。传说原******教徒用童男童女祭奠真主,后穆罕默德弟子改用牛、羊代之。从此之后,每年这天,教徒们都要宰牛羊以作献礼,故“古尔邦节”又叫“宰牺节”。

******教历九月为斋月,在这个月里,******教徒每天日出不食,日落而餐,每天去清真寺礼拜五次,称为“闭斋”。教历九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晚,在看到新月的第二天即为“开斋节”,这一天******们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清真寺参加聚礼,互送油香,共庆佳节。

4.回族畅坝习俗 松潘乃高寒山区,冬长夏短,每逢春暖花开时,各族男女常结伴郊游,沉浸于青山绿水之中。每到这时******们举家老幼,或亲朋好友,或同龄男女,带上帐篷、凉面、凉粉、油香之类到风和日丽、春光秀美的地方欢聚。

老人们说古论今谈家事,青年们赛马摔跤诉衷情,孩子们采花唱歌捉迷藏,其乐融融,抖落了冬日的闷倦,逍遥在无限欢乐之中。

5.回族婚俗介绍 回族实行有限开放的婚姻制度。回族视婚姻家庭为人生的必然过程,称作瓦直卜,意即理所当然。他们反对独身,支持寡妇再嫁。

历史上,回族经历过从开放的民族外婚制向以民族内婚制为主,辅以“族外教内婚”的有限开放婚姻转化的过程。

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的回回先民多娶汉族妇女为妻,回回民族形成后,以民族内部通婚为主。与外族通婚,多为回男娶汉女,对方入门前要举行皈依******教仪式。

在当代,一方面城市回族青年中的族外婚姻比例正在上升;另一方面,乡村中回族通婚半径正在缩小。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一夫多妻制的比例也很低,这与******文化的影响有关。

回族的婚姻程序有相亲,即彼此了解对方家庭、举止、相貌;定婚,即从道义和宗教方面订立婚约;纳聘礼,即赠送给女方适当数量的聘金和衣服;定日子,即商定结婚日期;举行结婚典礼等。

其中,结婚典礼最为隆重,有穿喜衣、迎亲、接亲、念“尼卡哈”,即证婚词、撒喜果、闹洞房、耍公婆、认大小、摆针线等大小仪式,十分热闹,别具风格。

6.回族生死观介绍 回族在历史上受******文化熏陶,形成了“两世吉庆”的人生观。回族视人生如白驹过隙,故对生老病死持达观态度。

回族视死如归,认为死亡是人生的最终归宿,人死亡后安拉依据每个生命体生前的善恶行为进行审判,从而最终进天堂或下火狱。

回族以现实的奋斗谋求后世天堂的幸福,故虔诚的回族穆斯林绝少自杀轻生。回族成员临终前,一般要请阿訇念“讨白”,向亲朋邻里讨“口唤”即请求原谅。

回族实行土葬、简葬,主张速葬,称死亡为“无常”或“归真”,称尸体为“埋体”,夜亡晨埋,早亡午埋,停尸最多不超过三天。

葬礼包括“着水”,即洗尸、穿“卡凡”,即用白布裹尸、“站者那子”,即为亡者举行祈祷仪式、入葬等四道程序。墓穴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坑,埋体头北、脚南、面西平放其中,不用棺木,不放任何陪葬品。成年亡人入土为安后,家属一般要定期为之过“乜贴”,进行纪念。

同类推荐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由来已久,那些地球上的自然奇迹和地球之外的星辰,都给了人类无限的探索空间。是谁提出了北斗七星呢?又是谁第一个提出一年365天呢?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准确的知识、精炼的文字,为你讲述天文经法知识,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沉醉于历史的海洋,享受丰盛的知识快餐。
  •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

    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韩国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韩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诚实守信(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诚实守信(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华成语故事(第十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十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热门推荐
  • 茶叶泡汤圆

    茶叶泡汤圆

    被称为“钢琴小天后”“乐器女王”的十九岁少女余搽年渐渐的发现自己对偶像影帝陆原好像不只是崇拜了,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她与他相识,再后来,她和他之间的感情慢慢升温......
  • 网王之飞雪玉花

    网王之飞雪玉花

    越前飞雪,越前龙马的姐姐,拥有高超的网球技术却在U-17世界赛上惨败,放弃了网球。她来到了立海大,成为了三年F班的爷。她的脑回路也是格外惊奇。“什么,迹部和真田在抢手塚,不行,手塚是不二的。”但总有一个人跟得上她,幸村拍了拍飞雪的头,“小雪,你又调皮了。”喜欢和爱只不过是动动嘴角,但当每一次回头都能遇见,这便是情缘。
  • 穿成炮灰家族里的赘婿

    穿成炮灰家族里的赘婿

    洛鸣穿进书里,成了秋家的赘婿。而这个秋家,却是原著中,得罪了龙傲天主角的炮灰家族!并且将在不久后被龙傲天主角灭族!身为秋家赘婿,洛鸣也是难逃一死。妈耶,刚穿越过来就被判了死刑这么刺激?不慌!神器来助!洛鸣得到噬魂罐,将灵体投入噬魂罐中,可汲取对方魂力!于是。你汲取凡人灵体,魂力值+1!你汲取炼气境灵体,魂力值+10!你汲取通灵境灵体,魂力值+100!你汲取御灵境灵体,魂力值+1000!你汲取......你的魂力已经突破天际!——————修灵者等级:炼气境、通灵境、御灵境、灵珠境、元灵境、圣灵境!
  • 中国式场面话大全:成功跨出谈话的第一步

    中国式场面话大全:成功跨出谈话的第一步

    场面话,不是打官腔、说假话、放空话、扯废话。场面话不是虚伪的敷衍,而是众人智慧结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玉良言。说话人人都会,但不见得人人会说话。所以,你仅仅能说还是不够的,还要会说。“场面话”是一种艺术,更是社会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它是人际交往中说话办事的必备技巧之一,也是一种应酬的技巧和生存的智慧。本书以“场面话”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的说话方法与技巧,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讲述了打动人心的说话细节,以便让您的言辞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感受到拥有上佳口才的迷人魅力,希望为您走向辉煌的人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 许君盛世归吾愿

    许君盛世归吾愿

    一场英雄救美牵了谁的心,一曲月下惊鸿乱了谁的魂一句流言蜚语伤了谁的情,一招偷龙转凤断了谁的思。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西王母传奇

    西王母传奇

    《西王母传奇》展现了外星人为争夺西域而展开的殊死搏斗。宇宙智星王命令星神巨驰与星仙羽枝借西域原女王之腹生下西王母。隐星王隐魔掳来智星美女幻化为隐星魔女谋害并取代了西域原女王,将其女西王母施以魔法推下悬崖,从而掀起仙魔争斗的腥风血雨。
  • 女神的修真护卫

    女神的修真护卫

    仰望星空,总带有淡淡忧伤的主人公张毅和刁蛮的傲娇女生、个性的清纯女神、霸道的冰山女神之间的奇遇纠葛,,身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的他,吸引着无数女人的目光,真的是没办法啊!
  • 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

    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荼陌路:极品夫君非良人

    花荼陌路:极品夫君非良人

    他曾发誓死都不会爱上她,结果她拉着他死了一次又一次。三世轮回,他终究发现自己错的离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