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386900000009

第9章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期间的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扩展的,并伴随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和传承,因此具有悠久的生命力。

(一)南北异风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舞,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舞狮的活动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进入我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5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

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舞狮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舞狮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性格也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人们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以企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二)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

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写道: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校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前,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达三米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在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关于踩高跷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有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君笑他身材矮小。于是晏婴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

而后,晏婴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了一番,使得他们很是狼狈。从此,踩高跷活动流传至民间。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不料,后来来了一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于是规定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们,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此不疲。

(三)划旱船纪念大禹治水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作为搭档表演。他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四)未婚男女物色对象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民间有关元宵节的习俗、谚语相当多,其中偷俗是比较特别和有趣的。传说未婚男女在元宵夜“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跳菜股娶好某、偷老古得好某”。新婚妇女或是结婚妇人如果想要生男得子,则可在元宵夜“偷竹篱得男儿”,或是在元宵节当天前往寺庙“棱灯脚,阮尪年底做阿爸”。

欧阳修写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写道: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都是描述元宵夜的情景。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是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是在元宵定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我国的“情人节”。

(五)为武财神寒单暖身

元宵节炸寒单的习俗,在台东县已经延续很久了。相传,寒单是武财神,因为怕冷,所以在出巡的时候喜欢民众燃放炮仗烟为他暖身。

而店家则相信炮仗烟火炸得愈多,人气财气都会愈旺,因此舍得花大钱买炮炸寒单爷。这一习俗则是寄托了人们希望过上富足生活的愿望。

(六)盐水蜂炮请关公

相传清光绪初年,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人烟稀少、田园荒芜。余存的居民于关帝君祭日,央请关老爷出巡获得应允。

居民乃于元宵时节,以各种形式虔诚地恭请关公及众神出巡绕境,沿途并大放烟火爆竹,助其声威并驱逐邪疫、瘟疫。

从此以后,当地人每年都要恭请关老爷出巡,并竞放鞭炮,相沿至今,发展成深具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

盐水蜂炮活动于入夜后展开,由一顶顶全副武装的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一直至隔日清晨五六点,整个盐水市街所见所闻皆是蜂炮。

这些蜂炮中以酬神的炮城最为壮观,炮城的规模不一,基本都由有数万枚冲天炮制成。每当神轿来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间,万炮齐放,五彩火花绚丽夺目,是蜂炮夜中最刺激、迷人的时刻。

(七)祈求安康祛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正月十五,但多在正月十六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江南水乡乌镇在正月十五有走桥健身、祈福的习俗。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远望去,煞是壮观。走桥必须走过至少十座桥,忌走回头桥,所以开始走时心中必须得有个计划。

明周用《走百病行》诗写道: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关于走百病的习俗,其它典籍也有记载。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渡桥,称“渡百厄”。

走百病这一习俗,显示出了人们祈求平安健康的最基本的生存愿望。

(八)养蚕人家逐鼠

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来说的。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

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因此,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期,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传说虽不可信,但是人们渴望丰收的愿望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容置疑。

(九)徽州观音灯会

正月十五各地盛行灯会,安徽徽州也是如此,但其地灯会却在正月十三日晚上就举办了,称为观音灯会。它源于明代,是砖雕师傅们发起的。

传说,当年徽州有个富商,叫鲍四,原是烧窑的。他看到商人致富回来,造房建楼,大兴土木,邀亲会友,十分阔气,大把大把的银子往外掏,像淌水似的,眼馋得很。鲍四心想,烧窑哪如做生意好,便也弃窑经商。真是运气来了,门板也挡不住。几年下来,鲍四竟成为了徽州首富。

这年,鲍四要去淮安修一条商肆街。修街前,在街头建了个鲍四庙,塑一座自己的全身像供在里面。

这时,街上走来一个妇女,手抱一只瓶,瓶里插着几枝杨柳,见了鲍四,对他一个稽首,便问:“鲍老板,你有多少钱财,敢夸海口,修一条鲍四街;你又有多大德行,敢建庙塑像,受万民香火?”

鲍四说:“我钱财无限!”

“这话错了,天下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钱财无限,皇帝也不敢说这没下颚的话呀!”

鲍四不服,要和她打赌。她放一朵莲花,鲍四放一只元宝,如果鲍四输了,元宝白送给淮安人,并砸庙毁像;如果她输了,莲花送给鲍四装饰街面,鲍四可以受万民香火。

妇人走在前,鲍四跟在后。那妇人走一步,便往地上一指,说声“敕”,地上就现出一朵莲花,鲍四随后就放只元宝。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没有完,鲍四的元宝却没有了。鲍四涨红了脸溜了,那妇人也走了。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

鲍四此时已身无分文,卖了鲍四庙,砸了自身像,凑点盘缠,回到徽州,又操起旧业烧窑去了。

谈起在淮安元宝赌莲花的事,一个把兄弟对鲍四说:“那妇人一定是观音菩萨。你吹牛皮不犯死罪,气恼了她,她才下凡出你个洋相。唉,千言万语,还是她那句话:技艺无穷,钱财有限。还是好好烧砖吧!”

鲍四迷途醒悟。一心烧砖,还在砖上刻上莲花,烧起莲花砖来。后来,又在砖上刻上花木、虫鱼、风景、人物故事。技术越来越好,并收了徒弟。

砖雕生意兴旺,鲍四和徒弟们发起了这个灯会,一方面感谢观音指路,一方面对徒弟的手艺进行评比。从此,徽州的石刻、木雕也越来越好,灯会也越办越红火。一代一代传下来,徽州的观音灯会,就成了当地的元宵节了。

(十)给新嫁女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则除送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十一)偷菜节做白菜宴?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也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广东省文昌县县民元宵节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十二)放河灯和走老貌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日照市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渴求富足与健康的心愿。

(十三)祈福习俗样式多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最为出名。上虞县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广东省新安县县民有在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

这些习俗的形成,无不寄托了人们对拥有健康、平安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十四)福建的净街送灯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福州民间有送灯的习俗。每当元宵节临近,福州的南后街便成了花灯的海洋,古老的建筑、川流的人群和鲜艳的花灯融合在一起,将福州人送花灯、闹元宵的传统习俗,演绎得淋漓尽致。

对出嫁之女,娘家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橘”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孩子16周岁为止。

在福州自古就有外婆给外孙送灯、亲家舅给出嫁的姐姐送灯的习俗。因此,每年的这个时候,南后街的灯市上总是挤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热闹的花灯与古朴的南后街相映成趣,为福州人留守住一份传统。

(十五)高高秋千荡起来

每年元宵节期间,河北省武安、涉县、磁县一带的城乡群众有荡秋千的习惯。

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

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这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几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荡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十六)元宵节里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

这个情景十分生动,催人泪下,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品质。

(十七)元宵节里舞龙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它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包含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

按这意义扮演,龙的重要性竟超越了祖宗,即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烤。”可知,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

有一则传说,也可以说明舞龙纯是为了纪念,含有祭祀成分。相传很久以前,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荷花池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

这一年,荷花怀了孕,过了十个月,孩子却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999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再仔细一瞧,倒是错愕不已: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有999片。旁边的接生婆一见,大吃一惊,嚷道:“哎呀,了不得,你们家里生了个龙神!”

消息传遍村子,人人都来道贺。消息惊动了村里的老族长,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边留着一个横行霸道的丑孙子。这祖孙俩一听到百叶家里生下龙种,立刻手持钢刀要来砍杀。乡亲得到消息,马上给百叶报信,大家细细商量,想出了个办法:将孩子放在脚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门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长和他的孙子带人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了。老族长见找不到龙种,抓住百叶逼他交出来。孙子见荷花长得美丽,心生一计,举起钢刀杀死了百叶,把荷花抢到家里。老族长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也必定饿死。再说荷花会生龙种,将来龙种会生在自己家里,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抢到老族长家里,她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老族长逼着她去淘米,荷花拿着淘箩走到池边,轻轻漾动池水,忽然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花叶纷纷倒向两边,让出一条水路来,只见自己的儿子就坐在脚盆里,向她漂来。

荷花又惊又喜,连忙将儿子抱到怀里,喂饱了奶水,仍然放回脚盆里。一阵凉风,脚盆又漂回到荷花丛中。荷花知道儿子没有饿死,心里十分高兴。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给儿子喂上三次奶水。这样喂了999天,儿子渐渐长大,满身龙鳞闪亮金光。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龙种没有被灭掉,暗暗高兴。老族长得知龙种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计。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边淘米,族长祖孙两个躲在杨树丛里察看动静,只见碧波荡漾,花叶浮动,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徐徐漂来一只脚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淘米的荷花扑过去。

荷花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杨树丛中闪出个人,举起明晃晃的钢刀直向孩子砍去。刹那间,只见孩子从脚盆里倏地跳起来,化成一条金色小龙,向池中跃去。可是迟了,那一刀砍到了小龙的尾巴。荷花丛中停着的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忽然飞过去,用身子衔接在小龙的尾部,一对美丽的翅膀变成了小龙的尾巴。

小龙长啸一声,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也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化成了数十米长的巨龙,在荷花池上空翻腾飞跃。

这时,一阵龙卷风刮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这阵龙卷风好不厉害,那个砍龙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抛得无影无踪。老族长见孙子被风卷走,“扑通”一声,吓得跌进荷花池淹死了。

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天空,大声呼喊,但蛟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

当地百姓为感谢它,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999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一千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这个传说表现了人们铲恶敬善的美好愿望。

(十八)元宵听香卜吉凶

元宵节习俗中也有元宵夜利用“听香”卜吉凶。想要卜吉凶者,可在家中神明厅先向神明告知欲占卜之事,然后以掷筊确定出门行走方向,并在行进途中仔细聆听旁人交谈内容。返家后,依听到的内容向神明请示,以判断吉凶。

(十九)元宵节祭东施娘

祭东施娘的元霄节俗,则是较鲜为人知。据传,战国时代的东施貌丑,但却精于女红,20岁那一年的元霄夜,她为捡拾茅厕内的绣花鞋而溺毙。

后世传说少女如果想要学好一手人人夸赞的女红手艺,需要在元霄夜准备糖果、甜粿及一只绣花鞋,在厕所前“祭东施娘”。

(二十)湖北的龙换酒

湖北省云梦县,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二十一)祭门祭户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

古代有“七祭”,祭门、祭户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二十二)元宵节四偷和对骂

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二十三)照田财跳鬼

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二十四)彝族的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巴乌节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

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

节日中的巴乌舞由12面木鼓、12面**锣和12支唢呐组成乐队伴奏,由36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

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好不热闹。

(二十五)广东的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有举行一些活动来庆贺。因一地的风俗是由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所以潮汕地区的元宵节也有一些有别于其它地方的有趣的习俗。

先说吊喜灯的习俗。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一天,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作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潮汕人还有元宵节做丁桌的习俗。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

在旧社会,潮汕人攀比心比较强,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会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

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思想在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求喜物也是潮汕人元宵节的一大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神坛前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即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作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拥挤的机会,偷偷拿走坛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谓吃兴盛。

掷喜童也是潮汕人的一大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

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

民间有种说法,就是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财。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这在旧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载:(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

在揭阳,元宵这一天,男女老幼争先度过桥,后生兄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子则祈求长大成人。

在普宁洪阳也有正月十五夜行头桥的习俗。头桥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平桥,其两侧栏杆两端都有两头石狮。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否则认为不吉利。

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此外,元宵节这一天,潮汕有些地方还要采榕树枝、竹叶回家插在门楣、灶台、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兴旺。有些地方的新婚夫妻要在乡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乡人往其身上泼粪便,说是被泼得越多,今年就能生男孩。有些地方的农户还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砖或土块,放在猪栏内,称正月十五夜抱大猪,以祈饲养大猪发大财。有些地方的少女偷偷到菜园里坐下一芥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夫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女么。有些地方则举行赛大猪、赛大鸭、赛大鹅、赛大鸡等赛会活动及夜间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动。

广东省海丰县闹元宵的习俗,有文字记载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白太爷鉴于全县度过严重的饥荒,粮食喜获丰收。是年又是海丰科举史的辉煌年代,洪晨孚省考高中解元,洪晨绂、陈天铨、彭炽中举人。于是令城门彻夜大开,大闹元宵。白章率幕僚步出县署,到街坊上观赏花灯,与民同乐。

在《粤东笔记》中,记载了元宵夜,海城群众在龙津河上游放置灯盏,随流漂下,然后在下游龙舌埔至龙山一带岸边等待灯盏浮近,竞相拾取的习俗。此种盛况,使路过海城的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颇为感触,题诗写道:

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

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

海丰闹元宵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悬灯结彩。全县各地祠堂庙宇悬挂元宵灯,有的搭起灯棚,悬挂大型精致的鏊山灯,展现各种用泥塑或纸扎的“公仔”布置成《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场景。

灯火生风,带动“公仔”旋转过场,惟妙惟肖,煞为好看。各户悬灯分多种,当年生男的人家悬挂的大花灯称“男孙”灯,当年新婚悬挂的纱灯称“新婚”灯。儿童则满街奔跑,挥舞着各式古灯、提灯等。火树银花,甚为壮观。

二是秋千对歌。在海城高田南门湖畔及公平盐街口,青年男女边荡秋千边对歌,唱着十二月歌、百鱼名、百鸟名等,或临时自编自唱,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或表达男女恋情等。围观之人,有的附和着曲子,有的等待着轮流打秋千,通肖达旦,尽情欢乐。

三是抢炮头。梅陇习俗有人在高台点燃大鞭炮,台下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抢拾,抢到头炮的为最尊,全家庆幸,好不畅快。

多种多样的元宵节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剔除糟粕,取其元宵节传统文化的特色习俗,有利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同类推荐
  •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10家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提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以历史典故、传奇故事、寓言故事、历代典籍、诗词歌赋等为基础,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具有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画龙点睛等特点。人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学习成语,可以积累语言词汇,丰富知识;正确运用成语,可以极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本书精心选择了常用的、故事性较强的爱屋及乌、朝三暮四、厉兵秣马、饮鸩止渴、走马看花等300多条成语,篇目编排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以方便查阅。每个成语独立成篇,按照“解释”“出处”“故事”的体例编写。成语的“解释”和“出处”,以新版《辞海》《辞源》为依据,确保其准确可靠;“故事”则在不违背史实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文学加工,铺陈故事情节,使之通俗生动,饶有趣味。
  • 地域文化常识

    地域文化常识

    本书介绍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常识,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地方名俗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域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 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奇险天下:华山(文化之美)

    华山名胜数不胜数,自山麓至绝顶,庙宇古迹,天然奇景,处处可见。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不仅山峰雄伟惊奇壮观,而且还是道教名山,从古至今,有多位学者在华山开馆受徒,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游览,留下了许多赞咏的诗篇。自隋唐以来,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千余处。
热门推荐
  • 我们的青春不可欺

    我们的青春不可欺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过,却在心中不曾留下过遗憾,不曾有过后悔。
  • 黑旗录

    黑旗录

    英雄剑,残阳暮,黑旗漫卷,秋风难驻。鱼跃潜渊,龙门化龙。可堪回望向来处,请阅楚山《黑旗录》。
  • 被迫成为勇者的村姑

    被迫成为勇者的村姑

    林天音发现自己重生了,变成了某本蛋疼勇者与魔王故事里的肥婆反派。原著的作者是个变态,整个故事里都没几个正常人,因此她只能努力变得更变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在有生之年

    在有生之年

    十年前,父母双亡的霍修宁遇到了余生,他保护了自己不受欺负。十年后,那就换我来守护你。
  • 火影之森

    火影之森

    如果我堕落到地狱,那我会从地狱中杀出来,然后...杀掉你
  • 九州星元传

    九州星元传

    天外九颗陨石坠入九州,同时星空的元气也俯冲九州大地。星元气改变九州大地所有生灵。九国战争也随之停止,星兽出现,木之生灵也应运而生,星级强者诞生,九大煞兽此时已经毁灭韩,魏两国!
  • 东京霓虹

    东京霓虹

    生活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狗血和刺激,刺激你的肾上腺
  • 赌·爱

    赌·爱

    她,认识他十年,爱了十年,只是,她知道,他的心里没有她的位置。所以,她只求可以静静的看着他,爱着他。原本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但,一纸遗书,改变了他和她的命运。
  • 遗迹谜踪

    遗迹谜踪

    一张羊皮卷引发的冒险,危地马拉,埃及,亚马逊雨林,索马里海......与同样使命的“人”比肩同行,见证未知传奇。
  • TFBOYS之只因有你人生不惧

    TFBOYS之只因有你人生不惧

    关于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的故事,有甜有虐,请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