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日下午,陈再道等军区首长决定,在故城县西部的一个村庄里,召开各部队首长和各军分区负责人会议,宣布他们对冀南部队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做出的重大调整。会议在司令部会议室里举行。
这是一个堡垒户的西厢房。屋子是两大间,比较宽敞。北墙正当中悬挂着一张军用地图。地图前下方一字排开放着三张方桌。陈再道坐在地图正前方。王宏坤、范朝利、刘志坚和其他与会人员都围坐在三张方桌周围。会议由军区副司令王宏坤主持。
下午三时,会议正式开始。王宏坤向大家宣布:“冀南军区军事部署会议,现在开始。首先请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同志,给大家介绍当前的抗日形势。”
陈再道站起身,向大家扫了一眼,提高声音说:“目前,冀南区的抗日形势异常严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敌人继去年七月七日至九月八日,进行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之后,又于十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五日,进行了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这次‘治安强化运动’与前两次不同,重点是推行所谓‘经济战’。在其占领区内实行配给制,推行计口售粮、售物。敌人还在交通要道的各个路口都设置了岗哨,对过往行人严格盘查。这样,敌占区的老百姓不论是生活还是行动,都受到敌人的严格控制。
二、敌人大肆增设据点、碉堡,修筑公路、封锁沟墙。
自一九四一年以来,敌人不断集中大量兵力,对冀南各地反复“扫荡”,分区“清剿”。每次“清剿”后,即在一些地方设立据点、碉堡,加修公路和封锁沟墙。因此,随着敌人的连续“扫荡”,敌人在冀南的据点、碉堡、公路、沟墙迅猛增加。以冀南全区的村庄计算,平均每十四个村庄,有一个据点或碉堡。形势严重的一些地区,平均每三个村庄就有一个碉堡。据点与据点或据点与碉堡之间,平均距离只有几里路,抗日军民的活动经常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敌人的公路和封锁沟墙增加也很快。截止到一九四二年三月,公路已经达到四千五百多公里,沟墙增加到一千六百多公里。除原有的基干公路外,敌人还在据点与据点之间修筑公路。基干公路上每隔三五里筑有一个碉堡,较重要的公路都挖有一二条护路沟。在有些县与县之间,还挖了县界沟,以切断县与县之间的联系。这样,敌人在冀南区以星罗棋布的据点、碉堡,加之纵横交错的公路、沟墙,将冀南根据地分割为大小不等的格子网。
冀南根据地被严重“蚕食”、分割,面积日益缩小。敌人对冀南区的进攻,首先是秘密向我根据地,特别是对抗日工作有基础的一些基本区,如南宫、威县、广宗等县,不断派遣汉奸、特务,制造谣言,蛊惑动摇民心,并调查收集我党政军活动的情况和规律。不久,敌人便开始了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蚕食’进攻。在第二军分区则由滏阳河以西向东蚕食,将该军分区压缩到新河、冀县、南宫之间的三角地区;在第三军分区由永年以北、邯郸向东蚕食,将该分区压缩到平大路以东的馆陶地区;在第四军分区由邢台至临清公路以北压缩到路南;在第五军分区只剩下阜城县以东和武邑县以南两块小的地区;在第六军分区由清河向北压缩,许多地方被敌人‘蚕食’。第一军分区由于地处邯郸、安阳、大名三角地带,漳河两岸,伪军、土匪势力大,日军与伪军、土匪勾结,首先蚕食魏县、漳河继而大名,将该军分区压缩到元城地区。截止到四二年三月,较大块的根据地,仅存第六军分区的枣强南部、武城北部地区,第四军分区的邢济公路以南和邱县至馆陶公路以北地区。
综合以上的严重形势,军区决定:改变部队的活动方式和作战形式。下面请军区参谋长范朝利同志,向大家介绍军区的具体部署。”陈再道讲完,将目光转向范朝利。
范朝利从座位上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大声说:“根据冀南区的严重形势,我们决定将冀南的一部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进行活动。具体措施是:各军分区所属部队三分之二的兵力分散活动,三分之一整训:各野战旅所属部队三分之一分散活动,三分之二整训。各分散活动的小部队要以连、排,甚至以班为单位,必要是穿便衣,三至五人为一组,深入到敌人的据点、交通线附近,带领民兵、游击队积极活动,开展接敌区、敌占区的工作。各部队的活动区域是:第一军分区整训部队位于邯郸至大名公路以北,其余部队和魏县、漳河等县游击队,分散于邯大公路以南活动:第二军分区以南宫、巨鹿公路以北为活动地区,第二十五团以一个连进到滏阳河以西地区活动,其余进到南宫、巨鹿、新河之间以及巨鹿以西活动:第三军分区组织若干小部队,进到永北、平大公路以西敌占区活动:第四军分区部队分散到临清以西、王官庄以南、威县周围、邢济路两侧活动:第五军分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适当分散活动:新四、新七、新八旅各以一个团,分散到本旅管区内活动。”范朝利讲完,又坐回自己的座位上。
陈再道又补充说:“关于分遣小部队活动的决定,还要上报刘邓首长和在师部养病的宋任穷政委。”随后,他又向范朝利吩咐说:“会议结束后,你马上起草一个工作汇报,给刘邓首长和宋政委发过去。”
“好。散会后我立即去做。”
……
电讯科的一个战士手里拿着一张电报,跑进一二九师师部:“刘师长、邓政委,刚才收到一份冀南军区的工作汇报。”说着,将电报递过去。
“哦!”刘伯承颇感兴趣地接过电报,认真地看起来。只见上面写着:
刘师长、邓政委及宋任穷政委:
根据冀南区的严峻形势,我们决定将我军区的部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成若干小部队,派遣到各地去活动。具体方案是:各军分区所属部队三分之二的兵力分散活动,三分之一整训:各野战旅所属部队三分之一分散活动,三分之二整训。各分散活动的小部队要以连、排,甚至以班为单位,必要是穿便衣,三至五人为一组,深入到敌人的据点、交通线附近,带领民兵、游击队积极活动,开展接敌区、敌占区的工作。……
刘伯承越看越激动,没等看完就兴奋地说:“好!他们和我们都想到一块啦。我们正在起草‘分遣小部队活动’的命令,他们却走到我们前头啦。”说着,将电报递给******。
******接过电报看了一遍,也高兴地说:“他们比我们想的还要周到。讨论这个工作汇报,也应该让宋任穷参加。”他接着向一个通讯员吩咐:“快去把宋任穷叫来。”
刘伯承说:“宋任穷的病还没好,还是我们到他那里去研究吧。”
“好。”******说完,便和刘伯承一道,向宋任穷的住处走去。
宋任穷是今年一月病得的,几乎卧床不起。刘邓首长听说后,决定让他到师部来养病。他已经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虽然病情有些好转,但身体仍然十分虚弱。两位首长进来时,宋任穷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听到屋门响他才睁开眼;看到是两位首长,他赶紧坐起来,想下床为首长拾掇座位。刘伯承用手按住宋任穷,笑着说:“别动,别动,现在你是病人,应该由我们伺候你才对。”
宋任穷摇着头笑了笑,然后说:“两位首长到我这里来,一定有事。”
******把那份电报递给宋任穷,说:“这是你的老搭档发来的工作汇报。你看看。”
宋任穷接过电报看起来,等他看完抬起头时,发现两位首长还在盯着他,便问:“首长对这个决定怎么看?”
刘伯承说:“我们想听听你的看法。”
宋任穷说:“我认为,这个决定很及时,也非常重要。跟我想到一起啦。”
刘伯承和******都点点头。******又问:“那怎样回复他们?”
“完全同意!”宋任穷不假思索地说。
******说:“同时,我们还要对他们的决定进行必要的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
三月十四日,刘伯承、******、宋任穷等首长,对冀南军区的决定做出了批复:完全同意。同时,他们还强调指出:“目前在华北敌我力量对比,不但在质量上敌优我劣,即在数量上亦如此(但在政治上我占优势)。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军事斗争为主或单纯依靠军队打天下的观点是行不通的,想立即改变当前的严重环境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尽快适应当前的恶劣环境,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接到刘邓首长的批复后,冀南军区首长于三月十六日,再一次要求各部队:在分散活动期间,不仅要执行军事上的游击任务,还必须与地方政府取得密切联系,主动去找地方机关,以极大的努力帮助地方工作。陈再道风趣地说:“你们一个个都是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使劲折腾。要把敌人折腾得满地打滚,昼夜不得安生。”
……
在军区分遣小部队到敌占区活动的同时,刘志坚领导的军区政治部也作出决定:以民运部为基础,选调一些政治坚强、大胆机敏、有独立活动能力的机关干部和连排干部,组成第一支武装工作队,进到敌占区和接敌区开展活动。
在讨论“武工队长”人选的时候,政治部副主任朱光说:“我认为,民运部长刘大坤是最合适的人选。”
大家听后,都频频点头。
于是,他们立即把刘大坤叫到政治部办公室,和他进行个别谈话。刘志坚介绍说:“我们决定以你们民运部为基础,再从各部队选调一些政治坚强的干部,组成一支‘武装工作队’,深入到接敌区、敌占区,开展宣传和统战工作。”
刘大坤高兴地说:“好啊!早就该这样做了。”
刘志坚又说:“组织决定,由你担任这个武工队长。”
刘大坤庄重地点点头,说:“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朱光接着说:“武工队和分遣的小部队不同。小部队的主要任务还是作战,还是消灭敌人。而武工队的主要任务是搞统战工作,包括镇压汉奸,拉拢敌人上层有正义感的官员,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等。总而言之,武工队是为我们的部队在敌占区活动,创造环境和条件的。”
刘大坤点点头,说:“我明白。”
……
很快,冀南军区第一支武装工作队正式成立了。全队共三十五人。几位首长决定把他们派到枣强、冀县之间地区活动。
这一地区既是敌占区或以敌为主的接敌区,又是完全的封建会道门区。近一二年来,一直受日伪和会道门统治,伪保甲自卫团、大乡制等普遍建立,抗日人员进不去,工作无法开展。尤其是冀县边境和枣强县西南一些角落,敌人统治很久,过去我军未到过这些地方。
临出发前,刘志坚紧紧握着刘大坤的手,关心地说:“那一带的环境十分残酷,你们又是单独活动。到了那里,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有半点疏忽。每个队员在活动的村里要建立三个‘联系户”,每个‘联系户’要有不同的暗号,以便遇到敌人搜捕时有可靠的掩护。……”
刘大坤感动地说:“我都记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