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司令官亲手挑选顶级品牌衣服的囚犯,显然不是个普通的囚犯。住在巴士底狱的囚犯,并不是凄惨地吊锁在土牢里,一般惯例是好菜好饭,有葡萄酒喝,有上等家具,有乐器和其它娱乐,甚至可以养宠物。其中不少囚犯是所谓的国事犯,虽然被囚禁在不见天日的牢狱,却仍可享受一向习惯的奢侈。但这个奢侈,是有代价的,士兵如果看见铁面人胆敢挤青春痘(打个比方),是可以开枪的,立地正法。到那时,伏尔泰估计会写一篇文章,叫《一枚青春痘引发的血案》。
表面上看,除了以本来面目重返自由世界是不可能的之外,铁面人的所有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但是,还有一样东西,是铁面人得不到的,那就是女人。圣玛尔曾经“设身处地”为铁面人想过这事儿,还发过招聘启事。附近村里住的一名女子,听闻圣马尔要为某个身份高贵的囚犯招聘“女仆”,她以为是赚钱的好机会就来应聘。但是,一听招聘条件,原来服侍的主子正是神秘的铁面人,一旦被招聘,女仆必须和主子一样被严密监禁,不得离开监狱,不得和他人说话及接触,一天中仅有少许时间可以离开自己的单人牢房,被带到主子的单人囚室里,服侍戴着面罩的主子。当然,那名女子一听这么苛刻的条件,立刻就退缩不干了。
即使没有女人陪伴,铁面人的身体也一向很好,吃嘛嘛香。但是奇怪的是,他一点都不象有病的样子,却在连续几小时抱怨身体不舒服之后,突然就死掉了。他先是感到身体有些不适,然后突然呈现了临终的征状,神父根本没时间来得及让他接受临终仪式,唯有赶在他咽气前大声催促快做告解。即便是死亡,铁面人也没有让法皇安心,而是想方设法掩盖一切和铁面人有关的信息。
“三陪”监狱长圣玛尔的老朋友,铁面人,终于死了。铁面人解脱了,圣玛尔还要继续忙碌,他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毁尸灭迹。铁面人的尸体由白布包裹入葬,牢房里的用品全部烧掉,睡床连同寝具、内衣、外衣、垫褥、桌椅、以及其它生活用品,烧后的灰倒进厕所,银、铜、锡器皿则熔掉。他的牢房四壁要洗刮干净至露出底下的石纹,然后由上至下再重新涂上白灰,连地板上的瓷砖也要敲掉另外再嵌装。窗台和窗扉都一扇不留,全部和别的东西一起烧掉。为了使尸体早日腐化,棺材中还撒了化学药物。
法皇路易十四生前在欧洲有着无可匹敌的权势,法国最重要的贵人要拜谒他,通常也只能获得数分钟时间的招待。象他这样自命不凡的人物,为什么会为囚禁在单人牢房里,一个既没面目又没名字的囚犯而惶恐不安,而又不能不让这囚犯继续生存呢?系在国王和这个谜团似的囚犯之间那不为人知的纽带,又是什么?
一百年后,法国大革命的民众推倒巴士底狱的城墙,颠覆了波旁王朝。
他们把巴士底狱的城门打开,首先决定做的一件事,就是组成委员会,将监狱内的文件全部征收,藉此机会试图解开铁面人的谜团。
巴士底狱在囚犯们中的口碑很好,他们自发给巴士底狱起了个称号,叫“四星级监狱”,可见是爱的非常深切。
即使是法皇路易十四钦定的“天字第一号”囚徒铁面人,生前在巴士底狱也受到了最高规格的优待。一百年后,法国大革命的民众推倒巴士底狱的城墙,颠覆了波旁王朝。他们把巴士底狱的城门打开,首先决定做的一件事,就是组成委员会,将监狱内的文件全部征收,藉此机会试图解开铁面人的谜团。但是,很可惜,和铁面人有关的档案早就被付之一炬,想知道答案的人们只能剩下最后一条途径——猜。
最有商业性的猜想来自大仲马,他以铁面人的线索写成一本小说,叫《三个火枪手》,后来一不小心,居然成了世界名著。大仲马在这本砖头厚的小说中,把铁面人说成是法皇路易十四的孪生兄弟,他在这本书中被火枪手们救出,并顺利当上了法国的新皇帝。大仲马说,他的这个猜想绝对靠谱儿,因为监狱长圣玛尔写过一份机密文书,里面记载:路易十四诞生于上午11时,其兄长诞生于前一夜的8时半。虽然大仲马指天发誓,但史学家们认为,他指的那份机密文书很可能是伪造的。宁可相信鬼,也不能听作家一张破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铁面人不是别人,而是法皇路易十四的爹,还是亲爹。这事儿还要从路易十三谈起,这个国王据说性功能有问题,于是和王后不太和谐。但国家需要继承人啊,怎么办?只有“借种”。于是,王后和“捐精人”(暂且这么称呼吧)生下了路易十四,这个小孩儿后来继承王位,成为法皇。为了掩人耳目,路易十四就把他亲爹囚禁起来,之所以戴假面,是因为这爷俩儿长的太像。这个猜想虽然有鼻子有眼,但还是被历史学家否定掉了,据说铁面人的年龄和路易十四差不多,当爹的话还太年轻。
迄今为止,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猜想也出现了。这种猜想认为,铁面人就是路易十四的卫队军官,叫杜齐埃。在各种文献中,杜齐埃只有出生记录,而没有死亡记录。而且这个人的情况,从铁面人被捕那年开始,就完全语焉不详了。军官杜齐埃是个放荡不羁的人,喝醉酒就打架,一打架准见血,于是从卫队的军官中被除名。此后,杜齐埃更加放荡,渐渐落入举债的深渊。这时,被家族抛弃、身无分文的他竟然想到了一个迅速发财致富的好主意——敲诈法皇!
自古至今,有敲诈兄弟的,有敲诈爹娘的,但是,胆敢敲诈皇帝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远的不说,单说近的,张学良“敲诈”******,结果被囚禁了一辈子。这个杜齐埃也是被债务逼疯了,结果琢磨出敲诈路易十四的点子。
杜齐埃:拿钱来,不然,我就向法国民众说出一个真相。
路易十四:说说看。
杜齐埃:其实吧,我是你同父异母的兄弟!
路易十四:拿命来……
这绝对是一个惊天秘密,杜齐埃是个疯子,但不代表他是个傻子,他肯定知道胡说八道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他肯定是知道这个秘密是存在的,而且完全真实。的确,至今留下的杜齐埃的肖像,与路易十四的一模一样。法皇一看,好家伙,这必须是个皇位的隐患啊,于是把他抓了起来,并让他戴上面具,以便永远隐藏其真面目。
第三种猜测最接近真相,但至今仍无法考证,我们不能单凭一张肖像,就把一个敲诈勒索犯和铁面人挂钩,其中还有很多疑问。即使疑问再多,有些史实却是毋庸置疑的,比如铁面人是确实存在的,在巴士底狱走完了余生。而巴士底狱“四星级监狱”的荣誉称号也是没话说,那么,这个囚禁过铁面人的巴士底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巴士底”在法文中,是要塞的意思,实际上,它最早也是为抵御英国而修筑的一个军事要塞。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光塔楼就有8个,塔楼之间由高24米,宽3米的城墙相连,城墙上筑有枪眼,配置重炮;四周环绕一道宽26米,深8米的壕沟,只有吊桥与外面连接,被视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塔楼高100英尺,围墙很厚,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
可以想见,这样一座用巨石砌成的堡垒,是十分坚固的。而在它的军事作用渐渐消失之后,巴士底狱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犯人,这是在路易十三的时候。在路易十四时期,封建王权的确黑暗了那么一段时间,铁面人就是个例子。法皇拘捕犯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只需一张空白的逮捕证——“密札”即可。
“密札”是个好玩意儿,用过的人都说好!怎么个好法呢,就是这个拘捕令在国王签字的时候,可以是空白的,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拘捕对象。然后,国王可以随意地将它作为“人情”,送给当时的贵族,甚至向他们出售。而贵族就可以凭着这样一张已经生效的“密札”,随意把他们所不喜欢的人送入巴士底狱。换句话讲,很多人被抓进巴士底狱都是稀里糊涂的,被关十几年,却不知道自己犯了啥罪。
这是很荒唐的。大家都讨厌皇权,讨厌****,就因为这东西太不靠谱。你今年跺我一脚,我明天找一张空白逮捕令,就能让你坐牢。给巴黎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老人,他满头白须白发,已经在巴士底狱里被关了三十五年。他不知道自己被捕的原因,也从来没有受到审判。他完全被关糊涂了。在跨出巴士底狱之后,他非常惊恐和困惑。他没有地方可去,也无法习惯自由。最后,他要求回到监狱度过余生。他在获准后重新入监。
即便是在****统治最为黑暗的路易十四时期,巴士底狱的条件也还不坏。囚犯处决要视其情况采取他的处置办法。有个死囚,犯有叛乱罪,然后被判以斩首,在监狱里他享受了很高的待遇:光荣餐、床单和毛毯。“四星级的监狱”,实至名归。
路易十四去世之后,巴士底狱改朝换代,有了一次重大变化。路易十四入葬才两天,年幼的路易十五,就下令对巴士底狱囚犯实行甄别,原则是除了确实对社会有重大危害的重刑犯,其余一律释放。这应该是巴黎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释放过程本身,就是对老国王路易十四时代****的一次清算。路易十五其实并不是以前人们理解的一样:他曾经是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和软弱无能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在他治下,法国一片繁荣。
从路易十三,到路易十四,再到路易十五。三个“路易”,实际上,是封建制度在逐步“变好”的一个过程。然而,在事实上,暴力革命却往往并不是发生在最残暴最****的时刻,在那个时候,一切革命的可能,都被残酷压制了。偏偏是压力减轻、渐进改革进行到最后关头,似乎是最可以避免暴力革命的时刻,它就爆发了。这个“温度适宜,土壤丰厚”的时期,就是路易十六在位的时期。
路易十六的时代,整个贵族阶层和宫廷本身,并不是历史上最坏的时候,甚至可以说,这是坏制度比较好的时候。这是社会的整体进步所决定的。欧洲在艰巨地逐渐步出野蛮。例如,在中世纪还非常普遍的地牢,已经在法国大革命前就渐渐停止使用了。有许多残酷的纠正,并不是革命,并不是法令,而是“人”自己由于人性的觉醒,开始厌恶残忍。
人们在书写历史时,总是习惯把目光的焦点对准改朝换代,对准战争与革命,对准理论诞生的年代,认为这些才是人类的脚印,才是进步的印记。然而,对无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名字的普通人,他们所深切体验的进步,其实是人道和人性发展的一个一个细节。比如,从哪一年开始,地牢不再使用,从哪一年开始,囚徒可以不再饥饿致死,从哪一年开始,酷刑被废止,从哪一年开始,人们可以获得公平的审判,获得不再恐惧的自由,等等。监狱往往成为一个制度的测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