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1]怀古,和王阮亭[2]韵
无恙年年汴水[3]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4],绿杨清瘦至今[5]愁。玉钩斜路近迷楼[6]。
【注释】
[1]红桥:即虹桥,旧时扬州城镇淮门西北风景宜人之地。
[2]王阮亭:即王士稹(一六三四年至一七一一年),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顺治年间进士,山东新城人,工古文,诗词。
[3]汴水:古水名,即汴渠,连接黄淮。
[4]曾是长堤牵锦缆:也作“惆怅绛河何处去”。
[5]至今:也作“绾离”。
[6]玉钩斜路近迷楼:也作“至今鼓吹竹西楼”。玉钩斜,隋朝埋葬宫女的墓地,在今徐州铜山之南。迷楼,隋炀帝所建之游乐场所,在今扬州之西北。
【赏析】
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时任扬州府推官的王士祯(号阮亭),与袁于令、陈维崧等游红桥,作《红桥倡和》诗,赋《浣溪沙》三首。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性德扈驾至扬州,用王士祯《浣溪沙》第一首之韵而作此词,凭吊遗迹,感怀隋炀帝旧事。王士祯原词为:“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红桥为扬州名胜,王士祯有《红桥游记》云:“出镇淮门,循小秦淮而北,破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拏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