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使人类生生不息;
⑵使健康得以维持;
⑶使凡人变成天才。
好好地转换这种激情,即使是凡人也可以运用其天赋成就事业。这种想满足性欲的欲望,在人的感情之中因为最强烈,也是最难控制的,所以总觉得20岁或30岁的年纪时浪费了年轻的激情,因此创造的欲望、事业的欲望和发财的欲望的能源相对也减弱了,从而耽误了自己及早地踏上财富之路。
一般说来,人到35岁以后,自然而然地这种激情会和爱情调和,将此激情转向事业或工作。可是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只等着这种自然的、精神的、肉体的成熟。如果30岁以前就知道这个秘密,并能控制的话,成功之日就会很快来临。
这也就是“丈夫的成功与否在于妻子”的原因。
11.将积极的感情灌输到潜在意识中潜在意识在人的一生的每一秒都不曾停止,所以要灌输什么东西进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重要的是要灌输积极的感情,并且避免消极感情进入。
七种积极的感情是指⑴欲望⑵信念⑶爱⑷性⑸热情⑹浪漫⑺希望。
七种消极的感情是指⑴恐惧⑵嫉妒⑶憎恶⑷复仇⑸贪欲⑹迷信⑺激怒。
如果你总是向自己的潜意识中灌输积极的感情,祛除消极的感情,那么,你就会坚定成功的信念,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使脑细胞活性化
人的脑细胞据说有140亿个,并不是随便排列的,而是有一定顺序的,可是在人的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的10%~15%。如果我们能够利用未开发的脑细胞,将会有超乎想像的能力。这种脑细胞的活性化,譬如提高记忆力,有“清晨呼吸法”这种方法。若是熟练提高氧气补给力的“呼吸法”,效果会更好。这种呼吸法,简单地说就是深呼吸的呼吸方法。
13.磨炼第六感
一般所说的“第六感”是指开发灵感、预知梦境等等的能力,也可说是心中所想的获得成功的机会。
“生命”是生存的状态,我们的生命都是凭借着其他生命的牺牲奉献而支撑、维持的,植物也好,动物也好,这些生命若不新鲜,我们的生命也不会有活力。只吃用药品来栽培的东西,或是不管季节,人工栽培的食物、速食品和冷冻食品,我们的生命和健康也会成为人工的东西,不可能拥有第六感和灵感。
老板的类型和特点
老板的类型多种多样,各有特点。优秀老板必须是爆发自己潜力、取长补短的智者。例如:
1.勇于开拓的老板
这个群体最容易成大器,也有失败的经历。开拓型老板的主要特点是勇于创新,敢冒风险。但决不能与“风险越大利润越大”的公式划等号,因为抓准了商机,风险小利润也大。
开拓型的老板思想活跃,经常以知识、智慧和经验打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经营内容,干出小企业大动作的事情,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
2.传统保守的老板
这个群体相对较“保守”(“保守”一词在这里没有任何贬义色彩)。相反这是一个支撑各行各业正常运行的群体,在老板群中占有很大比例。如重复生产一种产品,跟着开办清一色的公司(商店)等均属保守型老板所为。
这个群体能使企业稳步发展,没有大起大落,风险似乎较小。老板一般办事认真,精打细算,“不见兔子不放鹰”,“随大流”而动。
3.短期行为的老板
现在一些企业从开张到歇业只有数月或数十月的时间。这种短期行为,不是企业倒闭,而是老板投资计划的时间表就是如此制定的。这类老板一是考虑资金的占用时间,二是经营场地的使用期限,三是预测该生意的生命周期。
这种短期型的老板在选择经营项目时,要做到胸中有数、十拿九稳,否则,不当这个老板为好。
4.长远规划的老板
这种老板一开始就对创业之路有充分的把握,有远期的规划,甚至有创品牌的念头,他们希望自己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因此,这个群体都比较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着自己的企业。在经营中,特别注意企业的形象,有长期固定的客户(顾客)群,信誉度也较好。因而,一些优秀的企业均出自于该群体。
没有钱一样做老板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有钱就真的创不了业当不成老板吗?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现在你手里有很多钱,那还创什么业呢?所以说,没有钱才当老板,没有事业才去创业。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因为没有才去做,做了就可能有了,因为不会才去学,学了就可能会了。
一般而言,个人创业的第一步便是筹措创业所需要的资本,这对个人创业者来说是最难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的日子,确实很难过。可这世界上确实有那么多的创业成功者,赚大钱者,他们同样出身于“穷小子”阶层,同样身无分文,如当代富豪李嘉诚、包玉刚、金庸等,像大陆的平民大款李晓华、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要记住能否成大事,钱并不是主要原因。
日本大企业家中山洋介,起步时,同所有的青年创业者一样,也是一个没有钱,没有经验,却想做老板的热血青年。但他又同别人不一样,他不服输,不甘寂寞,做事很执著。当他告诉别人他要做老板时,所有的人都持怀疑态度。可他不但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经营的还是资本量很大的房地产。
经营房地产,利润很大,但是风险也很大,没有一笔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对于一般人而言,想都不敢想。但中山洋介没有悲观,他有白手起家的妙计。
中山洋介经过考察发现,在日本,土地十分宝贵,不少人想开工厂,但却买不起土地,更谈不上建筑厂房了。与此相反,许多土地却还在闲置。如果不买土地,只租用土地,那些企业主就可以负担得起,而且肯定能受到欢迎。
有了这样一个构思,中山洋介立即行动起来。他首先打听那些闲置的土地。这些土地多因位置偏僻卖不出去。中山洋介便同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商谈,提出改造利用土地的计划,土地所有者一听非常高兴,他们纷纷出让土地,有的甚至还拿出一定的资金参股。有了土地,中山洋介组建洋介土地开发公司,组织人员上门推销土地,这些工厂主正为没有资金兴建工厂着急,现在知道了可以用很少的钱租用土地,当然十分高兴,于是乎上门和中山洋介签约的厂主络绎不绝。
于是,中山洋介从租用厂房者收取租金后,扣除土地租金,除去修建厂房的费用,所余就是中山洋介的收入。中山洋介就是用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中山洋介从营造小厂房到建筑大厂房,再到营建大规模的工业区,他的公司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公司经营也不再只限于租用土地。白手起家的中山洋介,终于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家。没有资金,硬是凭自己的头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将买与卖成功地联系起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年轻有为可做老板
天下老板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过去,创业英雄多是指社会上那些白手起家的大富豪,如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而现在,创业英雄也出现在校园里,二十几岁的百万富豪,年纪轻轻靠高科技致富,已不再是神话,而是世纪之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校生做推销、当家教已被视做小儿科,接手几千上万元项目的事情也并不稀奇,没毕业就当老板已成为一种时尚。
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当老板”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尝试。他们不仅有做老板的独立意识与实干精神,更包括对产业、科学与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业的勇气和智慧。
从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清华园内掀起了学生创业的热潮。学生创业大赛收到的参赛作品56份,最后进入决赛的前五名都引起了评委们的广泛兴趣。这5个项目是,视美乐的大屏幕投影仪,网贝小组的商务模型,慧声小组的便携式听力诊断仪,迈齐小组的微医系统和博创小组的生物医疗成型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视美乐公司,媒体上似乎每谈大学生创业必谈“视美乐”。“视美乐”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在1999年5月份,视美乐因获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的5250万元风险投资(一期250万元用于中试,二期5000万元用于批量生产)而成立,其主打产品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
1999年5月,邱虹云、王科和徐中等三名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创办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最初的注册资金是邱虹云、王科几个人东挪西借筹集到的。注册公司之后,他们开始购置设备、研制产品、做市场调查。公司最初的办公地点是一间学生宿舍,后来又搬到一间学生活动室,让人联想到当年诞生“微软”的车库。在第6次搬家以后,视美乐公司终于拥有了清华科技园的几套办公室,以及一个1000多平米的研发中心,开发人员也猛增到40多人。你能相信吗?清华大学的几名大学生白手起家办公司,在短短的10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公司变成了拥有3300万元资产的巨人企业。4月25日,清华的这家学生公司——视美乐公司对外宣布,他们已经和国内著名家电企业澳柯玛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成立了新的公司,资金也从最初的50万元注册资金一下子变成了3300万元(原上海第一百货的第二期资金5000万元没有投进来)。青岛的高新技术企业澳柯玛集团董事长鲁群生听说了视美乐的技术后,马上被它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住了。作为传统彩电的替代产品,这种多媒体大屏幕可以广泛应用于众多的领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而且由于技术设计上的突破,大大降低了成本,国内还没有其他企业能够自行生产。
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澳柯玛集团抢在别人之前拍出3000万元,与视美乐公司共同组建新的公司——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双方各拥有50%的股权。
正如报纸上所说的那样,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象牙塔里死读书本了,他们正跃跃欲试地投身到创业热潮中去。清华创业园罗茁主任说:“今天的创业,决不是当年经商热的翻版,而是学生们把自己的创造性想法付诸于实践的冲动和行动。”
踌躇满志的学生创业者们搏击商海,可圈可点之人渐渐浮出水面,尽领潮头风光。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李玲玲获创业风险金;四川大学王汝聪在校创办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清华经济学硕士鲁军创办的易得方舟声名远扬。
学生创业当老板在我国似乎还是新事物,而在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是由学生创办的,如微软、雅虎等著名公司。
资料表明,1992年至1998年间,各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万余项,成交金额28.35亿元;出售专利近3000项,成交金额2.84亿元;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左右;由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毫无疑问,良好的创业氛围,正令一批学生富豪在校园内悄悄崛起。尽管一些公司的发起资金并不多,随着社会、企业关注程度的加大,一些学生的公司资本已迅速升值。正像来自美国MASDAQ的中国首席代表黄华国先生所说:硅谷之所以腾飞靠的是斯坦福的学生,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比他们差。有了好的项目,有了优秀的人才,我们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更多的富豪。
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普遍缺少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推崇中庸之道。中国缺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只有敢于向大自然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极限挑战,向新领域挑战你的才能才会得以发挥,你的学识才能得到应用。
只要是强者,就能做大老板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是强者所为,只要你是一名强者,就能做老板。也许,你不相信,不妨看这样一个例子:在北京谁都知道有一家“风仪美容院”,固定顾客2000多人,在同类美容院中名列前茅,然而十几年前风仪美容院的老板杨凤却是一名贫困的打工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杨凤边打工边学习。当她学有所成,掌握一技之能后,却依然改变不了打工妹的命运,无法维护自己应得利益。愤怒之下,她毅然决定“我要自己当老板”,于是她走上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1987年,杨凤独自一人从甘肃玉门小镇来到了北京。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当时我的兜里揣着36块钱。接下来是拼命地找工作,我曾经做过每张铅字蜡纸7毛钱的打字员,做过一个月50多块钱的宾馆服务员;为了省钱,我曾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最后是一日一餐。有一次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我就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寻思开了,难道这就是打工妹的命?我不信,也不甘心。在那瞬间,我决定还是要上学,边打工边读书,拿下大专文凭后再找工作,不怕以后没有出头之日。1988年9月,我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夜大录取。记得当时的学费是300多块,可我手里只有省吃俭用的250多元钱。没有办法我只好卖200毫升血换了54元钱。”
就这样杨凤一边打工,一边读书,1991年9月她拿到了大专文凭。不久,她到一家文化公司打工。有一次她去采访靳羽西,靳羽西的一番话让她回味了很久:“美容业是一门美丽的人文事业。用你的品牌、你的双手、你的智慧,把世界上的女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她们一份自信。这是很好的职业。”
她也有同感,她也深深地体会到,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搞美容是可以赚钱的。谁不想赚钱?只要赚的不是昧心钱。于是,杨凤萌生了当美容师的愿望。
她揣着不多的积蓄去珠海拜师学美容,当然,是一边学习,一边在美容院打工。经常是累了一天,晚间还要抱着有关美容的书啃。学习期满后,她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高级美容师和主持老师的资格,回到了北京。
杨凤回到北京后,听说有一家要倒闭的美容院正要出租店面。她找到那家美容院的老板,诚恳地说:“我是一个打工妹,租不起房子,但我能把你的店管好,让它赚钱。我有这种自信。赢利了我们利润分成,我的月薪不能低于两千。如果1年不能盈利,我情愿给你打3年工,分文不取。”
听杨凤这么说,老板痛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她们正式签订了协议。半年下来,这家店果然赢利了,这是件好事,没想到老板的心态失去了平衡,竞撕毁协议,准备另签一份。
愤怒之下,杨凤离开了这家言而无信的美容院。“我要自己当老板。”这句话出现在她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