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适当地追求名誉和财富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名誉和利益看成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方式,那就有些过了,如此一来,不仅不会从名誉和财富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因为对名誉和财富的长时间过于执著地追求而导致身心疲惫,更有甚者会理智全失,铸成大错,遗恨终身。
古今中外,这样的前车之鉴不在少数。
物理学家焦耳就曾为争夺“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第一人”的名号而猛烈地攻击过当时他的竞争者迈尔。后来,迈尔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虽然有幸被救,却成了疯子。
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就这样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而这也成为焦耳一生的污点和遗憾。
仅仅因一个名号,就中伤他人致使他人失去才华甚至险些丧命,而焦耳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本来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对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击却让人看到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利欲熏心。
且不说焦耳因追逐名誉而伤害到他人,单就他自身而言,追逐名誉并未给他带来多好的声誉,反而影响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这一点,甚至贯穿他的一生。试想,如果焦耳怀着一颗平常心,还会为了争夺“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第一人”的名号而不择手段吗?显而易见,焦耳的内心因为过于看重名利而失去了平衡,因此再也保持不住平和的心境,这样的后果是既害了他人,又累及自身。可见,过分看重名利,就会导致内心失衡,产生抱怨、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绪。
名利可以成为追求事业成功的人的动力,但是如果过分看重,少了淡泊从容的心态,则容易导致内心失去平衡,产生抱怨、愤恨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其实,除了名利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能够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能够让人获得满足,所以说,如果只为名利而努力并不能让一个人过得更轻松和幸福。人生如此短暂,何苦要被名利牵绊住呢?不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个追求成功而又淡泊从容的人,只有这样自身的心境才会平和。
让我们来看一个做到淡泊名利的例子: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追求更大的成功,但是却从未为名利所累。
马老曾经因“新人口论”而被批判,甚至被撤了北大校长职务。那天,他正在家里接受“隔离审查”。得到消息的儿子匆忙从外面回来,气愤难平地说:“爸,你被撤职了?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冤枉你?”
马老当时正在看一本书,就淡淡地答了一声:“噢!”
儿子当时看到自己父亲一副“没事儿人”的样子,也就没了脾气。
十几年后,国家为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同时也恢复了他北大校长的职务。
他的儿子一听说,马上高兴得从外面赶回家,告诉他:“爸,你官复原职了!”
他同样以淡淡的一声“噢”做了回答。
事例中的马寅初先生无论是被撤职还是官复原职,都以淡淡的一个字“噢”回应了一下,可谓是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也正是因为他淡泊名利,所以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心境平和地度过一生。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只有拥有淡泊从容的心态,才能不因一时成功而得意忘形;不因一时失意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念;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惊慌失措、自乱阵脚。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能一如既往地充满希望,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追寻自己的梦想……
所以,让自己保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吧,这样才能使自己远离名缰利锁,才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幸福。
心理平衡小课堂
淡泊名利需要一个人平衡自己的内心,需要心境平和,这样你就能在生活中少一些名利上的争夺,让你活得更加轻松。拥有了平和的心境,你就不必羡慕他人头上的那顶美丽的光环了,因为天使也赋予你同样的光环,只要你尽自己所能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你的光环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越自省越清醒
现今许多人懂得“自加”,却不懂得“自减”,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长于责人,拙于责己”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例如,在工作中,虽也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却不分主次,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最后使工作进度停滞,甚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以至于遭到他人的指责或是领导的批评。这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比窦娥还冤呢!付出如此多的辛苦,非但不落好,还要听到如此多的批评之声。其实,如果你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或正在遭遇这样的情况,大可不必生气懊恼,不如进行一下自我反省吧,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自我反省,是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最佳方式。只有能够做到自省的人,才会避免诸多不良心理的产生。诸如抱怨、愤怒、悲伤、沮丧等,同时,也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到人际交往。所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勤于自省,如此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摸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有明确自己的不足的人,才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这样的人才会避免更多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向良性发展。
关于松下前总裁松下幸之助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由于一位下属缺乏经验而导致公司的一笔巨额货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知道后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对这位造成损失的下属进行了批评。但是会后不久,松下幸之助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在那笔货款发放单上自己也是签了字的,下属经验欠缺没有摸准情况,但是自己却也因为疏忽而签了字。所以,自己也应该负责的。既然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对下属进行批评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马上给那位下属打了电话,诚恳地向下属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大汗淋漓。而且,在这之后,松下幸之助也没有把这件事情置于脑后,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很意外地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松下的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那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下属的心中感到无比温暖。
作为领导,对下属发怒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别说下属的确犯错了,即使下属没有过错,领导在心情不好时也可能会没事儿找事儿,这虽不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也被很多人接受了。像松下幸之助这样的领导,对下属发火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个下属也的确有过错。但是松下幸之助在批评完下属后,并没有觉得心安理得,而是开始反省自己在这件事中也是有责任的,不应该全怪下属。经过反省后,他又主动地给下属认错。这种积极自省又不端架子的行为使得松下幸之助的领导形象更为光辉。可以想象,那位下属在以后的工作中必定会尽职尽责。也会对松下幸之助更为忠心、更为敬重。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也可能会在生活或工作中犯下各种错误,对于自己的过错,一定要积极反省,这样才能避免错误蔓延。对于他人的过错,也要首先自省,看看在他人的过错中自己是否也有失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此,才会成为一个自知的智者,才会成为一个被他人尊重的人。
当然,自省的内容不一定全部是反面内容,有时候正面的内容也需要加以总结巩固,因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会使你变得更加理智。所以说,自省不仅是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蜕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自我肯定中让自信和希望成长的过程。一个懂得时刻进行自我反省的人,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地进步,甚至趋向完美。
心理平衡小课堂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者无不经历过几番蜕变,蜕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自省则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内心会因之更加轻松、平衡,心智也会因之不断提高,心灵也会随之不断升华。
别随波逐流,做本色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便是一种本色。每一位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注意到了自己的本色,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并把它发挥到极致。
而那些总是随波逐流的人,却往往在模仿或追随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恰如“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里的那个去学邯郸人走路的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连自己本来的走路步法都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其实关于模仿跟风的现象,娱乐圈里颇为突出。无论是影视题材方面的模仿,还是刚出道的艺人对已经成名的艺人的模仿,都是极其常见的。
但是,这样的模仿就真的有效吗?有谁见过模仿秀会比他模仿的那个人更出名的?倒是那些做真实的自己的人,反而个性鲜明,引人注目。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追随他人,做本色的自己需要的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赏识,这样的自信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是最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的。
美国伟大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在刚开始踏入影视圈时,导演坚持让他模仿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德国喜剧演员,可是卓别林不为所动,潜心研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终于成为喜剧大师级的人物。
卓别林正是因为坚持做本色的自己,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成为影响世界的喜剧大师。
所以说,无论生命最初是怎么开始的,最终我们都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做本色的自己。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而他人又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模仿对象。追随大众可能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使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所以你应该标榜个性,做最真的自己。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丛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棵小草。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船长,必须有人当水手。只要你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水手也一样能成为他人眼中的优秀者。
不模仿他人,也许你不是最好的个体,但却是独一无二的。
保持本色并不是鼓励你抱残守缺,不思进取,陷入从众的轮回,而是要你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在随波逐流地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就像爱默生在其散文《自恃》里所说的:“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段时间确信,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纵使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不努力什么也得不到。你所具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除了你之外,没有人知道你能做什么,而这都是你必须去努力才能找到答案的。”可见,要想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就需要保持本色。本来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