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马寅初依靠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等到了国家为他平反的那一天,而他的人口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高官显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得之则欣喜若狂,失之则失魂落魄、不知所往。马寅初没有被名利与打击所羁绊,他用宠辱不惊和去留无意诠释了失意时的气度与修养。
实际上,人生总会有缺损与遗憾,用一颗平静的心来看待世事的变化,就不会和他人做无谓的攀比计较,而是会倍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静下心来细数你所拥有的东西,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拥有很多值得珍视的东西。
【包容术】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取得了一点成绩不意味着前途一帆风顺,遭受了挫折也不意味着前途暗淡无光。正确地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得意而不骄狂,失意而不失志,这样才能在社会的磨砺中有所历练,人生也将获得不一样的精彩。
用忘怀填平伤害的洼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遭受一些伤害,但不是所有的伤害都要记住,以至于睚眦必报,要学会忘记并善于忘记。宽容大度者不仅会将怨愤忘得一干二净,而且还会用热诚去填平生活中的洼地。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遭受伤害是不可避免的。智力成果被他人夺走,取得的成就被刻意贬低,感情出现裂痕,关系突然破裂……数不清的烦恼与阴谋让我们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换回的是悲痛与伤害。若与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冤冤相报”,便会让自己陷入了功名、利禄以及感情争斗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智者看来,一切皆是浮云,人们应当学会忘却,不必对所有事情都耿耿于怀。伤害导致了怨恨,一味地憎恨只会徒增烦恼与痛苦,使人们失去生活的乐趣,无论有多少正当的理由,憎恨总是一味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毒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让人生活得洒脱,内心没有任何困惑,美好的生活才能展现于你的面前。
正如智者所说的:把别人带给自己的痛苦与伤害刻在沙滩上,让它们在潮起潮落瞬间变得了无痕迹;将别人的关心与爱护刻在石头上,任凭风吹雨打永不消退。这就是包容别人,从容自己的一份情怀。
阿里是一个著名的阿拉伯作家,某次他和两位朋友吉伯、马沙一起外出旅行。当三个人经过一处山谷的时候,马沙一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坠入山谷。吉伯急忙一把拉住了他,将他救起。于是,马沙便在山谷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一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之后,三人便继续前行。几天以后,当他们赶到一处河边时,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争吵起来。一气之下,吉伯竟用力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于是跑到沙滩上又写了一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行结束之后,阿里对马沙的行为感到不解,便试着询问马沙为何要将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而吉伯打他的事却写在沙滩上呢?马沙答道:“吉伯救了我的命,我会永远铭记于心。至于他打我的事情,就如同沙滩上逐渐消失的字迹一样,我已经忘记”。
记住别人带来的恩惠与宽容,忘掉别人带给你的毁伤与仇怨,马沙做到了,这也说明了他胸襟的开阔以及做事的光明磊落。世事变化,让诋毁与误会随风消逝,让理解和宽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包容天地万物,我们也能和马沙一样拥有有辽阔无边的心灵世界。
包容就是一种忘却。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与忧伤,若不能忘却痛苦与忧伤,身心的伤害就永远难以愈合。忘却职场上的是非,忘却情感上的打击,忘记别人的指责与谩骂,让他们随风而去。纪伯伦说:“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忘记那些曾经令你受伤的人和事,怀着一颗包容的心,试着将它们消散于美好的心灵之中,这样就会使你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
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一位老朋友正在雅典城里一边散步,一边闲谈。忽然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年轻人用棍子打了苏格拉底一下,然后急忙逃走了。朋友见状,马上就要找那个人算账。苏格拉底却忙将朋友拉住,不让他去报复。
朋友觉得难以理解,生气地说:“难道你惧怕这个人吗?”苏格拉底说:“当然不是。”朋友追问:“那么他毫无缘由地打你,你怎么不还手呢?”听完朋友的怨言,苏格拉底笑着说:“我的朋友,难道一头驴子踢了自己一脚,自己也要非踢它一脚不可吗?”
苏格拉底的话虽然有些尖刻,但它却让人们领会了谦忍退让的道理。忘掉不快,让心灵变得更自由,苏格拉底才会有后来的伟大思想成就。
而在现实生活中,怨恨、不快和委屈是经常会出现的事。假如我们不懂得谦忍退让,不学会遗忘,只是一味地争锋相对,寸步不让,那么怨恨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的越来越广。可见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念旧恶与新怨,以一颗包容与理解的宽广胸怀,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甩掉身上沉重的包袱,轻装前进,自己的心灵就会变得纯净,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而愉悦。
【包容术】
当我们与他人之间有误会与纷争之时,不必总是耿耿于怀,怀有一颗放松及宽容的心态,别去计较那些不值一提的恩怨,珍惜那些值得珍惜的,你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和谐和融洽。至少,忘却自己的不幸,你的生命就会呈现别样的风采。所以,该记取的时候记取,该忘却的时候一定要忘却,千万不要让怨恨充斥了心灵。
在意外界不如修好自己
印第安人有句名言:如果我们走得太快,要停一停等待灵魂跟上来。意思是说:人在紧张忙碌之中要给灵魂一个休息参悟的时间,观书览胜,交友抒怀,品茗悟道……
人自身获得的快乐与幸福是难以寄托于外物上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心灵的修行与陶冶。否则得陇望蜀,忙于挣钱,忙于争位,忙于出名,永不知足,痛苦与忧烦也会接踵而来,让自己平添烦恼。
人要活出自己的真实个性来,只做自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有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思维方式,把自己发展好,你不比任何人差。
忙碌是一种幸福,关键是忙得要有意义;清闲是一种境界,但不能因此而麻木。忙碌中,我们要积极进取;清闲中,我们要认真审视自己。我们应当常常问问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有随时审视前进方向的自由,也该有拒绝“身不由己”的权利。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高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他出生于官宦富商之家,早年经过完整的教育后,成为了一介文人,他的勤勉又使其成为了声名显赫的画家。这时的他英俊潇洒,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但此时声誉正隆的李叔同却突然出家为僧,家人与朋友均纷纷前来劝他还俗,最后都被拒绝。面对别人的不解,他淡淡地答道:“我想来就来了”。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李叔同的行为也难以理解,还亲自到杭州探望他。他对金智勇说道:“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此后,他足不出户,专心钻研佛法,终成一代高僧,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世俗与心灵、“心”和“形”的较量。如今,奔波劳碌的人们还有多少人能够“心不为形役”?世俗的诱惑让人们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欲望。李叔同虽然身处名利,却能轻松地从中走出来,着实令人可敬可叹。修行是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我们有的时候就是过于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而没有脚踏实地从内心修好自己,从而迷失了自我。
有的时候,人生活得不舒心,就是由于太注重形式。例如,因为盲目攀比,而买了价格昂贵的香车豪宅,自己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了。其实生活的重点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因为别人的看法而使自己受委屈,因为某些虚荣的名利,而舍弃了宝贵的年华和快乐,这是十分不值得的。
失去了自我,拥有的一切都是无意义、不真实的。只有不让自我迷失,才能够站得稳走得直,即便有人一味否定、攻击你,你也能轻松应对。不要让旁人的观点左右了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要努力干得最好,要让人生过得更有价值。
约翰·史崔勒基是《生命咖啡馆》的作者。他原本是一家企业的高管。时间长了,他感觉工作异常乏味,内心痛苦万分,于是就与妻子背起背包,开始了他们的环球旅行。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横跨五个大洲十几个国家。与此同时,约翰·史崔勒基对生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约翰·史崔勒基回到美国以后,决定通过故事的形式将他对生命的认识写下来。最后,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撰写了这本书,然后开始自费出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这本书就成为了畅销书。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人生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应付别人要你做的事。
一味应付别人要自己做的事,只会心力交瘁、顾此失彼。只有做自己该做的事,修炼自己的内心,生命才会保值增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生不过只是转瞬而逝的浪花而已。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不需要受世俗的掌控。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成败得失,而在于个体的自身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任何外在标准的评判都是不准确的。
【包容术】
自己的爱好就是前进的方向,自己的兴趣就是奋发的资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做好自己,为自己加油,经受住物欲的诱惑,使心不为形役,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一位完美的圣者。
忘记该忘记的,别和过去较真
人们都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但这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想要变得快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忘记过去的愁苦、悲伤、幽怨以及愤恨。激情饱满地面对今天和将来,才能获得快乐,享受美好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为以前的错误和过失不停地自我埋怨,自我谴责,致使内心充满了痛苦、内疚与懊恼。这种不良情绪一旦得不到化解,就会使人精神颓废,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这些负面的情绪,不能让它们妨碍我们的身心健康及追求美好明天的信念。
台湾作家刘墉曾经说过:“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发现自己错了,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一直回头埋怨自己错了。人生路,不回头。”
当我们用今天的眼光与标准来评判以往的事物时,就会发现其中有些错误和过失还有补救的可能,但更多的则是难以弥补了。假如我们成天生活在后悔与遗憾中,痛苦、内疚与懊恼定然会占据自己的全部心灵,使得内心饱受煎熬。
不要慨叹、悔恨你已经失去的,忘掉该忘记的,而要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把握住现在的一切,那么你的生活在下一次定然会发生改变。
一位精神病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退休后编写了一本专门医治心理疾病的著作。这本一千多页的书籍记载了各种病情及其治疗办法。
一次,他接受邀请去一所大学讲学。在课堂上,他指着这本著作向台下的听众说道:“这本书有一千多页,有三千多种治疗方法并描述了一千多种药物。但所有的内容就只有这四个字:如果,下次。”
他指出,造成人们精神消损与折磨的全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再提前几分钟开展工作”、“如果我能当机立断做好这件事”、“如果我没有这个失误”……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有千种万种,然而最好的办法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将“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不会放弃这种机会”、“下次我肯定会早到的”……
世事变化难测,人们都希望平安幸福。若是身处逆境,我们就需要去积极面对。总结曾经的失误与过错并接受教训。悔恨不能总是萦绕于心中,因为一切伤感、悔恨都不能改变现状,只能徒增心里的负担罢了。假如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为往事伤感不已,那样不仅精神遭受了折磨与消损,大好光阴也会被白白地浪费掉,一味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当下与将来。
莎士比亚说过:“明智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伤痕。”在生活中,我们永远不缺少历练与成长的机会,即使在身心遭受重大打击之时,也是展现自我的大好机遇。
杰克·邓普赛曾是一名重量级拳王。一次拳击比赛中,在进行到第十回合时,他就已经体力不支。他的脸被打肿了,两只眼睛根本就睁不开。不久,他看见裁判员举起对手的手。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拳王了。此后,他虽然又进行了几场比赛,但仍旧无济于事,杰克·邓普赛感到他的拳击生涯已经彻底结束了。
这件事对邓普赛来说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打击。昔日的荣誉和地位一下子都没有了,他感觉自己已经坠入了万丈深渊之中。然而,当意识到自己情绪空前低落时,他觉得不能让自己永远生活在这种状态中,一定要承受住这次打击,不管怎么样也不能让这个打击再把自己打倒。
于是,邓普赛在百老汇开设了一家餐厅和一家旅馆,积极安排、宣传各项拳击比赛,并且举办有关拳赛的各种展览活动。他让自己忙于新事业,以至根本没有时间再去为过去的失败而烦恼。他说:“过去这几年的生活,比我当世界拳王时的生活还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