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80100000002

第2章 如是参禅(2)

活在当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体力,最后变成了一个空壳,依靠名师,依靠佛……。人的许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的行为中,这是最妨碍修行的,它们会把体内的能量消耗殆尽。参话头、提起觉照、观想……并不会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里面的修炼人士为何要禁欲?拿火箭发射来比喻,人体就像一座火箭发射架,中脉则是火箭发射的通道,神识也好,灵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弹头。火箭为何会升上太空?因为火箭底部本身带有燃烧的能量,通过一种方法把火箭底部储存的能量点燃,并且让它燃烧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发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没有能量燃烧,没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够,箭头则无法上升。拿人体来说,体内的精气神就是燃烧的能量,修炼的人如果纵欲过度,根本无法开顶。

体内的精气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时候,身体会发烫(往下降则会****冲动),头顶会涨得似要裂开,有钟声、鼓声、琴声,有电光、雷鸣,能透视、远视……头顶打开后成为一个通道,睁眼闭眼都是晴空万里,浑然忘我,与万物同一体;但在没开顶之前,彻夜彻夜都是梦,白天也是梦,尽是光影涟涟。当心这时候别人说你是精神病,若执着不放,真的会变成精神病。

其实,欲望永远满足不了,满足了一个欲望,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欲望,如此循环,人就为欲望活着,被欲望驱使着。希望别人赏识或认可,只能助长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现代人给欲望换了个好听的名词,叫做“理想”。细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想断除欲望应该如何做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种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而又不加以分别——比较、衡量、算计……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但我们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对事物过多的分别造成的。

也许,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

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财色名利占据了我们的心,怎么可能活得不累呢?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保持单纯呢?

当然,我们终究是凡夫,悟道以后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随,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须思维观,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过思维观,定力则无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见到佛性。

对于悟道的人来讲,烦恼即是菩提,六根飞舞也即化身的显现。可是对于未悟的人,烦恼就是烦恼,六根就是六贼。现在学佛的人,总是拿着祖师悟道后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话往自己身上套。

一个未开悟的人,千万不可学开悟的人的思想行为,否则对自身学佛一点益处都没有。看祖师的语录,要把前后分开来看,未悟前是怎样修的,开悟后又是怎么做,怎么讲的,要分清楚。

对于没有悟道的人来说,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禅,更非究竟之禅。禅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是无心,无心又怎能观照呢?既无观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并非无念、无心就是修行。

何谓妄心?六根对六尘产生识别就是妄心。要消灭妄心,就要关闭六根;六根一旦关闭,妄心熄灭,则产生定力;有定力,虽分别,也无分别;无分别,则有觉知;有觉知,则不被境转。

觉知是不是心意识呢?是心意识。佛门里不是讲“离开心意识来参”吗?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与离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谓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无。“真”无能,“妄”有用。讲经说法度众生,真妄并存,并用。

见闻觉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离妙明真心,离是断灭,不离是妄,只有顺着见闻觉知,方能证到妙明真心。若言觉知是真心,四大散尽真何在?若言觉知不是真,离开觉知真何来?

都说“坐禅”“坐禅”,其实禅岂能是坐的呢?禅是参出来的,定才是坐出来的,严格说来,定到一定程度也无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来锻炼自己的定力;禅则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缘来参。参禅是有观有照,有觉有知。定是一念不生,无分别,无拣择。

往往坐禅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怕吵闹的环境,不愿意接触人和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何为参禅。实际上,在动中参禅要比在定中参禅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参禅只有一种味道,而在动中参禅则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悟道的契机(也即因缘)特别多。

参话头的道理也是这样。参话头首先要提起话头,提不起话头又如何参话头呢?有时候提起话头,又未必是参话头,犹如止观,能止未必能观,止是定,观是慧,提起话头而不参话头,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所谓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禄,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没有了,还能超三界吗?超三界的就是这颗心。

悟道后的心性并非不需要觉照,而是更需要用觉照时刻体会真如。找到佛性,应该时刻体验它,提起它。那么,找到佛性的人何时能放下佛性呢?达到看佛性随看随在的时候,才能小憩一会儿;找到佛性后,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走掉过,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任佛性永不间断。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佛性永远不能放下,须一直提起觉知看着佛性,待三关通透方能放下觉知,不需再看着佛性。

禅是超越头脑后的产物,而不是头脑的作品,但是许多人总爱思考禅。参禅绝不是用头脑思考禅,而是要抛弃头脑,用祖师的话来讲是要“抛开心意识来参”。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看了一些禅学书,根本没有资格来谈禅宗,谈谈禅学还勉强。

真如佛性能否传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传吗?这两者是一还是二?这两者是一不是二,的确不能传,所能传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传、凡所说,皆非第一义,第一义者需自己去亲见,亲明,亲受用。禅门里的公案和机锋是祖师对众生慈悲,才善巧设立的无门之门、无法之法。

参禅有这样三个阶段,可以比喻一下:见山是山,是凡夫;见山不是山,是处在参禅的过程中;见山是山,是从功态中走出来的彻悟圆满。古人常讲,前十年见山是山,中间十年见山不是山,后十年又是见山是山。在这里我们换一种讲法:前十年,只要用心什么都听得见;中间十年,尽管用心什么也听不见;后十年,即便不用心什么也都听得见。因为前十年用的是头脑,稍微注意一下便产生头脑效应,听见声音;中十年是处在功态中,提起觉照,头脑已不复存在,所以外界的声音干扰不了觉照(只有头脑才易受干扰);后十年已经圆满,身心内外、八万四千毛孔全部变成了觉照,变成了一个透明体,不存在用功,觉照便出现,不用功,觉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没有觉照,智慧永远不会现前,或者说真如佛性永远不会现前(前十年、中十年必须提起觉照,否则便落入无记)。

在参禅过程中必须有念才能参究(在禅宗里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这个念还要相续不断才能参究。

在参禅中,明师也很重要。明师既是种子,又是阳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顶的人,已被明师种下了一粒菩提种子,一旦因缘成熟,种子遇到了阳光和甘露,就会发芽结果。为什么许多众生听闻佛法后,或见到明师一眼,就会发菩提心?那是因为在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被明师种下过种子。皈依和灌顶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和明师的力量沟通,也即和历代祖师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萨的力量沟通。因为在世明师被上一代明师灌过顶,法脉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来的。犹如每个众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亲、爷爷的遗传基因一样。没有经过灌顶,就没有办法和法脉的力量沟通,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没有这个记忆(基因),没有储存这个信息,就是给你方法修炼,也不会产生效果。灌顶后,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历代祖师的信息和力量,师徒俩人犹如两杯水,在灌顶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不分彼此,如此一来,虽是师徒二人,实则是一人。为什么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相感应呢?因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说,子女是父母亲的化身。经灌顶后的师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识是随习气而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么死后,神识也会从生殖器出去,进入畜生道。生前贪吃的人,其神识多数停留在肚子上,临终时,神识则从肚脐眼出去,进入饿鬼道。灌顶时,是把神识唤醒并提升至头顶,神识是停留在头顶上(大根器的人在灌顶的一刹那,神识还会从头顶出去),那么临终时,神识也必然从头顶上出去,进入佛国。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皈依和灌顶是至关重要的。

修法,被法缚;弃法,被法转;不修不弃,当下警觉(觉照)即是道。也即,无明即魔,识得即道。

总之,参禅悟道靠见地,自了生死没出息。

同类推荐
  • 悟道

    悟道

    本书是采撷星云大师的禅心禅话,锤炼成一本智慧的结集,希望在每个读者的心中开垦一块天地,洒上几颗莲花的种子,等待净莲绽放的日子,身心皆安,烦恼不再丛生……
  •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静心·舍得·放下之舍得

    太虚法师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1927年,出国巡回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等国家,弘扬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学院,开创了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的先河。法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虽出家为僧,但救世济民之心让人感佩,是一位侠骨热肠的高僧。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都与伊斯兰教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回回民族与其关系更为密切。
  • 佛教生死学

    佛教生死学

    广而言之,则社会、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恶女要夺权

    快穿之恶女要夺权

    为了重生寻找哥哥,查明父母死去的真相。什锦义无反顾跳入了恶毒女配系统的火海。Hard模式开启。为了实现女配的愿望,一次次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却总有个人把濒临死亡的她救回来,甚至不惜生命。后来,她很清楚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了他。主动出击把他摁在墙上,呼吸急促,声音缱婘而危险,“不管你的目的如何,你成功了,而且很成功。”那人对她仍是一脸温柔的笑,双手却不安分地抚上她的腰,眼底是难掩的疯狂……【慎入:夺权戏码更多是在重生后噢!】
  • 二号狙击者

    二号狙击者

    白平是阔山县局里唯一的科通民警,专职负责整个公安局的网络通信维护。每年这个最关键的调度会都是由他来负责通信,从来没有出过错。
  • 嫡女锦归

    嫡女锦归

    “苏锦年,这皇后的位置,你不配!”庶妹苏芙蓉站在她的产床前叫嚣。她的夫君,上官易楚正拥着那贱人,任由刚出生的女儿被扼死。她不配?重生归来,苏锦年斗姨娘,除庶妹,杀皇子。她手握匕首,亲自剜出了苏芙蓉和上官易楚的心。“找几只野狗来撕了他们!”身侧腹黑的男人眼里满是宠溺:“是,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美人为谍太凶猛

    美人为谍太凶猛

    阿滢这辈子只会干三件事:骗人,骗人,骗人身为骗子她侥幸从官府绞架逃生,摇身一变,女骗子阿滢也成为了士族贵女,和那些本来高高在上的世家千金混迹一起,算计她们的父兄,抢她们的男人她出身卑微,花容月貌,却蛇蝎心肠,更重要能骗得人团团转,连枝头的鸟儿都能哄下来她扮龙扮凤,惟妙惟肖,扮什么似什么,千面风华,有许多张面孔她也也是集骗术精华于一身。直到有一天,月光轻轻落在了她的身上男人清如月华,人间殊色,对她微微一笑:滢滢,别闹清华如月男人身后,红狐狸般俊美狡黠男子,璀璨如火,对她冉冉一笑
  • 斗罗大陆之魔刀

    斗罗大陆之魔刀

    魔刀千刃,传说中的刀,只攻不防,这是一位武魂为魔刀千刃的少年,闯荡斗罗大陆的故事。
  • 任寻我心

    任寻我心

    二十六岁的软件研发项目经理方从心,机缘巧合之下,将两居室中的一间出租给了“无家可归”的大学毕业生任寻。她惊讶地发现,任寻这个名字,竟与她喜欢的网络写手的笔名一模一样……然而,眼前这个大男孩儿所表现出的“流浪艺术家气质”,与“腹黑奸诈的性格”,却又与网络上的写手任寻判若两人。莫非真的是一体两面?任寻有自己的理想,不为现实妥协,其处女作《列国任行》言辞犀利,直击现实人生。方从心极力协助任寻出版他的处女作。两人在网上虚拟世界与网下现实人生的感情扑朔迷离,爱情,会如小说一般大团圆结局吗?
  • 砺行深秋万里

    砺行深秋万里

    他默默守护了她五年,直至他决定放手,她才说“可是程沥,我喜欢你啊”。后来他就开始为她抛下一切“宁可辜负所有人,也不会负她”“顾小姐,我何时停止过爱你。”原来你一直站在这里。“我知道,因为我也是。”“顾小姐,你确实很有魅力,能让我奋不顾身的为你……”“不论何时,我都在这里,这样你还怕吗?”
  • 重生之我是天王

    重生之我是天王

    重生了继续为了梦想前进吧重生了我要说的全在我的歌声里
  • 《校草倾城爱》

    《校草倾城爱》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个萌娃,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长大娃娃亲,看似可爱,但有时也可成为一段佳话当自己青梅竹马的爱人遇上富有,性感的女人,和那痴情的少年他们的爱情将会发生什么大的逆转和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他们知道自己爱的人是正确的在这次危机后,他们再也不会丢下彼此了青春得校园,青春的年华,遇到了对的人
  • 蓝恋过后的黑

    蓝恋过后的黑

    青春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经历风雨,怎会有彩虹呢?为了未来的兴奋,现在努力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