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自在”?见性为自在。何为见性?春、夏、秋、冬。如何春、夏、秋、冬?六龙吐雾覆千山,金顶放光原不见!大家自——在——否——?
我们天天都提到“自在”二字,自在、自在,“自”是否在?见到“自”否?“自”为何不在?“自”原本在,为何不见了?见境随境,不能见;随境能出入,方自在。入了不能出,出了不能入,见也不见;不见者,处处见。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有人问万行:如何见?万行曰:待你一口吃尽虚空,你自然知道如何见!
大家每天做早晚课时都要背诵《心经》,开头的三个字是“观自在”。何为“观”?用眼为看,用心为观。何为“自”?本无你我,何来“自”?何为“在”?本无来去,何处在?
很多经文因为我们背得太熟了,轻轻一带就过去了。如果在座的能给《心经》断好句,你不见性,也已经明心了。可是我们无数次地背诵《心经》,却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背《金刚经》也一样,背得太快,丝毫作用都没有。
如果大家换一种方式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为什么古时候有些经书不加标点符号呢?是大家不愿意做这件好事吗?如果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大颠和尚注心经》这本小册子,在座的有谁看过这本书?(相华:我看过。)难怪你的头脑跟别人不一样,好东西你都尝试过。
《心经》是《金刚经》的核心。《金刚经》是660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心经》的核心就是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我们现在既不能观,也不能照,所以就不能空,更不能无。你们说的处处是空,行的却处处是有!为什么内有外空呢?不能把它颠倒过来吗?果真能颠倒过来,即是圣人矣!
学佛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不仅是要开悟,开悟一事,不值一提!如何成佛呢?“六根关闭开一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华,你能回答吗?(相华:我能多说几句吗?……)玉树锁千山,白云覆万里,大地春回始自现。自家宝藏为何不能自知?只怪灯下一片黑!为何不能跳到灯外?自古以来都是“墙里开花墙外红”,见里见外者,是一也!
很久以来我就有一种想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它经常在我的内心蠢动,始终没有机会实现!我想在大家面前把《金刚经》读一遍给大家听。我听到过很多人读《金刚经》,实际上都不叫“读”《金刚经》!不知在座的谁带《金刚经》了?
通常我们是怎么读《金刚经》的呢?“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你们是不是都这样读?(答:是)。《金刚经》非常好!但我只读过五遍,就没有再读了。如果大家能找到一本没有断句的《金刚经》,自己去断句,去读,将会受用无穷。(大众请师读)那就让我表现一次!我不会多读,读多了恐怕大家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下面是第二分,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果刚才大家每人手里有一本《金刚经》,看着经听万行读,我相信每个人的感受肯定会不一样,只是刚才大家手里没有这部经。大家上晚课诵《弥陀经》的时候,希望也能用这种方式读一遍!只是一遍而已,用不了多少时间。
为什么大家读经那么快呢?大家都不是在“读”经,而是在“想”经。看到这一行的第一个字,“唰”地一下,这一行都读完了,根本不是读出来的,而是用想的方式诵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熟悉了,看到前面两个字,后面的一行都不用看了。
就像我们写的文章一样,为什么别人读起来就慢,自己读起来就快呢?因为我们看到前面几个字,后面的几十个字都知道了,我们是用一种“想”的方式读,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读”。
为什么看别人的著作慢呢?因为脑子里没有概念,不知道下一个字、再下一个字是什么。譬如我读自己的这本《三次闭关纪实》,三十分钟就读完了。而大家读这本书是不是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或者整整一个上午呢?
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呢?一方面大家不知道书中的意思,一边读,一边还要想它的意思。还有一个原因,看到第一个字,不知道下一个字是什么。而看自己的书呢?看到一个字,就知道这一段的内容。正因为我们养成了这种诵经的习惯,读经文时就一带而过,其中的含义根本来不及去领会!
古时候的人读书都是高声地朗诵出来,我们说他们是“咬文嚼字,摇头晃脑,之乎者也”。为什么他们要高声朗诵出来呢?为什么刚开始读书时,教书先生不让你默读,而是让你高声朗诵呢?
我曾经讲过,佛在《楞严经》上讲六根的功德时说:“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唯八百功德。”眼根的功德无法与耳根比!舌根也是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所以只用眼根——默读,远不如舌根、耳根并用——高声读诵的效果。当然,无论默读还是朗读,首先都要有意根的参与。嘴巴朗读出来,耳朵再吸收进去,形成一个圆满的循环。耳根比眼根更敏锐,吸收力更强。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一种现象?盲人的耳根相当敏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眼根的功能全部集中到耳根上了。而耳朵聋的人,眼根相当利。因为他耳根的功能全部给了眼根。
学佛的人会是什么结果呢?大家用自己的头脑猜一猜,想一想,不妨你们今天就瞎猜、瞎想吧!(答:都摄六根!)我看在座的人很难“都摄六根”,而是“六根放光”!这个光不是圣人之光,而是六根向外放,它也是一种光。(答:修到最后,六根互用。)
修到一定程度,六根确实是互用。但是你完全可以把六根的力量全部集中到一根上。当你要看东西的时候,就把全部力量集中到眼根上去看;当你要听的时候,就把全部力量集中到耳根上去听。所以才会有天眼通、天耳通。
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互用、互不用。为什么互用互不用?因为不住,所以无用。此“无用”乃是真“有用”!现在大家是处处见,处处住;处处住,处处不见!因为住在一根上,就忘失了其他诸根。如果大家六根互用,结果是哪一样也没有见,哪一根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