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其结果却像猴子掰苞米,把现在所拥有的东西都通通失掉了。
我们常常在报刊上阅读到一些荒唐的闹剧,比如下面这一则。
某公司宣称,凡到他们公司购物,每花100元,2个月后就可以返奖160元。比如200元钱的自行车,公司定价1000元。虽然价高了点,但两个月后就返给你1600元,你白得一辆自行车还外带赚600元……不少人闻知此等好事,纷纷上门,一时公司生意好不兴隆。开始大家还得了些甜头,但半年之后,公司老板卷款私逃,杳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这样的事情,稍有头脑者都会看穿,这不过是骗子拙劣的骗术。但可悲的是,却有那么一些人,偏偏深信不疑。最后当然是中了骗术,落得个破财懊悔的凄凉结果。
一些人之所以上当受骗,究其原因,就是“贪”字作祟。“贪”使他们“塞智为昏”,对骗子设下的陷阱视而不见,结果赔了钱又丢了脸。这个教训不可不吸取。
在商业社会,人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有对金钱的需求,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人不能放任自己的欲望,不能“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有了贪念,不但会“塞智为昏”,还会“销刚为柔”,使自己丧失骨气,变得软弱低贱。贪也会使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变恩为惨”,全不念亲情、友情,变得狠毒刻薄。例如兄弟争家产,打得死去活来;曾一起创业的朋友,为争股权,打起没完没了的官司……原本纯洁的一个人,变得人品污浊。所以,“贪”是“第一可贱可耻”的东西,就像苍蝇逐臭、蜣螂逐粪,有了贪念的人就会和丑恶搅在一起。
据说,科学家曾通过实验发现,鱼的记忆力极差,有的鱼两天之中居然10次上钩。贪食和没记性是鱼“只见饵不见钩”的原因。报刊上时常见到有人用“捡戒指”、“翻扑克牌”的把戏骗人钱财,本以为通过媒体传播会使许多人引以为戒,但事实上这样的事却是经常反复地发生。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被骗者往往也都听说过这种骗人的把戏,而落在自己身上却还是不能自已。究其根底,无非是一个“贪”字,使之“塞智为昏”。
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能超越一世,留其美名。
《左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玉匠看过了,说这是宝物,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你要把它给了我,我们两个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不如你我都留着各自的宝吧。
历史上有许多如子罕一样的“以不贪为宝”的人。东汉年间,有一位有名的清官叫杨震,他曾推举过一位叫王密的人做官。一次,杨震路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县,王密殷勤款待,报谢恩师。深夜,王密来拜见杨震,他见室内无人,迅即从怀中捧出十斤黄金,说是为报栽培之恩。杨震连忙辞绝,说:“以前我举荐你,是因为你有才学。可今日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王密说:“反正是黑天,无外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是无人知道?”王密只好收起黄金,谢罪而去。
“贪”与“不贪”并不是一个人对一个问题的是非判断,而与一个人的为人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的人都看重利益,而品行廉洁高尚的人都看重自己的名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是《晏子春秋·内篇向上》中的一句名言。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另外,人活一生,应该有比求富更高的追求。一位世界巨富说过,你不可能一天同时穿两件衬衣。过度的物质享受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追求人格的完美,而不是贪婪,因为贪婪所带来的只是自私、刻毒、吝啬、欺诈、背信弃义等等人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