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校(如扬州师范学院、江苏省扬州中学、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上海市城建学校、南京金陵中学、湖南省岳阳市一中等)已进行了试点工作,一些学者(班华,1990;燕国材,1993;张声远,1994等)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现在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将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介绍如下:
一、心理教育的原则
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心理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并逐步累积提炼的结晶。一般说来,心理教育原则有以下几点:
1启发自觉原则
必须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的和任务来抓。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已不只是“加强双基、发展智力”,还应该明确提出培养心理素质的任务。换言之,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效果时,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方面和知识、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还要有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要把这种要求明确写进教育、教学计划(教案)中,并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因为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自觉地实施。
2协同工作原则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孤立地进行,不能把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从教育体系来说,心理教育应渗透到各育之中,使心理教育的要求与德、智、体、美各育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从具体课程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各门学科之中;从学校工作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从学生活动来说,心理教育应寓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团队工作之中。总之,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协同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3学生主体原则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因此,离开了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主体来谈心理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而且也正像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说的那样,易使教师的种种努力或事倍功半,或徒劳一番。换言之,由于在心理教育中,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育成果也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也要调动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学会通过不断地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4.点面结合原则
心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为了切实做好服务,也应重视学生间个别差异,把每个学生真正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从而不放弃任何一个能接受教育的学生。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共同的发展,又能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地显示出来。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讲座,又要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帮助。即既不能将心理教育工作全盘过程化,又不能全盘个别咨询化。应该是集体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全体参与与个别对待相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又使个别学生的各种特殊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
5积极适应原则
如前所述,心理教育的实践任务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任务是防治各种心理疾病,积极任务则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也可说是达到对生活的良好适应。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但心理教育所要求的适应,不是指对环境的消极接受,而是指积极地认识并利用、改造环境,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生。
6“教为不教”原则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尽管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但并不喜欢教师越俎代庖。从心理教育的功能来看,最好的帮助是使学生学会自助,即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认知水平低下,有时是由于原来基础差,有时是由于“当局者迷”。教师应采用一种“旁观者清”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最后选择的自由仍属于学生自己,履行的责任仍由学生自己去执行,这也就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意思。总之,教师应尽到教育者的责任,但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要做包办代替者,也不要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救世主。
7.针对特点原则
和其他教育一样,心理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里所说的学生特点主要是指:一是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是说,心理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是性别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不少女学生枉自菲薄、缺乏自信,严重影响了她们成才。因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能依据现代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帮助女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好胜心,以激励其成才。三是学生的表现特点。依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一般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三类。对这三类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在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四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正像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说的那样,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尽相同的。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心理教育,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
8累积成功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和失败不仅可以提供反映活动的信息,而且还能对从事后继活动的动机产生影响,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正因为这样,在心理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累积的成功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反之,如果学生每每经受失败的体验,就可能会丧失自信,情绪低落,没精打采,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妨碍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
9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不完全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在“德”的方面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心理教育应当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体现它的时代性和进步性。这是教育性原则的指导思想。进行心理教育时,在方法上,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容,把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心理问题,多因为社会、家庭的矛盾冲突所引起。例如,爱发牢骚,指责社会现实或别人行为的习惯。教师应当实事求是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明辨是非,帮助他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调整看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排解各种心理困扰、解除心理问题症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教育。可以说,教育性原则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心理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10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从学生的内部来看,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有机整体,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的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内外关系来看,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环境存在着彼此制约、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来全面考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同时也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11.平等尊重原则
平等尊重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平等尊重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相信他们的诚意和谈话内容,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以确保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结果。
平等尊重的原则,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传统那种权威的、单向的,而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教师在交谈中不宜用权威的口气,避免使用诸如“我告诉你,你听我说”、“我认为你错了”、“你还不懂”这类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多用商量的语气,如“请告诉我你现在的想法”、“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原来如此”等等。
平等尊重原则,就是要耐心启发,认真倾听学生自己讲述问题,了解对方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解除心理重负,放松紧张情绪。教师在听取来访学生讲述问题时,不要过早地进行评价,要让人家把话说完。倾听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关注的态度也是一种支持。适当的应答活动,如首肯、简要的重复或适当的简语插话都是必要的。在来访者的述说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细心询问是为了澄清问题实质,更好地帮助来访者理清问题的头绪,进行有的放矢的支持和帮助,做到对症下“药”。学生由于语言表达的疏忽、遗忘与误记的影响或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教师可能会发现他们提供的信息含有矛盾或不实之处。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不应大惊小怪,更不应表露出不信任的情绪和态度,而应授以信任的目光,委婉地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和记忆的疏漏,以便在不损害双方信赖关系的前提下尽量获得准确的信息。有些学生前来咨询是抱着疑虑、观望和试试看心理,其提供的信息往往比较含混或失真。对这种情况,教师也不应责怪或不悦,而应看准求询者的心思和顾虑,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排解,只有打消这些求询者的顾虑,求得他们的信任,才能获得较可靠的信息。
平等尊重原则,就是要关怀、理解、接受学生。一般来说,在心理咨询中,主动上门进行咨询的学生,往往是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存在某种问题,想要通过辅导得到帮助的人,他们对作为咨询人员的教师抱有很大的希望,同时也可能存在有某些担忧和疑虑,担心咨询人员不能诚恳相待,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因此,咨询人员要热情诚恳地接待来访者,向他们讲明心理咨询的基本精神和原则,鼓励他们消除顾虑,畅所欲言。咨询人员热情自然的态度,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交谈气氛,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一个人在心绪不宁或精神上感到痛苦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安慰,有时几句温暖人心的话,一些同情和关心的表示,都可以使一个情绪快要崩溃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在人的精神需要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至关重要,它可以使人心头的郁结得以消除,使感到孤立无援的人获得勇气和力量。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有些问题在常人看来是一种不可理解的怪僻,但教师对此应有正确的理解,应给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平等尊重就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充满爱心。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有的则衣帽不整,语言粗野;有的谈吐自若,微露傲气;有的却词不达意、畏缩自卑。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都应满怀交友的热望,坦诚相待,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12.艺术性原则
讲究工作艺术是做人的工作的基本要求。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过程中要通晓心理工作的理论和技巧,善于运用言语表达、情感交流和教育手段理解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改变。心理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言语表达方面,要求既鲜明准确,毫不含糊,又讲究分寸,委婉合宜,使教育者的劝导、帮助易为受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同时,教师的言语表达还要紧扣时机,恰到好处。例如,该发问时需及时发问,该鼓励时则立即鼓励,该强调时可适当加重语气,该沉默时当闭口不语。
第二,在情感交流方面,一方面要靠耳目传情,把教师的坦诚、信任、关怀、体谅和期待等复杂情感通过眼神的调节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凭借表情、手势、体态的恰当使用,使学生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和希望。
第三,在探索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注重启发鼓励学生吐露真情,启发他们准确地表达思想。能否准确了解学生的全部思想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学生可能因为思想上有顾虑,不愿讲明全部缘由;也可能因为思维不清、语无伦次而表达不清;也可能因为心情紧张,叙述受到影响;也可能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件本身搅和在一起,使人茫无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循善诱,弄清哪些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哪些是咨询对象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因为顾虑而不愿讲,不必着急,首先应当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借助和谐的气氛慢慢打消他的顾虑;如果他不知需要讲哪些内容,可以多提一些问题,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使谈话不断向着明确的方向发展。要注意经常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如果他们抓不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颠三倒四重复啰嗦,教师也要善于冷静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要留心谈话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并从中发现这些词汇背后所隐蔽的内容。当吃不准对方的意思时,可以用反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比如问:“你的意思是……”,“这就是说……”,等等,如果符合事实,对方就会肯定,否则他就会否定、纠正。如果学生表达能力差,分不清原委,教师就要善于归纳,帮助学生叙述事情的全过程,然后再帮助他说明自己的主观看法,这样可以比较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症结。
应当说,咨询工作的艺术性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永远没有止境。它需要学校心理教育人员在实践中刻意求工,逐渐积累,不断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过:“只有在学会用15~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这是对教育工作艺术性的一个生动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