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必须做到四个字。爱:爱护、尊重、信任学生,不抱成见。细:善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时搞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并注意学生的神情、动作和言语。严:严格要求,培养学生承认错误的勇气,鼓励学生同错误彻底决裂。广:必要时必须和家长及其他老师取得联系,争取他人的积极配合。“恐惧会扼杀勇敢,胆怯会毁灭真诚和坦率”,“不应该使儿童因害怕惩罚而丢掉真诚、坦率的本质”,“如果儿童不小心走错一步路就要害怕得发抖,就不可能培养出对邪恶、谎言、欺骗的不妥协、不容忍精神”。
3.以身示范,让青少年多积累正面的道德经验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早期在思想品德上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品德的成长影响极大。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实例:三年级女生娜塔莎的父亲在畜牧场工作,她亲眼看见她的父亲把好好的活羊弄死,剥了皮,叫娜塔莎把皮和肉拿回家里,然后谎报说羊是病死的。这样,在娜塔莎的心灵上就留下了这样的道德烙印:为了个人利益,可以弄虚作假,欺骗人。这些毒害心灵的思想在娜塔莎的整个精神世界上打下了烙印:她对同学冷漠,她的心灵对那些高尚的、伟大的思想似乎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可见,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以深刻的教育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使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让孩子多积累一些正面的道德经验。
4.家校结合,发挥合力功能
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显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研究表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常是产生不诚实行为的重要原因。教师与家长的各自为战也给孩子产生不诚实行为提供了有空可钻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孩子上学经常迟到,老师问其原因,他说家里忙,饭总是吃得很迟,后来班主任通过家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这个孩子在上学的路上因贪玩所致。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这个孩子承认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从此再也不迟到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防止产生说谎等不良行为,加强家校联系,尤为重要。
5.启发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的青少年喜欢说谎,而有的青少年却很诚实呢?这里面自然有外界的教育影响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与个体是否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关。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指青少年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矛盾斗争和行为控制,使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战胜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自我教育的形式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二是通过各种社会实践进行自我锻炼,通过各种锻炼,在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彻底地战胜自我,遇事头脑清醒,能克制感情,辨别是非,一举一动不仅合乎理智,而且出乎自然,表里一致,理智与情感水乳交融。
孤独
一、孤独现象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学生孤独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国外有研究认为,它可能是由于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的缺损所致。但我们认为它更多的是与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有关,也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1.学生自身的因素
(1)生理因素
青少年期的孩子由于处在第二个生长发育期,有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整个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其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各运动器官的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会出现一些短暂的动作不灵巧、不协调或笨拙之感。这时期如果他们适当的温情与欢乐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上的饥饿。再者,随着性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有的学生会感到不安。当他们与异性接触的时候,会出现脸红、不自在、举止呆板、辞不达意,如果不以为然,多次接触就自然了。如若产生“我担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与异性接触会变得越发的不安,并在“我控制不住”的心理作用下日趋严重,导致“社交恐惧症”,这种青春期的不适应现象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生理上的较早较快的变化,以及对肥胖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她们会产生羞怯、紧张、厌恶、不安、抑郁等心理,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从而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造成一定的自卑感。因此,在孤独型学生中往往女生多一些。另外,有些生理上有某种缺陷或身体上有某种残疾的学生,这类学生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入学以后,他们非常担心老师和同学因自己的缺陷而瞧不起自己或歧视自己,自卑感日益增长。他们不愿和老师同学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在别人的劝导下参加,往往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有时在别人再三要求下参加时,甚至觉得别人想看自己的笑话。他们总喜欢一个人呆着,独自思考,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情感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孤独感日益增强,学习上主动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成绩日趋下降。
(2)心理因素
①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青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极其复杂,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A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成人感”的发展上,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自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出自我教育的要求,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方面的独立性、自觉性有了很大发展,但这种评价和调节能力还不高;B.在情感的发展方面,由于青少年期性成熟过程的急骤进行,受内分泌腺素的影响,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使青少年的情感过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青少年的情绪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例如,他们会因一件小事而狂喜,也会因一件小事而痛心。其次,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困难,使他们产生情绪上的紧张性,尤其在少女身上表现得较明显。例如,她们精神不振、容易发怒、不安和自卑等,这些都与月经周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青少年期确实是个不稳定时期,是“困难期”、“危机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充满着矛盾,这个时期可塑性大,如果教育不得法,青少年就会不接受成人的教导,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对抗。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年学生越来越发现自我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感到“自我”无法找到理想的依附之处,便会感到空虚,从而产生孤独感。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一个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即关心自己是怎样的人、会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一方面,会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了解自己,能与自己彼此以心换心地沟通思想。在觅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闷之中,觉得自己与周围世界存在着一层隔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因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自己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又不肯向别人诉说自己心中的焦虑,所以变得寡言少语,闷闷不乐。
②青少年学生气质、性格的影响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能力特征。人的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孤独型学生多为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这是因为粘液质学生具有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忍、执拗、冷漠等心理特点;抑郁质学生具有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富于内心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等心理特点。性格是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根据内外倾向可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学生往往更多地注意与关心内部世界,富于幻想与自我体验,孤僻;外倾型学生往往更多地注意与兴趣有关的外部世界,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有人调查了55名孤独型学生,发现性格上都属于内倾型,他们和别人亲近较慢,一般不太活泼,在新的环境中多半沉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③青少年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因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往往会出现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观的解释,一个人在学龄初期,即从六岁至十一二岁年龄阶段,应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这时的儿童,智力得到不断发展,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这时期,如果他们的学习等各项活动因为获得成绩而得到同伴和成人的支持与肯定,就会发展起进取心和勤奋感。如果他们的活动得不到积极的支持、帮助、肯定和赞扬,而受到了种种否定和压制,他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会有事事不如人之感。也有一些学生自视清高,以一味清高绝俗的态度对待周围人。一位高三学生,他原是个活泼好动,很爱说话的少年,进入高中以后,他开始立志“奋战三年,考上北大”。也就在这时,他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了,认为“他们总是说废话多,目光短浅,只满足于现状”。他强制自己不跟同学接触以免浪费时间,而是自己一个人学习。从此,他开始与外界“隔绝”,与同学们疏远了。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缺乏与同学们的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学习反而退步了,人际关系上的隔阂又加重了心理负担,烦闷、苦恼、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
2.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原因
研究表明,家庭气氛紧张,家长期望过高以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①父母不和、分居或家庭缺损
父母分居、家庭缺损的孩子,由于长期只能跟一位亲人生活在一起,如果这位亲人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就会致使孩子从小就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母的爱,很小的时候就已感受到孤单一人的寂寞和痛苦,长大以后很容易形成孤独的性格。父母不和,经常发生争吵,家庭不良的精神压力会使孩子过于紧张,造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如某初三有一个学生,原来生长在一个温暖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他天资聪明,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都很喜欢他。他兴趣广泛,会下围棋、象棋,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可是三年前,父母开始闹离婚,经常争吵,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有时连晚上也不得安宁。他曾含泪跪在父母面前恳求他们不要吵架。但盛怒的父母谁也不肯让步,反而把气出在他头上,使他无法安静休息、学习,经常从噩梦中惊醒,第二天,还得拖着沉重的脚步去上学。他的父母终于离了婚,他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时暗自哭泣。一听到嘈杂声便心烦意乱,晚上经常失眠,自卑、忧郁、焦虑等痛苦缠绕着他,他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②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与家长的教育风格有关。家长的教育风格一般分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研究表明,有孤独症学生的家长多采用专制型或放任型教养方法。他们有的用打骂、训斥等方法管教孩子,特别是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总是怒气冲冲地责骂,不允许孩子有申辩的机会;有的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只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对孩子的思想问题不闻不问。孩子觉得自己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这两种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孩子与父母感情上的疏远、冷淡,导致孩子出现孤独行为。
③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
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其心理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有不少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不受喜欢;但更多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听不进别人的话,尤其是听不进批评的话。这些儿童在顺境中长大,往往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甚至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伤心、发脾气,觉得家长对他不好。这部分孩子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中,往往由于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而不能与他人融洽相处,有的甚至成为众人所讨厌和嫌弃的对象。
④家长的期望程度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广大家长的共同心态。这种心态应该说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子女成“龙”成“凤”。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使其整天处于“学习、看书、作业、成才”的氛围之中,甚至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严厉的奖惩措施,多少分以上进行奖励,低于标准则受皮肉之苦,给孩子背上沉重思想包袱,有的甚至会出现孤僻、焦虑和烦躁不安等异常心态。
(2)学校原因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孤独行为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题海战术,加班加点
为了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不少学校千方百计在升学率上做文章。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延长教学时间,这是当前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讲究升学率,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许多学校违背教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搞得学生整天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有些学生出现孤僻、冷淡等异常心理,岂非得不偿失?
②学习气氛过于紧张、严肃
学校的教育教学既应是紧张、严肃的,更应是团结、和谐、活泼的。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是紧张、严肃有余,团结、活泼不足。不少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板着面孔,从不露一丝笑容,做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学生怕见老师,见到老师往往比较紧张,课堂里不敢接触教师的目光,生怕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正像日本学者所说,课堂里“弥漫着防卫型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又怎能心情舒畅呢?特别是那些胆怯、退缩的学生,其精神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总是在畏首畏尾、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③情感偏差,教育态度不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