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驰也没有想到读者的检验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三篇文章一挂在网上,那点击量就像是庄家下套的疯牛个股一样,直线飞涨。
陶荣荣的安排在经过了一个月的沉寂后,已经开始发挥了作用,首先引来了几大高校学生的围观。
陶荣荣自知根本无法维持一个月的热度,干脆低调行事,早早的熄灭了别人的八卦之心,暗中却展开自己的人脉,甚至联系好了水军,准备好了最后的斗文。待看到沈重和董枫的文章后,他更是松了一口气,不再留手,各种安排一起发出,彻底点燃了几所高校的八卦之火。
从各校校园网一直到**小说网,各种评论轩然而起。
屁股不仅决定脑袋,还决定脸面和嘴巴。饶是大学生们年轻气盛不畏权威,对于这种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对决,也是有所偏袒。尤其是京大、华清和乌托邦三所大学,都是各自偏向自己人。
做不到肉麻的捧己方文章优点,就竭力的批对方文章的缺点。他们这一代人打小就熟悉网络上的嘴斗,再恶毒的嘲讽也是随口喷出底线之外。更有水军在其中煽风点火,其他学校的人更是乐得看热闹,不断火上浇油,渐渐这一场论战就愈发激烈。不止学生卷了进来,学校里的老师和一些教授专家也开始对三篇文章多了一些关注。
陶荣荣的计划已经算是完成一半了。
论战越激烈,他能获得的关注也就越多。虽然其他两个人也跟着得利,毕竟水涨船高,争议越多,才能引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也不怕竞争,他自信他的文章,他的观点能在其中脱颖而出。而且论战卷入的人越多,就越复杂,这已经不单纯是三篇文章的好坏问题了,更难说赌斗的输赢问题了。
陶荣荣不怎么关心的小说网站上,评论也是各有偏袒。
在水军刻意推动下,三篇文章早就被人联系在了一起,甚至赌文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网上虚幻的故事太多太多,读者们或许并不相信赌文的故事,但不妨碍对这题材相近的三篇小说一一进行对比。
文以饰心。
个人脾气性格不同,感情经历不同,自然能引发灵魂颤动的文学喜好也不同。
有人偏好政治经济,说不定就觉得陶荣荣写的小说好了,有人偏爱科技发展,也可能觉得董枫的小说逻辑性更强。但网络上的读者很多都是抱着消遣娱乐的心思来的,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中苟且忙碌,在网络上实在是不愿再动脑筋,陶荣荣写的未来的政治经济关他们屁事,就是董枫写的科技发展,也略显枯燥,不耐久读,倒是沈重写的小说,通俗易懂,趣味十足,连小学生都能看下去,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点击收藏的数据不断攀升,逐渐和另两篇拉开了距离。
“有刷子,有黑幕!这样幼稚的文章竟然还能排在前边。”三方争斗,一方出头,自然引来其他两方的反击,更不用说还有陶荣荣安排水军的搅动。
“我们需要更公正的评比判决。”水军的目的性更强,借此希望引来更高层人物的关注。
本来,决定三篇文章胜负的就不是那个小说网站,而是陶荣荣含糊说的高校的学生。可三所高校各有立场,其他学校旁观看笑话的情况下,仅仅靠着学生已经很难分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胜负来。
“要不我们邀请各校的教授专家来做评委吧?”水军的呐喊不断刷高陶荣荣的期望值。
他不仅想刷刷高校精英学生们的声望值,还想刷一刷人脉更广的高校教授的声望值。可惜他还是高估了他推起的势头,学生们闹腾了一周了,也只有三三两两的普通老师偶尔点评几句,为自己学校争论一两句,根本没有大牛级人物出没。
学生们闹腾是因为精力充沛的大学时代可以闲得随时无所顾忌的扯淡,而那些老师们却不得不慎言慎行,没有足够的利益牵扯,不会轻易涉及学生们的这类赌斗游戏中来,那些真正的专家大牛更是高高在云端,平常根本不沾染学生界踩乱的泥泞。国内科幻小说限于发展的经历,一直徘徊在主流文学之外,不肯受主流约束的年轻学子们喜欢,却难以引起学院主流派的兴趣。
陶荣荣不甘心就此放弃,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透支着自己的人脉,挥洒出大把的钞票,推动更多单纯学生的热情,极力要换来一句有分量的主流评价。
努力就有收获。
没有专家团,却有真正的大牛级人物站出来点评了。
京大的贺教授是文学院的老专家,不是发情驴子般叫喊的叫兽,也不是一块块累积资历的砖家,在大师罕见的时代,已经是人们公认的接近大师级的人物。喜欢提携新人的他被这场风波携裹着,难得开了此口。
“陶同学的文章做的花团锦绣,有点像是官方报告,只是论点论据缺乏新颖,逻辑性不足。作为一名历史学系大二学生,文笔还是可以的;董同学的文章条理清晰,很有科学论文的味道。只是趣味性不足,过于干硬,硬科幻可不是这种硬,这样作为科普文章都有些偏硬。考虑到董同学是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这样的文笔虽然缺少润色,也已经不错了;要说这三篇最好的文章,我个人认为还是沈同学的文章。
粗看沈同学的文章有些通俗,但仔细诵读,沈同学的文字运用的很是考究。文章做的由简到繁容易,由繁到简难。沈同学的文章一些地方看似平平淡淡,却用的恰到好处。听说这一次他们写文章是由一个十岁小姑娘命题的,续写《小灵通漫游未来》。可这写起文章来,真正切合题意的也只有沈重同学的这一篇了。其他两篇都不是写给十岁小朋友看的。”
陶荣荣的计划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只是贺教授的点评对他并不客气,反而一个劲的夸奖起了沈重。
“那个贺教授到底是哪一方的?你是京大的人怎么没点立场,夸起了对手?”陶荣荣对于好不容易请出来的贺教授的点评很是不忿。他写的文章本来就不是给小朋友看的,要上达天听,岂能写那么幼稚的文章?
不过因为贺教授的点评,倒是影响了不少人,单论这一次的比赛,沈重的赢面倒是越来越大。
不过文无第一,沈重冒尖,自然引来了京大和华清两校的抨击。
“沈重的小说不过是恰好符合了题目,运气好一点罢了。要说文笔好,还得看陶荣荣同学,要论科幻味道足,董枫同学更胜一筹。”水军要压沈重,考虑陶荣荣立场的同时也顺手带上董枫,增加支持力。
“平淡就是好吗?说不定他的水平本来就停在那种平淡层次上,是贺教授看山还是山的意境高吧?”有人也质疑起了贺教授的点评。
持这种观点的还不少,要知道这种阅读再创作可不稀奇,在高人眼中,一朵狗尾巴花也能读出禅意来。
这时候,京大校园网上一个帖子被重磅置顶了。
“什么叫层次,什么叫意境,给你们看看什么叫做再创作!”帖子的标题并不算吸引人,内容却是分量十足。里边赫然贴出了五篇中篇小说,题材一个样,都是关于续写《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而这五篇文章的作者也都是一个人,沈重。
“老陶,快看看那个帖子!”陶荣荣被几个人催得有些莫名其妙,直到打开了那个帖子才知道了什么原因。
五篇中篇。
第一篇很是平淡,看上去水平也就一般,如果陶荣荣是高中老师的话,最好也就给个A-的评分。
第二篇却风格迥异,文风一变,10万字的文章看上去很是华丽,词句雕琢多变,凭着那一手堆砌的无比华丽的词句典故,挑选出几段,高中作文得个A+也很正常。
到了第三篇,各种新潮的科学理论开始堆砌,有些科学理论看得陶荣荣都头大,简直比董枫的文章还要论文化。不过条例却是清晰,已经系统的展露出了未来科技的庞大。
看到第四篇的时候,陶荣荣脸色不由微红。
若是说陶荣荣的文章里只是说了他自己认为对的观点,沈重的这篇文章里却繁花盛开一样的绽放了好几种经济模式,深层更是蕴含着政治的其他途径。两者一对比,连陶荣荣自己都觉得,思想性已经被甩开了两条街了。
读到第五篇,风格一下又变得平淡通俗了,已经有了沈重那片发布文章的雏形,规模也从第三篇和第四篇的20万字压缩到了15万字,趣味性明显增加。旁边还有沈重自己的注解:“需要考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
已经有人拿第五篇和沈重最终的文章做了对比,果然发现有多处修改是把那些华丽的词句去除了,平淡的味道却让整个文章更加通顺流畅,情节更加突出了。沈重自己的注解是:“就像做菜加盐,有时候盐淡了,反而更能突出菜的原汁原味。”
京大校园论坛一下子轰动了。
五易其稿。原来沈重的稿子已经修改五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