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加强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对教育事业,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卓有成效地抓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统一思想,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
①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切实解决好业务与精神文明建设,智育与德育、行政工作与思想工作一手硬、一手软、一时硬、一时软的问题,把育人贯穿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及其各个环节中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②抓好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学校领导班子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规在学校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是否正确,影响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最终将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这样一个关系、国家和民主兴衰的大事。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带头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才能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对师生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号召力,才能更好地把握精神文明的规律,提高驾驭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能力。
二、强化制度和机制,这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的保障众所周知,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必须利用制度所具有的稳定性、强制性的特点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建设问题,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几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为学校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武器,我们应把这些纲要、通知具体化,制度化,相应地制定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中心组学习计划》、《“三五”普法工作规划》、《教师行为礼仪规范》、《校园绿化,美化规划及管理措施》、《中层以上干部行为准则》、《开展学雷锋等英雄先进人物活动的意见》等,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有章可循,建立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校,保证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强化师德建设,这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江泽民同志说:“首先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队伍。”教师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培养人才中起着主导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不仅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而且影响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希望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是一个高尚的人。因此,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好师德建设,使广大教职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修身育人,恪尽职守,乐于奉献,以此来教育、感染、陶冶学生。
应当指出,师德建设突出重点应放在青年教师这个群体。教师育人的重任已历史性地落在中青年教师身上,要以满腔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高尚师德,如抓好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引导他们认清自身的责任和前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实际,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大力推出一批立足本职工作,开拓进取,献身教育事业的优秀群体。有道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学生人格精神的导师,自觉完成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
四、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①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估体系,加强学生的基础道德修养和民主法制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和道德观,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勇于开拓的良好风尚,树立民主法制、公平竞争,惜时守信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观念意识。
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许多教育家已经意识到21世纪教育不同于19世纪的“知识教育”和20世纪的“能力教育”,而更加强调“综合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教育,丰富和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对于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通过系统教学和专题讲座,课堂与课外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把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
③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核心地位,学校应系统地、全面地塑造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优越,可以有力地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如意志力强,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容易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心理素质欠缺,就会严重妨碍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性情暴躁,嫉妒心强,挫折承受力差的容易产生偏极行为,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应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手段检测并记载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现在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当严重,常见的有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情感危机等,必须尽早发现,积极矫治,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
五、优化育人环境,这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学校要发挥培养人的主导作用和辐射功能,应致力于优化校内育人的环境,强化校内教育合力。
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风。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如绿化、美化、净化环境,举办校园艺术节,开展诗朗诵、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版报、图片等传统媒体,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倡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团结互助,服务社会的道德风尚,学生在健康、进步、科学、文明的校园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它像无形的手,指挥着人们的言行,一切不文明的行为也就无立足之地了,从而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如“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的传播。
②寻找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的教育途径。注重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强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家庭联系,应发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和巨大的影响作用,既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从其教育内容来看,主要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从其教育形式上,以身教为主,表现出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家长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作风习惯等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家庭教育要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体化,争取最大的合力;就社会环境净化而言,必须端正党风,纯化社会风气,建立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保障机制。
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协调一致,教育才会有成效。总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不断研究新问题和新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保证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
(第十二节 )如何培养良好的校风
什么是校风?校风就是学校风气。像民族风俗习惯作为民族文化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投影一样,校风也是校园文化在学校物质和精神领域的投影。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于师生之中,它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具体标志。良好的校风对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促进力和约束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保障作用。一种好的校风是经过较长时间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会成为一个学校无声的命令和无形的纪律。因此,对校风的作用和功能决不能轻视和低估。
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
学风是对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态度、进取精神、学习习惯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
优良的教风应主要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心血和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教师为学生而学,学而不厌;精心教导,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领导作风是搞校风的关键。
搞好校风,首先要从领导作风开始。对学校领导来说,第一,必须有忠诚教育的事业心和高尚品德,强烈的事业心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的精神,才能正人,德高才能服众、令众。第二,学校领导必须有勤奋好学、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三,学校领导必须深入基层,民主决策。
当然,校风还应包括办学方向、生活秩序、学生的文明举止以及考风等内容,但主要还是上述三个方面,故对其他各条不再赘述。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体现。而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由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构成。在校风建设方面,我们需要这样做:
一、学校每年都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培养良好校风的先决条件,这是办学的方向问题。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师生能看到自己学校的美好前景,感到工作有奔头,力量有处使,从而产生责任感和积极性,整个学校就会有凝聚力。目标将起诱发、导向和激励师生行动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使良好校风的形成。
二、领导作风是培养良好校风的关键
学校领导班子中,校长是主要领导人,起着核心作用。校长的思想作风影响着校务会成员的工作作风,领导成员的作风又必然影响教师的教风,教师的教风又会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良好的校风实际起源于校长的优良作风。校长的作风应该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端正办学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深入,艰苦奋斗,善于决断,以身作则,无私奉献。”所以人们常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这话是有道理的。
三、教师的教风是培养良好校风的重要标志
除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外,还要有一个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这不仅是管理和需要,而且是衡量一所学校素质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求教师的教风是:教师以教学为主,明确教学目的,端正教学态度,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制订各种检测评估细则,定期进行考查评比,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的中坚力量,学校必须依靠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生在教师集体的教育影响下成长。教师个人施教的情况和效果也受着教师集体教风的影响。只有严谨的教风才能培养良好的校风。
四、培养良好的校风应从班风抓起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学校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级能否成为健全的集体,同能否管理好学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先进班越多,越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因此,有经验的校长是很注重班主任的任命并且经常深入班级抓好班风建设的,校风是良好班风的集合。
实践证明,培养良好的校风,除做好以上几点外,还需经过教师集体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形成。校风正学校兴,良好的校风对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良好的校风与校训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简明、深刻、高度概括的词语,校训反映一个学校的特色,它是治校、做人的指导思想,体现学校的精神及群体意识等。它是学校领导或学者、名流根据该校的类型、培养的任务、办学的条件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拟定的,既有必须遵守的内容,也有努力的方向或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