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长要经常参加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经验证明,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有许多东西——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生活的智力丰富性、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多方面性,都取决于听课和分析课这一工作是否有高度的科学水平。由于学校领导人对课进行深思熟虑的分析而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改进,就能提高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尽管学校领导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校长分析教师工作的最适当的形式,就是定期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校长听公开课,至少有三个好处:其一是有利于引起教师对公开课的重视;其二是有利于掌握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其三是有利于掌握听课教师的听课状态,便于了解教师的听课水平。听课之后必须评课,评课是对公开课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只有通过评课,才能真正发现和实现公开课的价值。校长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评课,告诉他们:评课,不仅能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评课的气氛应该是热烈、轻松、活泼的,校长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看成是教师中的普通一员,认真倾听教师的评课意见,平等地参与讨论或争论。校长要鼓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评课中积极发挥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发表不同的评课意见。在评课活动中,校长要善于分析、总结,还要善于向教师们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公开课的上课者、评课者、校长彼此才能真诚融洽地进行教学思想的交流。在交流中,校长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和教学研究水平,增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在交流中,教师也了解了校长的教学管理思想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导向,从而使自己由自发的被动管理者转变为自觉的主动参与者;在交流中,教师之间彼此也更加了解,自觉地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促进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校长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公开课的成功经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以说也没有两个风格完全相同的教师,所以,校长千万不要强制教师照搬某种公开课的成功模式。某教师的公开课上得很成功,一定是这个教师的业务水平、性格特征、教学观念、师生关系的沟通方式和沟通程度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综合素质,因而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如果硬要他们按照一种确定的公开课模式上课,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校长应引导教师们认真研究公开课的得与失,研究开设公开课的教师获得成功的原因,引导教师们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封闭性太强,画地为牢,对他人的成功经验有较强的排斥性,校长一定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善于学习,善待他人的经验,防止因封闭导致落后,因落后导致被淘汰的现象发生。
三、校长要努力促进公开课教学的真实化
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过:“我上得最好的课是平时的课。”“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上公开课,那一定得按我们自己的个性上!”可见,公开课应该来自平时课,是对平时课的精华提炼。许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但偶尔的公开课教学往往令教师感到很紧张,迫使教师不得不在课前反复演练,导致公开课教学失真。有的教师平时上课很不错,却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也不符合“公开课形式”的要求,强迫自己按照某种模式临时“改造”教学,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促进公开课教学的真实化,校长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第一,鼓励和提倡教师把平时最好的教学水平发挥出来,通过公开课教学促进平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公开课与平时课的真实统一。
第二,平时为教师开设校内公开课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教学,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减轻公开课教学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要求教师转变公开课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既善于在公开课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长处,又敢于在公开课教学中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真正通过公开课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引进竞争机制,使公开课教学制度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要始终对课堂教学给予高度的关注,对公开课的教学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管理中,制度是根本,只有实现公开课教学制度化,才能保证深入持久地推进公开课教学研究工作。校长要指导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开课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开课的教学管理中,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教学研究活动。
五、校长听课的要求
听课是校长管理教学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听课,可以准确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便于有针对性地培训、管理教师。前苏联著名校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那么,校长听课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呢?
1.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校长听课,在思想上,一要明确听课的目的,是研讨或指导或检查或学习;二要端正听课的态度,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对教师的偏爱或成见听课;三要有明确而科学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知识上,要熟悉所听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弄清授课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要先研究后听课。物质上,准备好教材、听课笔记等。此外,听课还应先与授课教师联系,让教师有思想准备,不要搞突然袭击。
2.听课时与教师密切配合。首要的是尊重理解教师,让教师消除与校长之间的心理距离,轻松愉快地上课。应多以体态语言鼓励,不作不满表示。对教师投以赞许肯定的目光,能使其更有信心上好课。如果听课常皱眉头或满脸怒意或心不在焉,则会给教师莫大的心理压力,本可上得更好的课也上不好。
第二,适当时候帮教师出谋划策,但应注意方式方法。某中学校长一次同语文教研组长一起去听一位新教师的语文课,时间才过去一半,教师就把准备好的十来页内容讲完了,不知怎么处理,只得叫学生看书。这时校长及时用小纸条写了自己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的建议,等这位教师巡视到后排时递了过去。教师照校长建议一做,教学效果很好。小小一张纸条,既帮教师克服了困难,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尊重了教师。
第三,听课时应作简明扼要的笔记,主要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德育渗透等方面值得思考的要点。
3.听课后应科学分析总结。这是校长听课的最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上课的情况,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并帮助教师总结提高,不足之处中肯地指出,并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校长听课切忌课后不与教师分析上课情况、交换意见。
第二,校长听课后的分析应上升到教学管理的高度上来。校长听课和分析课最终是为教学管理服务的,故校长应站得高一些,跳出具体教学圈子,由个别教师的“点”过渡到全校教学这个“面”上来,通过分析个案,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找出管理上的原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全校教学管理奠定基础。
(第八节 )如何加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必须从管理入手。当前,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学校擅自停开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在学籍管理上弄虚作假,强行向学生推销复习资料等,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在家长中及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教育形象。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有序管理为基础的,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严格依法治教,体现在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管好教学。课程计划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有关学科开设的目的、意义、任务以及教学时间和进度,它体现了国家对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所有教学都必须服从于大纲和教材内容,学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严格按课表上课,加强对教学用书和复习资料的管理,严格控制补课和作业量,加强学籍管理。《儿童权利公约》、《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给我们提供了依法治教的依据,管理者要对学校及教师的言行加以规范,尤其对学生的休息以及对课外的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时间给以足够的保证,对学生到校及离校时间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对违法行为要有严格的处罚规定。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制度不完善,有些规定甚至违反教学规律。为此,教师们呼吁,常规管理必须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是经过一系列教学秩序创造出来的,不是考出来、逼出来的,只有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和制约,才能保证教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和制约,其目的是出质量和效益,许多教学干部对此深有体会,只有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建立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高效运转,才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管理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要使规章得以贯彻,质量得到提高,必须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备课、辅导、考核、课堂教学等,还包括完善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质量检查。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重结果、轻过程,只在考试成绩排队上下功夫,管理工作未深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致使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之中。
一些地方教学管理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工夫,例如,只重视课前备课,课后质量分析,而把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忽略了。备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的学校把手段当目的来抓,硬性规定教案必须写多少页,并且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甚至以教案篇幅的多少定等级、评优劣,至于备课内容是否有新意,是否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是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却无人过问,由此造成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写教案上,而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常常被忽略。此种做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甚至让学生代抄往年的教案,多数教案机械重复、照搬从前的。这种管理方式在教师中引起极大的反感,他们呼吁,备课要求不应一刀切,要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另外,抓备课要以教案为突破口,在改革教法上下功夫,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新思想、新观念尽快进入课堂。教案只是教学前的计划、蓝图,抓教案抓的是蓝图,而不是工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教学干部应当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改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崔允郭认为,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而如果能够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的变更,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得的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积累经验,形成教育理论。为此,崔允郭建议,教师能否像医生写病历那样写“教历”,记录下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
教学不只是指教师教,还包括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管理不仅要搞好教的管理,还要加强学的管理,要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加大管理力度,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鼓励教师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不唯书,不唯师,敢于问难置疑,提倡合作学习。
从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上说,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普通中小学如果没有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办法,就不能保证常规教学和谐、健康地进行。因此建议如下:
一、对备课管理要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