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你并非真正了解的朝代:重读明朝
明朝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朝代,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朝代;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朝代,更是一个我们误解最多的朝代。
600多年前朱元璋的挥兵北上,使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终于退出了中原,汉族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王朝。恐怖的民族压迫政策远离了汉人的生活,汉族的宽袍长袖再一次步入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国的经济又一次攀登上另一个新的高峰。这一系列的修饰词,足以让明朝拥有堪比汉、唐的光环;然而,明朝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恰恰相反。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明朝赋税沉重,皇帝昏庸,宦官当道,军备废弛,政治黑暗,人民生灵涂炭,一派乱世之象,那么,明朝真的衰弱不堪吗?真实历史中的明朝又是什么样子呢?
先以“赋税沉重”为例,我们似乎能找到很多根据,比如明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被很多历史学家归因为老百姓不堪重负而揭竿而起。事实上,大多数时间内明朝的赋税程度之低,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明朝的农业税和商业税加起来,一年大约有2200万两银子(包括把米折合成银钱),而且200多年里没有大的变化。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那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其他朝代的统计数据。南宋孝宗年间,仅盐、酒、茶的税收就有4000余万两。而明朝无论是地域、人口、还是盐、酒、茶的消费需求,都远大于南宋;然而这三项的税收只有大约300万两。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清朝初年,人口大约只有明末的四分之一,耕地只有明末的一半,然而基本税收收入却有2800万两左右,这还不包括满清政府冠以各种名义所加收的税金!面对铁的数字,明代赋税之低不言自明,“赋税沉重”这一罪名不成立!
再来看“皇帝昏庸”这一项,对明朝皇帝的评价大多是分为三种:其一是开国的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虽然这两位皇帝两手沾满了鲜血,但在漫长的历史中仍是相当成功的皇帝。其二就是崇祯帝,大家都会肯定他的勤政﹑进取,同情他到最后吊死景山的凄凉。亡国之君能像他那样赢得这么多同情的目光,是绝无仅有的。其三就是舍此两种之外的,无一例外地被戴上糊涂、昏庸、残暴、胡闹、不学无术的帽子,很多人认为,大明皇帝除这太祖、成祖、思宗三位以外,都是数十年不理政事,微服出巡调戏良家妇女,喜欢做木匠的昏庸之君。最被人们诟病的明朝皇帝大概有三位:正德帝、嘉靖帝和万历帝。
先说说正德帝吧,他继位时不过15岁,按理说,少年人好动,乃是人之常情。我们这位正德帝只不过是偏好骑马射箭多一点,就被后世称为“荒淫、不学无术”。这位可怜的皇帝,被一大堆规矩束缚在紫禁城里,想出个宫也颇不容易。而我们对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康熙帝、乾隆帝的六巡江南却没有太多的訾议。正德帝也就是在宫里修了一个“豹房”、在宣府修了一个将军府,就被我们视为一大弊政,而清朝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却被描绘成中国建筑的精品。这种两分法对明朝皇帝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即使把他视为又一个“阿斗”,我们也应了解正德帝的多才多艺。他对音乐和佛学的研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甚至精通最难懂的语言——梵语。
再说说嘉靖帝,他的罪状有长年怠政、沉迷炼丹、任用奸臣等。说起炼丹,这可不是“昏君”独有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醉心于丹药。至于怠政,无非就是不批奏章。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的文官,尤其是言官,可谓是世界上最可爱而又最可恨的一群人。他们以骂人为己任,什么事情,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理念,那就开骂。骂同僚,骂上级,骂太监,尤其是骂皇帝。若是清朝的统治者,这样的人恐怕早就被灭了九族,然而明朝皇帝却拿这些人毫无办法。嘉靖帝是个少有的聪明人,他深知不能与这些人纠缠,于是凡是这些言官的奏章,大多不批,他知道,批了也没用,只是徒增无谓的争吵。当然,这在后世眼中,也就成了“怠政”的表现了。至于任用奸臣,熟悉严嵩的人都知道严嵩并非传统的大奸大恶之辈,他是有自己的理念和抱负的。更何况,嘉靖帝也从来也没有赋予他绝对权力,他不过是嘉靖用来制衡其他大臣的一个工具而已。
再说万历帝。很多史学家都认为万历帝为明朝奠定了亡国的命运,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万历的最大“罪状”,也是怠政。这一问题,在上文已经解释过。而且,万历帝对重大问题的指挥判断,是非常睿智的,不然也就不会有“万历三大征”,朝鲜也许早已成为日本的一部分了。其余如好色之罪,更是无稽之谈。万历帝一生只钟情于郑贵妃,甚至到万历四十多年,郑贵妃已经人老珠黄时,依然不改痴心。又何来好色之说?万历帝一生多病,行走艰难,有人把此归结为他好色,这完全是无聊之人的阴暗臆测。根据定陵考古发现,从万历帝的遗骨可以知道他生前患有严重的足疾,这样一个生前饱受病痛折磨的皇帝,死后还要被人无端诟病,岂不冤枉?以这三个皇帝作证,“皇帝昏庸”这条罪名,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宦官当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明朝的太监专政是否如我们想像得那么残暴?终明朝300年,太监之祸的确猖獗过,但是绝对不是明朝历史的主流。明朝历史的主流,还是君主专制和文官政治。太祖皇帝树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铁牌,一直到英宗时才被太监王振除去,前后近80年,虽然有成祖重用太监的恶例,但是这80年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太监过度干预政事的情况,更何况还出现了一个郑和。即便是后人诟病的由太监汪直设立的特务机关——西厂,总共也就设立了6年时间。一直到武宗时的刘谨,太监才真正把持朝纲,其间还隔着孝宗的“弘治中兴”。从刘谨后,直到明朝灭亡前夕的天启年间,才出了那个著名的九千岁魏忠贤。在长达近400年的明朝统治中,我们也只能列举这4个罪大恶极的太监,而且他们在生前无一漏网地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这相对于东汉、唐后期宦官任意废立皇帝、滥杀大臣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可以说,明朝的太监始终处于皇权的监管之下。这种反差巨大的对比,我们又如何不配合明朝完美的政治制度。
我们想像中的明朝真的是历史中的真实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这样一个所谓的“衰弱”王朝,会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庞大的舰队,让半个多世纪后的哥伦布、麦哲伦羡慕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所谓的“衰弱”王朝,可以修筑绵延万里的长城,却没有孟姜女凄惨的传说,可以修建金碧辉煌的故宫,至今仍为我们赚取大量的外汇?为什么这样一个所谓的“衰弱”王朝,会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美洲发现的金银贵金属都流入了中国的土地?如果一个朝代真的很衰弱,那么这些事情是怎么做到的?
然而,我们希望你了解的明朝还远远不止于此。
理解明朝,应该从南京的“治隆唐宋”开始。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要拜谒朱元璋长眠的地方——明孝陵。甚至亲笔题词,为明孝陵题写下了“治隆唐宋”4个大字,意思是说,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是个盛世。
明朝拥有一个缜密的制度,几近于完美。政治上,皇帝、内廷和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先后有如此多的皇帝不理朝政,而整个国家的运作却依然照常运行,这充分表明明代政权设计的完美无缺。我们不能用4个宦官专政的时间去掩盖整个明朝的历史,不能用严嵩等几个奸臣去开国整个明朝的大臣,更不能用明朝的失败去说明明朝军事上的无能。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行业中的出现,商品经济、海外贸易等新的经济因素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发展,江南市镇的繁荣,更让我们看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曙。在文化上,明朝更是显示出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郑和为周边国家带去的是友好与平等贸易。相比之下。哥伦布的发现却是如此的血腥。殖民者的抢掠与压榨,印第安人的死亡,黑奴的悲惨命运,这一切都是西方带给非西方世界的“礼物”。在倡导和平的今天,郑和的精神财富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利玛窦等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科技与宗教被徐光启等中国人接受,儒家文化也由传教士带到欧洲,为启蒙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可以说这是东方与西方第一次平等的对话。因此一些中外学者把明朝定位于“前近代”,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的闸门,。
明朝是多姿多彩的,无论是太祖、成祖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武宗、熹宗这样昏庸的皇帝,他们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人性化的一面。郑和、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郑成功这一连串的名字,让我们懂得了不朽的内涵。魏忠贤的迫害下,让我们看到明朝士人不屈的脊梁,一个个视死如归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即使小人物也同样有血有肉,至今仍为街谈巷议的人物与故事。《玉堂春》中那位为爱情受尽苦难的苏三,《牡丹亭》中那位爱得死去活来的杜丽娘,《西游记》中那位蔑视神权、大闹天宫的孙行者,《金瓶梅》中那位为权势、金钱、肉欲而丢了性命的西门庆。这些虚构的文学人物背后,都有着明朝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李自成》让老百姓知道了,在侠客名单簿上不单单只有水泊梁山义士,还有像李自成、张献忠那样的真实生活中的草莽英雄。
明朝的文化也是成功的,论哲学,王守仁开创的心学仍是我们汲取营养的宝库。论文学,明朝的诗文虽不及唐宋,但留下的小品文与小说也堪称瑰宝。论艺术,宣德炉、景泰蓝无不是传世精品。论科学,李时珍、宋应星等都不愧科学家的称呼。
明朝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时代。现在应该让我们破除心中的种种误解,越过一直遮蔽我们视线的清朝,重新审视这个有意无意被忽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