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和书刊的选择:给婴儿看的书刊可采用不同的彩色脸谱,大小与人脸相仿,或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画,可张贴也可由成人出示,还可由婴儿自己翻阅,以便于婴儿的“学习”。这类图画和画报上的画,其颜色要鲜艳,一幅图上只有一个主题画,要大些,让婴儿看得清楚。成人可竖抱着婴儿去看或拿在手中给他看,距离婴儿眼睛约20厘米至30厘米,边看边说出图中形象的名称,让婴儿分辨。这样做,虽然婴儿还不能作出语言反应,但可以帮助婴儿在头脑中产生印象。每次让婴儿看短暂时间的书画,如果婴儿已经无兴趣了,立即转移目标。并通过听儿歌、听故事和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促进婴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3.提供让婴儿操作的材料。
创造物质条件与婴儿相互作用,在作用中获得两种经验:①物体特征的经验,如颜色、形状、大小、多少、质地等;②动手操作的经验,如怎样操作积木才不会倒下来,怎样才能准确地抓到玩具。为此,成人应提供反映多方面特征的玩具材料,供婴儿操作和积累经验。但在同一时间里材料不是越多越好。供应过多,会使孩子心神不定,不知如何下手。物质材料过于丰富,也会使孩子产生对物质材料的依赖性,会抑制想像和创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养成爱惜材料的好习惯。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应根据婴儿需要逐步增加,新旧材料也可搭配供给。
鼓励婴儿自己发现、自由探索、自行解决问题的尝试:
(1)解放婴儿的手脚,在不影响安全、卫生及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使婴儿的视、听、触觉同时作用于同一客体。
(2)碰到问题时,成人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现成答案或手把手地教孩子去操作。或者婴儿想做但大人不允许做,又或者反之,一些婴儿不愿意做的事,大人却又想尽方法要婴儿做。这样婴儿就会有一些压力。成人也可指导他怎样去克服困难。
四、发展艺术感受能力
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人都离不开艺术。婴儿的认识具有直觉、行动、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的情绪情感具有易感性、易转移的特点,因此,几乎所有智能健全的孩子,无不自发地喜爱与他们的认识水平相适应的艺术品,如倾听优美的乐曲、注视鲜艳的色彩和图像等。婴儿1岁以后,进一步发展了对唱歌、表演、绘画、捏泥、看图画图书、看电视的广泛兴趣,以及对色彩、线条、节奏、旋律的敏感性。这些活动激发了他们初始的想像力,获得了愉快情绪的体验。
成人应如何激发婴儿早期的艺术潜能呢?
(1)创造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采用多种艺术品作为居室和活动室的饰物;提供适合婴儿操作的工具、材料;成人增强对艺术欣赏和艺术制作的兴趣,以引起婴儿的关注和模仿。
(2)进行多种艺术探索活动。美术方面可以绘画、玩泥、折纸、剪贴等。音乐方面可以听音乐做随意性动作、听音乐拍手、听音乐打击乐器、欣赏和学唱短歌等。
在培养艺术感受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的全过程中是否让婴儿产生感受,如专注、主动、积极、愉快、创造的态度。而不是追求孩子成功的结果,应当尊重孩子的想像和选择,不应以参照物像或不像评价孩子的作品。
(2)桌椅比例高度要适中,眼和纸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应防止婴儿养成埋头作画、不爱护眼睛的坏习惯。
总之,婴儿通过身体的动作,对物品的实际操作及与人们的交往(主要是抚育人)来认识和表现周围世界,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动作、感知能力和记忆、想像、思维、语言等。婴儿的智慧教育主要在创设一个激励他们进行各种动作和活动的环境,提供多种玩具、游戏材料和物品,按婴儿发展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环境和物品,并有成人亲切地照顾和帮助、支持、鼓励他们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增强。
2.6婴儿社会性及情感发展的教育
婴儿与成人、同伴的交往及遵守某些要求是婴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以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2.6.1婴儿社会性及情感发展的特点
在出生后的头三年中,婴儿的亲子依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生儿出生后就会哭,约从第二个月开始,婴儿就会笑。哭和笑就是婴儿与人们交往的最初信号。到第三至第七个月中,哭和笑才有真正的信号意义,如婴儿见到熟悉的人就笑,怕生时就哭。在头几个月中,婴儿不认生,能与人们交往。到六七个月后,婴儿对家长或抚育人有特别的依恋,明显地表现出不愿离开他们,婴儿同时表现出怕陌生人。第二年,小儿的依恋程度加重:如离开家长去玩一会儿,遇到害怕的事物或困难时,又赶快回到家长身边;如果进托儿所与家长分离就会哭。在第三年中,婴儿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加强,交往范围也广些,可与同伴及其他成人交往,在进托儿所时可以较自然地离开家长。
婴儿在刚出生的头几个月中,不知怎样与别人交往,还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意图,七八个月时,才开始注意到别的婴儿,偶尔有这样、那样的接触和表现。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对其他小儿感兴趣,能共同玩一会儿,开始表示出友谊,并能三四个婴儿一起玩。但是他们还不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去要别人的玩具、椅子等,也不知道玩具应分享,不知道尊重别人应有的权利。
总的说来,婴儿的情绪情感是不稳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很弱。
2.6.2婴儿社会性及情感的教育
一、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
新生儿出生后就有哭和笑的反射活动,为寻求家长满足他们生理的和情感的需要而维护其生存。家长或抚育人在日常的抚育中,如哺喂、盥洗、抱,经常慈爱地满足婴儿的需要和愿望,使他们感到安全,婴儿就逐渐与家长或抚育人建立起依恋的纽带。这种亲子依恋是婴儿身心腱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些研究又表明,亲子依恋能促进婴儿各方面的发展。因此,现在对婴儿建立亲子依恋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已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婴儿的教养工作中,应进一步重视婴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家长或保育员对婴儿要慈爱、温和,经常亲切地与他们交往,以促进和婴儿建立亲子依恋纽带。在托儿所中,每个婴儿应有一位主要负责的保教人员,经常关心和照料婴儿,以便婴儿建立依恋情感。每天来托儿所离开家长时,婴儿所表现出种种形式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表现,保教人员应热情接待并抚慰他们,或转移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托儿所也很温暖。同时还应认识分离焦虑也是婴儿社会性行为的一部分,要使婴儿能从这种分离的锻炼中得益,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如果简单粗暴地对待婴儿的分离焦虑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和情感的正常发展。
二、引导与同伴友好相处
为了帮助婴儿尽快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在托儿所中,相同的玩具数量应多一些,婴儿在-起玩时,成人应注意照顾,避免婴儿互相干扰。成人或大的儿童的分享行为,为婴儿做出了榜样,使婴儿能懂得怎样做,并能模仿。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逐渐能了解别人的行动和语言,初步看到别人也有感情,初步懂得某些行为是对的,某些行为是不对的。成人应在婴儿共同活动和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婴儿间的友谊友情,鼓励和表扬婴儿间的友好表现与行为。对所表现的不好的行为,成人需先了解原因,以语言和动作向他们说明,并示范正确做法。任何的斥责、恐吓或处罚,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会妨碍婴儿的发展。
婴儿间侵犯别人的行为在出生后的第二三年才会出现。在第一年中,婴儿要或抢别人的玩具,大都主要是对玩具,而不是对同伴。在第二三年,婴儿侵犯行为的形式有:对同伴大声发脾气,推倒同伴搭的积木,抢玩具,打、推、咬人。对婴儿的侵犯行为要进行分析,有时出现这些行为,只是由于他们缺乏应付所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和办法。婴儿间常由于想要玩同一玩具而发生纠纷,成人应帮助解决纠纷,如可向婴儿提供相似的玩具,或把这一玩具拿开,吸引婴儿玩别的玩具或参加其他活动,教婴儿在玩玩具时学会说“请你让我玩一会儿。”对两岁多的婴儿,还要逐渐帮助他们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婴儿,要及时就具体事件表扬他在哪方面是好的,让婴儿在直接接触中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三、行为的限制
约在出生后第六个月时,婴儿懂得成人简单的语言“不能”。从这时起,应逐渐使他们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允许做的,例如不能打人、有的东西不能玩、不能爬到室外等。成人可从外部直接控制他们的行为,如成人简单说“不能”,拿走不能玩的东西,另给一件玩具以转移婴儿的注意等。对于两岁以上的婴儿,可有简单的说明或建议,培养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当婴儿哭时,成人就要判明他们是否饿了、尿布是否湿了、身体是否不舒服、按他们的生活日程是否该抱起玩玩,而不要他们一哭就抱起。
要及早限制婴儿的某些行为。如果对婴儿的行为毫无限制,任其发展,婴儿到一岁多后就可能有时常哭闹、不听从家长的要求、扔东西等等不好的行为,这时再要求婴儿遵守某些行为就晚了,在教育上会有很大困难,如果家长发怒,或常用体罚,收效就更微小。
成人对婴儿提出的行为限制要合理,如对妨害婴儿的安全和健康,妨害他人(成人、同伴等)的合法权利,妨害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的行为要加以限制。但不应对婴儿提出过高过多的限制。成人用动作和语言具体说明对婴儿行为的要求,坚持要求婴儿做到,不能迁就。如果成人提出要求时很严厉,但转身又不管婴儿是否做到,多次以后,婴儿就有不需执行要求的经验。以后成人提出的限制就没有好的效果。成人应做到爱孩子,但对孩子应有一定的要求,让他知道有的行为是受限制的,那么婴儿到两岁时,就会较好地接受成人的要求和建议,社会性行为发展较好。
四、制订规则,坚持执行
把需要孩子做到的事情制订成家规或集体规则,成人带头做到,也坚持要求孩子执行,孩子就会逐渐内化为规则意识,养成符合规则的习惯。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活能力和习惯方面的,包括饮食起居的规律性和规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主要由家庭、托儿所完成。二是行为条理性的规则,如玩具用品使用后要物归原处、不随便乱扔东西等。三是待人接物方面的,对人有礼貌,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接受物品或接受帮助时要说“谢谢”,影响他人时能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等等。应结合情境进行亲社会行为和情感的练习,如练习配合、练习轮流、练习分享食物和玩具等。成人应鼓励和引发上述行为,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做这些事,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及其情感态度就会得到巩固。
教育好三岁前的婴儿是一个细致的耐心的教育过程,每个婴儿又有个别化的特点。家长和保育员应熟悉婴儿的年龄特征,掌握教育的原则,灵活地运用教育艺术,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