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机学了一点皮毛?就能烹饪出这样的美味?要是仔细全部学完,那又该如何——
江南的李师傅是出了名的烹饪大师,只可惜年近古稀,性情颇为古怪,凡事主张自我喜怒而行,宛可卿也几度想拜他为师,无奈父亲多次努力也未能达成夙愿。
此刻这话从宛可笙口中说出,对如此骄傲的宛可卿,的确算是一种挑战。
宛可笙把这母女的神情变化尽收眼底,嘴角若有若无的微微一翘,笑着说:“老夫人,其实这些糕点的不同名称都有着不同的渊源传说呢!”
老夫人杜氏的眼睛更显露出精光闪烁,宛可笙便走上前来,端起各个桌上的小蝶,目光专注,有意识的靠近老夫人,红唇微启:
“这些糕点源于节日的惯例化和普及化,便于附会于节日传说,是对神话故事在食品上的形象展示。比如这又圆又大的糕饼,名叫月饼。这是因为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是月亮的生日,又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日子。”
宛可笙仿佛身处在另一个世界,她滔滔不绝的讲述着,两只手腕上的芊芊玉指也随之活动着,她那如沐春风的笑容,和那清泉流水般的声音,给人一种憧憬与迷醉之感:
“这中秋月饼,就是人们对月亮形状的模拟和月亮神话在食品上的艺术表现。在大户家中更有着团团圆圆,齐家欢乐和谐之意……
“艾糕这是类似粽子的一种节令点心,曾在诗人程晋芳的《金台杂诗》中有咏艾糕的诗句:‘角黍垂垂映翠髾,分棚遥见控乌号。内城人向天坛去,彩榼番番送艾糕。’”
坐在旁边的二夫人柳氏忍不住好奇地靠上前来,看着各个碟子里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图案的糕点,一时啧啧不停:“茶食之物,竟有着这般传奇色彩!”
宛可卿的神情巨变,如坐针毡般难受,看着宛可笙竟然能对这小小糕点的烹饪而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甚感愤怒和羞愧。
宛可笙的加深了笑容的灿烂:“这不过是可笙偶尔偷听来的关于烹饪的点滴技艺和学问,想着可笙如今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了。以此来求老夫人开心而已。”
“当年那位李师傅对于茶食糕点的烹饪造旨和学识渊博,那才是令人拍案叫绝呢!”
点滴技艺?屋子里一时人人暗叹,嘘吁不已,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夸张到了极致。
而正在这时候,老夫人的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脸上的笑容没有了:“你回来这么些天了,还没改掉一些习惯?”
宛可笙顿时第一反应是要跪下去,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夫人,好像不明白老夫人为什么说这话?
老夫人再次瞟了她一眼,说道:“好好站着便是。”心里更是堵得慌,语气也就冷了几分。好歹这里也是宰相府,还当在乡下啊?什么样的破旧衣裳也能穿上身?这丫头怎么看也不至于……
随着老夫人的变化,温氏的眼睛也随即微微眯起,道:“三小姐,你的袖子这是怎么了?”
宛可笙微微一楞,急忙说道:“没事。”话毕,她似乎发现了什么,赶紧把手里的碟盘放下,双手垂了下去。
垂着手的时候看上去并没有任何异样,而她刚刚端起一个精致的碟盘,外袍翻起,不知不觉间露出短了半截的袖子。
“什么没事啊!瞧那衣裳短成啥样了哦!四姐,你究竟穿的啥玩意啊?”二房的二小姐宛飞凝,芊芊玉指直直地指着她,一张俊俏的脸上刻意做出极其夸张的表情。
这话一落音,屋子里的气氛顿时旋起层层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