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些是大能们操心的事儿,我们想也没用。言归正传,继续说道德。
道是什么呢?
首先,是大道之体,是大道祖炁,是一切分化而来与终将回归的源头。
再者,就是大道之用,是大道祖炁演绎分化之中,所体现出的根本规则;而三十六天、十八层地狱、以及我们娑婆世界所在的人间界或者说物质界中的一切,也勉强可以说,是大道之相。
不过,其实勉强得过分了,说是道不同层次演绎的相,还靠谱点儿。
毕竟,三界外的,叫大道还说得过去;三界内,叫小道还差不多;不过终归是道,所以道无所不在,还真不是乱说的。
不过,往下是走向混乱自虐、往上是走向清静平和罢了。
德呢,便是合于大道之用、合于一切演绎的根本规则;如此的行为,便称为德行。
自然而然、纯粹而为的呢,便是上德,便是上善,便有功德;有意识而为、真心觉得自己要积德行善的呢,便是中德,便是中善,便有阴德;刻意而为、目的不纯、非由内心的呢,则是下德、下善;不过分的,还有阳德,过分的那就另算在罪过里了。
内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外由下德而中德、由中德而上德、由上德而归道,这差不多也便是老君所教的上升之路的关键了。
道德说了,接着说清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有言:
人若能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提气、霸道,
不过,也确实是如此,真正清静下来了,分化出去的、阴阳五行间杂的精气神,常游荡在外的天地二魂,天地之间的灵气,都会归融一身,不断提升等级层次和走向圆满纯粹;清静到一定程度,便能感通三界外的大能、乃至大道祖炁与始元玄三炁,也便能得到三界之外大能的提携加持、大道祖炁与始元玄三炁的加被,提升与回归便就水到渠成了。
为什么一般人就是清静不下来呢?如何清静下来呢?
老君在《清静经》里有言:
“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老君说得很简洁,却也很清晰。
收束、节制、调伏好欲望,心不被欲望牵动,也就静下来了;心静了,神不被扰动了,也就自然清明纯一了。
所以,初期,对治好七情六欲,是关键。
这个,很是要下一番水磨功夫,却是走上、走好上升之路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得越彻底,后面的路,就会走得越顺畅。
因而,道家有“长不练武,少不炼丹”之说。
人生感悟不够,七情六欲的滋味儿,没品味够,欲望还没有调伏得差不多;心想静下来,那是太难了;一定程度的清静做不到,真正的修行,返观内照之类的,就更难得其门而入了。
初步的清静,如果做到了呢,接下来有没有什么门道呢?
老君接着说了,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这里,就说到比较关键的修法了,就是以内在觉性灵光观察、鉴照,心、身、物、法之类的世间一切的本质;从而不再迷惑于变化无常的表相,也就是从一般人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智慧第一阶段——看表象,迈进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洞察本质阶段。
佛门,与之相应的,便是四念处观,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因为不太好下手,后来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倒是好下手了,不过因为在对治欲望贪着上对治得有些极端,往往矫枉过正,很容易掉在第二个“空”的阶段里出不来。
修行者进入这个阶段,往往会变得有些不正常;因为什么都一眼看到本质,一切都没色彩和意义了;饭吃着不香了,美女都是皮肉组织和经脉系统包裹着的骨头架子了,理想、追求什么的都是妄念了,一切都是空幻不定的,没必要去执着的;就这么看着吧,动都没必要动一下……
这个没有色彩和乐趣的活死人阶段,因所选择修法的中正平和程度,和人生感悟积累的雄厚程度,时间长短跨度,会相当大。
修法平和、感悟够雄厚的,可能几个月就过去了;反之,有可能一直陷在里边儿了;最怕的是,那些觉得这就是修行的极致、他或她已经得道了之类的了。
一切都看到本质、看得空了之后,就要赶紧把这空也扔掉了。
老君接着说了,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空”、“无”是内证上的东西,多说,其实没太大意义,也说不了多明白;即便再尽量说明白,没有内观经验的,也依然无法理解;就算理解了,也没什么实质的好处。
简单说,就是不断地深入推究、观照下去,破去一切对后天形成的认知与概念上的执着……
空的认知和概念,也是一时造作而成,也是空幻的,当一切都破去,空无所空了,把有和空、表象和本质的分别也破除了,便进入无我、无执的“无”的境界了。
再把保持“无”的境界、乃至“无”的概念,都破除、忘记了,也就进入了自然而然、纯粹本能地无我无执境界。
如此,没有任何后天有为的意识与心念,扰动心神,也便能湛然常寂了。
如此,便基本上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是保持下去,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老君是这么说的,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如此,又回归“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一切重新有了色彩;表面看似乎一个样子,不过其实这时候在内在本质上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一切都是自主而自然、清明而本能地运转,一切都已经理顺、通达了。
总的来说,就是先“遣欲”、“澄心”,打好基础;再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然后就是把“空”、“无”的执着也破除;剩下的,便仅是先天“真常”、大道祖炁、觉性灵光。
如此,真常用事,内外圆融、清静长葆,是谓“得道”。
最后,老君又总结了,众生在根源上,是如何一步步远离真道的。
有足够心灵感悟和人生阅历的话,会越品味、越推究,便越深切感受到其中的意味深长与字字千钧,直指根源、次第分明又一针见血。
老君是这么说的: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