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之后的上海,风华达到顶峰,并且有越来越盛之势,台湾的各行各业,也争先恐后地抢登上海滩,想抢搭这顺风车,沾沾大上海的繁华。远从华盛顿赶到上海开会的布什总统,在上海和江****开记者招待会时坦承自己26年前曾来过上海,而这期间上海的改变,让他吃惊。上海的蜕变,仅仅一两年不见的人见了都要暗暗吃惊,更何况暌违26年的上海,当然更要让长住得州的布什惊心了。
任何经济繁盛、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各种公关广告活动自然也就丰富,上海也不例外。今日的上海,也充斥着各色公关活动,APEC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当台北还是一个日本风味很重的小城时,上海就已经是一个操纵公关手法娴熟的世界性商业大都市,只是后来历经磨难,上海的经济力和活力才因而中断。
改革开放之后,蛰伏多年的上海一下子又迸发出禁锢多年的活力与风采,在各方面都急起直追,俨然已赶上台湾。如果说上海在公关运作方面或已超越台北,台北亦不必太伤心,因为老上海本是中国公关活动的鼻祖,不信请看下文。
近来随意翻阅朋友从上海买回来的一些闲书,不外记录老上海的珍闻逸事之类,岂知看了之后,我这训练有素的眼睛(trained eye)
立刻就从这百余篇掌故轶闻中看到公关的影子,犹有甚者,这几次公关属性的活动都相当先进,不管在手法上、立意上,比起今日台湾的公关活动,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和美国的同类活动比美,因而兴起写本文的动机,索性把这几次活动详细记述,并作说明与比较,以古喻今,就算是一篇很有意思的个案研究(case study)吧!
本文所述的三次活动,分别在1947年11月,1949年4月以及1949年8月。时间上很有代表性,并且从这三次活动中,也可看出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情状。而今上海风华重现,这其间也有台湾人民的一份功劳,海峡两岸应同感骄傲,一笑泯恩仇才对!
案例一:鹤鸣鞋帽店的商业征文
鹤鸣鞋帽店的销售对象为都市中产阶级,其产品在当年东南沿海有一定知名度,并在香港、南京、杭州等地都有分店(按照现在的名词,都有连锁店),1947年11月时,鹤鸣曾策划了一次全国性的商业征文,并在上海《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东南日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等广刊引人注目的征文广告,题目是:《薄利而后繁荣乎?繁荣而后薄利乎?——论薄利与繁荣之关系》,并声明文字以隽永清丽为上,200字为限。至于奖项,第一名奖金500万元(按当时市价可购六石米),第二名300万元,第三名100万元。当时币值虽不断下跌,但500万元的奖金还是很吸引人,因此活动推出后立刻造成轰动,在短短两周期限内收到来自东北、陕甘、云贵,甚至港台共3367篇来稿,总字数过百万言。参加者以大学生为最多,占1400人,占来稿总数的40%,其次为律师、医生、教授、作家及公务员等。
此次活动鹤鸣本身也十分重视,特请当时沪上商界名人严谔声及曾任《新闻报》副刊主编的严独鹤(曾向张恨水约稿《啼笑姻缘》而使得《新闻报》销路激增)担任,并请会计专家李文杰教授协助统计。
经过两位评审辛勤的审阅,第一名由江苏省财政厅人士获得,第二名由安徽省教育厅人士获得,第三名则出自复旦大学。主办单位为免遗珠之憾,又增加了甲、乙、丙三等奖多名,各赠纪念品若干。此一征文结果以显著版面在各大报同一天发表时,又再次造成沪上轰动,零售报纸被抢购一空(注:第一名原文请参见本文后附记)。
可惜鹤鸣的名次揭晓后,对于寄奖金却迟迟没有下文,几经催促后,才于次年2月寄给第一名得奖者500万元,而当时币值一天一贬,收到奖金时,500万只能买到两石米了。此为后话,当时已无人留意此一延误与后果。
案例考评一
此一活动在媒体造势上,可谓一鸣惊人,报纸在当时是最强势的媒体,鹤鸣并不省宣传费,出手阔绰,因为它知道这广告费不会白花,自会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而奖金的丰厚,也是造势的一部分,因此奖金一定要高到够吸引人,才会有人来参加或引起讨论。其次,鹤鸣所请的评审,也是大手笔,这样才能取信于人,并造成社会的注目。
这次征文活动的题目也很好,作为商业征文的题目很恰当,并且又是一个从古至今没有定论、很可以申辩的题目,尤其鹤鸣当时走的是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路线,这个题目,可以和它本身的定位相对应,也可以作为鹤鸣决定行销路线的辅助考虑,是一个实用的题目。
并且赚钱之道,人人关心,把它变成征文题目,更使得人们好奇得奖者到底持什么观点、论调,才会获得首选。皮鞋是民生用品,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由一家鞋帽店领衔办理这样的征文,好像也很合情理,因此这个商业征文活动,就在天时、地利、人和下,达到了最大的宣传行销效果,甚至很多参加者,本身就是鹤呜的爱用者或宣传对象,因此,还多了强化(reinforce)爱用者忠诚度(10yahy)的副作用,可谓好处多多。
鹤鸣最失败之处,在发奖金。一来可能因为宣传的目的已经达到,因此对于商家最讲求的信用问题,就疏忽了,毕竟奖金数目不少,给出去有点肉疼。二来可能故意拖延给奖金日期,以便币值贬到奖金已不值钱时再发,如此既不算食言,又少发奖金。但这样会使得得奖者觉得过河拆桥,失去以后参加类似活动的兴趣,并留下话柄,是商界共同的损失。这种只重宣传不重后效的心态,可算是中国人的通病,是两岸除旧布新最该扫除的部分。
台北博爱路也曾有过鹤鸣鞋店,至今广州仍有鹤鸣鞋业公司,不知是否即旧日鹤鸣鞋帽店的传沿,如果是的话,可以再办一次类似的活动,可以塔配旧日话题,做一次成功的行销。在今天这个年代,任何具有历史的招牌都是无价之宝,因为它可以唤起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回忆,是大中华商圈无形的资产。
案例二:宋庆龄的“三毛生活展览会”
1935年,在二十几家报纸上,先后出现了一个大脑袋、圆鼻头、头上只有三根毛的小男孩,名叫三毛,是画家张乐平创造的漫画人物。1946年,国共内战渐趋激烈,战火迅速蔓延苏北,漫画《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大众注意。次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当时抗战刚结束,又连年内战,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有许多小孩在战乱中失去父母,成了孤儿,衣不蔽体,又没有家,只有在街头流浪,到处受人欺侮,但尽管环境恶劣,孩子毕竟是孩子,仍不减天真赤忱。《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就是当时上海滩流浪儿的写照,刊出后引起很多人同情,也打动了宋庆龄女士的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庆龄曾于1949年儿童节,在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百一店)四楼画厅,举办过为期一周的“三毛生活展览会”,展出张乐平的三毛原画作,并借此募款帮助流浪儿童。当时宋庆龄所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已没有钱,也乏捐款,于是在上海发起一场“三毛乐园运动”。当时纸币已贬值,要帮助一名“三毛”每月需银洋三元,只要是愿意赞助“三毛”的人,都可成为“三毛乐园会”的普通会员;愿意赞助五名以上“三毛”的人,就可成为荣誉会员。宋庆龄希望在4月底前,能够吸收到500名会员,也就是说,将有500名“三毛”可望受惠。
既然有了目标,就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手段来达到目标,于是宋庆龄征得张乐平的同意,请他以原作举办展览会,画家并为此精心赶画了三十多幅三毛水彩画。剩下的,就要靠宋庆龄女士的公关手腕了(注:此处所说公关手腕绝非交际手腕)。
宋庆龄先于3月下旬在一个弄堂里举办了一个预展,举凡张乐平、中国女高音,外国女舞蹈家及文艺界人士等均受邀出席,并拍照留念。几天后,宋庆龄又假汇丰银行大厅(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专门为上海的外国友人举办一场三毛特展,并亲自出席。她先请张乐平上座,然后坐到画家旁边,以一口流利的英语即席向外宾介绍了张乐平,同时自兼记者以一口道地的上海话亲切地问画家是啥地方人?
家里有几个人?哪能想起画三毛来的……当外宾或媒体发问时,宋氏更化解画家不谙英语的尴尬,亲自翻译双方的问答。渐渐地,张乐平不再觉得拘束,与外国记者侃侃而谈。结束时,宋庆龄更当众向画家表示感谢,谢谢他的辛苦,“为救济流浪难童做了件大好事”。结果展览当然非常成功,一位苏联驻上海记者感动得当场以800美金买下一幅《苦三毛拉黄包车》的画。
4月4日儿童节,“三毛生活展览会”正式开幕,上海二十多家民营广播电台特地现场实况转播此一特别节目,并由著名的话剧演员尹青义务担任现场播音,结果前来参观的人空前踊跃,约有两万多人,把大新公司的电梯挤坏了好几次。无锡还有一所学校由老师专程带领二十多名学生前来参观,上海当地学校的小朋友来参观后,更当场捐毛笔、铅笔及书本。另有一些小朋友,亲自跑到基金会,送了一批书本及衣服给“三毛”。
至于画家赶画的三十多幅三毛水彩画,则于当天下午由上海商会理事长王晓籁主持现场义卖,叫价者踊跃,没有多久就被抢购一空,还有很多人要求订购。义卖的画作最低价一幅40万元,最高卖到1000多万元,买画者不乏社会名流硕彦如陈光甫(注:中国旅行社创办人),赵家璧(注:曾与陆小曼共同主编《徐志摩全集》,又曾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陶桂林(注:名建筑师暨营造厂负责人,曾负责督造南京中山陵)等,此外还有一些外国人。
除了画作以外,展览会还卖出每只3000元的三毛徽章295枚,得款88万元,另有200本张乐平亲笔签名的《三毛流浪记》画册现场义卖,第一天就卖出100本,还有40多位参观者当场加入“三毛乐园会”。此外,展览会门票每张1000元,加起来也有不少钱。当“三毛生活展览会”于4月9号闭幕时,总计为流浪儿童募得相当于3206块的银洋,此外还有书籍、衣服、文具、药品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