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相信,作为造物主的上帝导演着一出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剧。在创造计划中领受管理职分的人类,在这一出出、一幕幕历史长剧中,按着上帝的旨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演进。各色人等在其间演绎的悲喜人生,如点滴之水融进大河。
重庆,一座从山水之间崛起的城市,像一个华美的舞台,一幕幕的悲喜剧在这里上演着。角色变换,一茬又一茬。如果要在众多的角色中评选出“奥斯卡”最佳主角奖得主的话,最可能获得提名的是这样一些人群:
建都江州,创建重庆城市雏形,乃刚毅勇武的下里巴人。他们带给世界最初原创并在八百年间一直居庙堂音乐之列的通俗音乐,影响后世无数代诗歌创作。他们应该是第一个获得提名的人群。
湖广填四川。在重庆衰败到几乎成一座空城的时候,让重庆死而复生,延续、创造并重新组合了今天重庆文化的湖广移民,是冲击重庆“奥斯卡”最佳主角的最有力的竞争者。
在久远的江湖,取《诗经》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之义,以平等合作之精神互助联络,当如兄弟,号为“袍哥”的义气人群,在重庆码头开山立堂,树立重庆人义侠形象。虽然他们中间良莠不齐,世人评价毁誉参半,但因其独特的个性,获得提名也是理所当然。
今天,则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分布在重庆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衣衫褴褛的形象带给重庆一抹特殊的色彩。他们就是一根棒棒挑天下的山城“棒棒军”!获得重庆“奥斯卡”最佳主角提名,凭的是他们的勤劳。
在重庆,你每天都可以看到湖广移民的后代,可以看到“棒棒”们忙碌的身影,却无法亲眼得见昔日下里巴人、袍哥的风采。但你可以从湖广移民后代和“棒棒”们的身上,感受到下里巴人和袍哥借着文化遗传下来的精神风韵。
义侠袍哥操江湖
《诗经》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那久远的江湖,一群尚同袍之义的人,以平等合作之精神,互助联络,当如兄弟,号为“袍哥”。
看过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当记得这样一句话:“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这是对郑成功的军师、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在江湖中的地位的最佳说明。虽为小说家言,但考察袍哥历史,我们依稀可见其在江湖中的显赫地位。
清康熙初年,郑成功占领台湾后,创立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并派其部将陈近南回四川,在雅州开“精忠山”,拜把结盟,以“反清复明”为宗旨。为警惕其勿忘根本,故又称“汉留”。对此,刘师亮曾作过解释:“夫汉留者,汉族遗留也。先烈悯明室之亡,异族主国,留下革命种籽,作灭清复明之计也,故名汉留。”
如今,那一群“嗨”袍哥,操江湖,铁肩担道义,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江湖豪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我们只能在传说中去寻觅他们远去的背影。
今天,也许你会在《傻儿师长》一类的电视剧里,看到重庆混江湖跑码头的袍哥形象。对那些舞刀弄枪的粗人口中言道的江湖黑话,也许你会津津乐道:“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
袍哥组织创立后即迅速发展,不久长江流域各码头就被袍哥所左右,城乡上下均有完整的袍哥组织,势力盛极一时。虽然人丁兴旺,但已是中道沦落。清无需反,明不能复。失去了目标的秘密社团,堕入混乱之中,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名夺利,义气行事也成了自利的借口。袍哥的理想、道义内涵没有了,丛林高山里增加了无数的绿林好汉,城市中摇晃着一群“嗨”“浑水”袍哥甚至黑社会流氓地痞。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现代香港电影中的黑社会。要是《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生在重庆的袍哥时代,也一定是一个“绝不拉稀摆带”的角色。
袍哥,历经百年沧桑,衍生出一种亦官亦民的袍哥文化,深刻地影响着重庆乃至四川的社会文化与生活。袍哥人家讲的是义气,并不在乎级别上下、地位高低,人人皆称兄道弟。这似乎成了袍哥文化的精髓。
长期以来,在“袍哥文化”的熏陶下,讲义气似乎成了重庆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之一,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讲义气的人,人们总是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礼遇。
重庆人的义气,如果是为了伸张正义当然无可厚非,谁也不赞成它被诠释成野蛮和无法无天。重庆人的义侠形象,既是巴人尚武精神的延续,也受袍哥文化的滋养,这使得重庆人性如烈火,动不动就两肋插刀,以至于在“****”武斗中演出了惨烈的一幕。
链接——袍哥历史
袍哥是旧时活跃于川中的帮会组织,起泊于明末清初,发展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重庆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在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重庆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重庆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迹。这一特点,是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从未有过的。
对“袍哥”这个名称,袍哥们自己说是根据《三国演义》来说的:关羽被逼降曹后,曹操奖予很多金银财帛,他一概不收,只收了一件锦袍。平时很少穿着,有事穿上,却要把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他原因,关羽说:“旧袍是我大哥玄德赐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我大哥的旧袍。”因此,这个袍哥组织,老名称又叫“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故世俗有云:“你穿红来我穿红,大家服色一般同,你穿黑来我穿黑,咱们都是一个色。”即此义也。
考察袍哥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公元1644年甲申(明崇祯十七年)之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郑成功据守台湾抗清复明,创立“金台山”、“明远堂”,“汉馨香”、“挽澜水”,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为记,并以“洪英”为洪门开山祖师,暗寓“洪武门下英雄辈出”,与大臣将帅结义为异姓兄弟,设立洪门。
郑成功在台湾开山立堂后,派盟弟蔡德英等五人及其军师陈近南偷偷潜入清军占领区,发展灭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共分为两路,蔡德英在东南几省发展;陈近南在西北几省发展,陈近南到西北组织洪门的时候,正逢顾炎武在陕西华阴县云台书院讲学,常以民族大义激励学生,同时受到洪门影响,率众结社反清复明。大家推顾炎武为首领,仿洪门组织称为“汉留”,取“汉族遗留”之意;亦称“袍哥”,取“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之意。“汉留”鉴于“洪门”受清朝严密防范,便以创立礼门戒烟、戒酒、戒赌、戒嫖为掩护,这是清朝允许的。同时又在道教中发展反清扶明的秘密组织,创立“白门”,以后发展演变成白莲教、红灯照、红枪会等组织,其政治目的都是反清复明。
袍哥“汉留”吸收江湖上各类人物,组织发展很快遍及贵州、云南、甘肃、湖南、广东等省,尤以四川开山最多,“各省汉留之盛,莫过于四川”。先后有方安澜开“蓬莱山”,郭禹钦开“华严山”,李云九开“青城山”,郭永泰开“荩忠山”,彭立山开“回龙山”等。到清末民初,袍哥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当时民间流行两句口语,“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未参加袍哥组织的人叫倥子)。
光绪年间,民族革命之火燎原全国,革命党人在川中联络袍哥组织光复会,曾有杨维、余沏七(公孙长子)等“六君子”在成都谋炸万寿宫案。同盟会在全川各地煽动爆发的“保路运动”,各地组织保路“同志会”,进而发展为反清武装力量──“同志军”,实质上是利用各地袍哥组织作骨干。辛亥革命,重庆袍哥群起响应,武昌起义后,1911年12月22日,夏之时光复重庆,先是袍哥况春发策反清军炮兵,暗中交出枪炮零件“反正”,同时又以袍哥关系把行帮民兵组织成“敢死队”。
清王朝倒台后,袍哥的政治目的已达到,袍哥组织逐渐演化为社会团体,在全国各地正式公开开山立堂,设立公(堂)口。特别是抗战时期,各省“汉留”除在沦陷区秘密活动外,大部都集中在川、黔、陕、甘、青、宁等地公开活动。四川的袍哥发展尤为迅猛,各地纷纷开山设堂,建立袍哥组织。重庆袍哥公开活动,城乡均有袍哥组织,不参加袍哥的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谋生,因此民间把不得已而人袍哥组织称顺潮流。袍哥组织多与军、政、治安人员有勾结,既供给有关情报线索,又包庇各种罪犯,窝藏逃犯,乃至必要时买人顶替到案坐牢的“乘案”人。
抗战胜利后,有些人以革新袍哥团体为名,成立了有仁、义、礼、智四个字号的袍哥参加的公(堂)口,这是一种混合组织,如大道公总社、四权公总社等。此外,在成都、重庆、万县等地,还发展女“汉留”,如“巾帼社”、“三八社”、“坤社”、“四维社”等,盛极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取缔了封建帮会,对袍哥分子除制裁个别罪大恶极者外,一般分子不予追究,袍哥历史就此结束,但受袍哥的影响称兄道弟、拉帮结伙在民间仍然存在。
袍哥组织
参加袍哥曰嗨,称嗨(袍)哥。按袍哥要求,初次参加袍哥的人,必须具备“身家清、已事明”两个条件,由拜兄保举、引进,接受“栽培”,确定“排行”,然后才可以称兄道弟,成为正式的袍哥。
袍哥组织形式即所谓“兄弟道”,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联络的聚点,最初叫“山头”、“香堂”,随着参加的会众日益增多,才由山头、香堂改为“码头”(又叫“公口”、“社”)。码头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参加:仁字旗是旧社会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但娼妓、烧水烟、修足匠、擦背、理发、男艺人演女角等类人不能参加袍哥。
袍哥组织的内部排行分五个等级,分别称为头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头排即首脑人物,称为“大爷”或“舵把子”。大爷中除了“龙头大爷”或“坐堂大爷”之外,还有专司赏罚的“执法大爷”,另外还有些不管事的“闲大爷”。三排中有一位“当家三爷”,专管内部人事和财务收支,尤其在开香堂时,负责安排规划各类事务,这是一个全码头的重心人物。五排称“管事五爷”,分“内管事”、“红旗管事”、“帮办管事”、“闲管事”。红旗大管事行交际、执法等职,在袍哥中最有社会力量,不少为职业袍哥。五排以下,还有六排的“巡风六爷”,在办会期间或开设“香堂”时,他便专司放哨巡风。十排:统称老么,有凤尾老么、执法老么、跑腿老么之分。凤尾老么是有家资的年轻后生,可“一步登天海大哥”。执法老么多为流氓凶神,袍哥传堂把守辕门,制裁叛徒充当杀手就是此辈。跑腿老么如茶堂馆、赌场杂务均是。一般老么则是新人组织者。从一排起到十排止,总称为“一条龙”。
排行中无二、四、七、八、九。二是不敢僭越关羽(关羽民间称为关二爷)。四是桃园结义如有赵子龙在当为四弟,故虚此席。七据说是叛徒,瓦岗寨的罗成,行七。八、九忌杨家将八姐九妹之称。
袍哥以“讲豪侠、重义气、解放推食、急人之急”相号召,又以旧礼教的“五伦八德”为信条。但是由于封建意识恶性膨胀,一部分人逐渐变质,结果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袍哥,即所谓“清水”和“浑水”。亦即混迹“白道”和“黑道”之别。
袍哥每年有几次会期,最郑重的一次就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单刀会”。此外,正月办“春台酒”,腊月办“团年会”,还有不定期的“迎宾会”。
在重庆,袍哥的码头绝大多数是在茶馆里(有些茶馆就是码头开设的)。上、下半城的茶馆生意异样兴隆。单是公口茶馆就有四五百家。有的茶馆前正式挂出××公或××社的招牌。茶馆为袍哥的活动中心和联络站,经常由红旗大管事坐堂负责。
公口茶馆是袍哥的会所、公堂、办公室、交易厅、赌博场。远道来的袍哥在这里拜码头。“吃讲茶”,断公道,惩处违犯香规的同门兄弟,都是在茶馆里进行。“一张桌子四个角,说得脱走得脱”,“黄糖饼子白糖糕,各人的码头各人包”。因着袍哥的盛行,过去成都、重庆处处茶馆林立。四川的茶文化,也深受袍哥文化的影响。
袍哥人家
昔日重庆袍哥大小公口(码头)千个以上,除了“孙、吴、丁、张”和“马、袁、江、汤”之外,更为出名的有范绍增、陈兰亭、石肇武、冷开泰、邓叔才、马昆山等。
重庆石柱县人陈兰亭家住偏僻山村,本是一介无赖之徒,幼年常在石柱县桥头充无奈。后来辗转去了洋渡镇,嗨袍哥结交了许多地痞流氓,和傻儿师长范绍增结为拜把兄弟。北洋军阀时期,陈兰亭在月亮坝下聚议起事,凭一挂鞭炮,一个白皮油桶,借长江险、峻、幽的地势,抢走吴佩孚的一船军火,成为名震川东、纵横武陵山脉的土匪,他杀富济贫,大有梁山好汉之风。后来被国民党招安,成了正规军。他当师长后,回报桑梓,在石柱、洋渡、高家镇、丰都投入了大量私产进行公益建设。在石柱县修建了第一条马路,洋渡的上码头、下码头、中码头、戏楼以及许多建筑为其修建,高家镇的石板街、丰都的老街等均为其私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