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离不了这样的一个圈套:“这部书写得如何如何的好,对于某问题有如何高明的见解,而旧本又是如何的罕见(或好刻本是如何的少见,坊间所有俱为错字连篇者),所以把它标点出来,便利读者。”
从陈独秀以“赤日炎炎如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的一首诗,作为翻印《水游传》的理由起,到徐志摩、胡适之辈的提倡《醒世姻缘传》止,一切的标点古书的序文,总脱不了这末一套话一一或更加上些考据。
标点古书竟成了时行的风气。曾见到上海日报上刊登着整幅的大广告——许啸天标点的古书的广告。想不到这十几年来,标点的古书竟是这样的多——且还仅只是出于一人的手笔呢。从《古文观止》到《曾文正公家书》,好一批旧店新张的货色!
在新文学运动的初期,标点些《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一类的白话写成小说,是情有可原的。把这些向来为士大夫所看不起的白话小说,对着古文、宋诗投掷过去,确是一种挑战的举动。
但如今时代是不同了,无须乎再利用什么旧小说来鼓吹什么,来宣传什么。在今日而仍以五四时代的眼光,去标点什么《醒世姻缘传》、《今古奇观》、(《娱目醒心编》一流的东西,其为“挂羊头,卖狗肉”,和标点本的《古文观止》、《曾文正公家书》等等是并无二致的。——且不必说《娱目醒心编》一类的小说和《水浒传》、《红楼梦》在描写技巧上是如何的隔着天渊。
为了旧小说写得如何如何的好,而加以标点,作为范本者,大概已经忘记了:今日的文坛已不是抱着旧小说而临摹着的时代了;日小说一一连《水浒》、《红楼梦》也在内一一所能给予新文坛的东西,实在太少,即其仅有的白话文的描写技俩,也实在不足以为新文坛的模范。新文坛已经是远远的跑在他们前面去了。
新文坛所创造的白话文学,已是一种另外的新的东西,不再是什么语录式的、讲史式的、旧小说式的什么了。
那未,所谓标点旧小说以资流传者其意义究竟何在呢?
没有什么别的意义,老实说一一和许啸天辈之标点《古文观止》等等,其实并没有两样一一不过为了做一笔生意。
我们得明白:将许多旧小说里的有毒素的东西(像《醒世姻缘传》的刻薄的讥讽,和小学生们的玩皮与残忍的把戏)向年轻的学生们输送进去,是有极大的罪恶的;旧小说和旧思想是牢牢的固结为一的;我们如果要排斥旧思想旧观念,如何倒该去提倡什么旧小说呢?
救救孩子罢!
保存些不经见的旧文学的名著,并不是不应该做的事,但有一个条件只是保存,不是提倡;只是小数量的流通,不该大量生产的广播于民间;只是一部份专门研究者的用作参考研究之资,不是要普及于一般的读者社会里(特别关于旧小说的一部份)。
所以,如果收集、保存若干旧文学的著作,以为研究的资料,我们是不该反对的(像博物院的收集古代珍品,先民艺术似的陈列着,如今是“恰是其时”),如果小数量的印刷出来,以供给少数专门学者的需要与应用,我们更是欢迎;如果在其间选取若干,作为样本似的(而且加以说明),使我们得以很少的时问,明了旧的过去的文坛及许多伟大作品的概况,那也不是什么无益的事;若只是不分良莠,不识好歹的一味的标点着,提倡着,鼓吹着,宣传着,则非迎头给以痛击不可!
真实的伟大的名著,当然是具有永久的生命的,像六朝新乐府,唐、宋诗的一部份,元、明曲,明、清散文的一部份,像比较完美的《红楼梦》、《水浒传》诸小说,加以标点,“以广流传”,使一‘部份读者得以廉价得到比较可读的本子,那也不是坏事一一但绝对的不该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
随意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会影响到社会的健全,何况千千万万的标点本的流布于世!
真该小心在意,救救孩子们!
我以为有许多书是尽够给他们标点的一一而且也极该际点:较之群趋于《古文观止》和旧小说的标点者,功过不啻相差千百万倍!
(一)一般专门学者所需要的类书式的“通史”与“政书”,像《二十四史》、(《九通》(还该加上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和清末刘氏的《续皇朝文献通考》,共十一通)之类,应仔细的加以断句,标点,并各附以“索引”之类的附录。如果这些笨重异常的书籍,以近代印刷的方法缩印成为二十馀册或十馀册的插架之物,这对于一般学者是如何的便利呢?我梦想能够可以“挟之而趋”的《文献通考》、《通志》(《九通》,浙局版,凡千册,即小字石印,模糊不清者亦有二百馀册);假如《通志》能印成一厚册,《史记》能订成一大本(这是很可能的),够多末有用!够多末方便!
(二),卷帙巨大的地志和史书,以及一切有用的参考书籍,也可用前法印刷出版;目的也为了便利学者。
(三)编辑《经济史长编》之类不加论断仅供给材料的书(四)重要的伟大的名著;或包罗较广的总集,像《乐府诗集》、《楚辞》、《诗经》、(《全唐诗》、(《杜工部集》、《白香山集》、《花间集》、(《陆放翁集》等等,也用前法印刷出版,卷帙可以减少很多。
惟书籍必须加以仔细的选择,不宜仅为了营业起见,专拣一时可以畅销的;再则,必须缩印(最好是铅印)而加以标点,且每书之未必须附以索引。
有许多大路在那里,每条路都可以给你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为什么专要趋时取巧,专要做些损人而又不甚利己的事呢?
1936年1月